主题是文章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灵魂。鉴赏一篇文章,抓住了主题,就是抓住了作品的关键,它是鉴赏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步骤。《泪珠与珍珠》一文的主题是思乡怀人,但这一主题在文中表达得非常含蓄,隐伏于字里行间,不易让人把握,那么如何来探索该文的主题呢?
1、从写作背景入手
主题的表现总是与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气质密切相关,阅读作品时要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等,这是我们探索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泪珠与珍珠》的作者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1949年去台湾,她在大陆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自然对大陆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她对故乡故土产生了深厚的眷恋和怀念,这种情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中,她总以深情的笔调抒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尽管她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88年6月,当时正值台湾同胞返乡探亲的热潮,在这样的热潮中,作者反映思乡怀人的主题也是很自然的事。基于对以上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题了。
2、由文章的重点段落切入
文章的主题,固然得通过作品的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但它绝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个段落固然也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或在叙述某个详细的过程,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表明过渡等。可以说,一篇文章的大部分段落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主题常常是通过其中的一两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好像是支撑一篇文章的“力点”。而该文在写现实生活中的泪水时,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幅画面便是同胞回到家乡,“骨肉团聚,相拥而哭”的感人场面,而这样的场面牵动着许许多多中华儿女的心肠,这样的描写引起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把游子饱经风霜后的家国之恋、亲人之恋等种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挚而感人。
3、从文章的内部联系考虑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起来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极有分数。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该文的前四段,表面上看来是回忆中学时接触过的有关眼泪的诗文,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自己美好的少女时代和读书时光,回忆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思乡怀人的主题在这样的行文中自然地表达出来,而到了第五段,作者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直接写出探亲过程中种种感人的流泪场面,突显出文章的主题。
4、抓住文章的“文眼”
文眼,是指那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这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直接途径。刘熙载在《文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即散文的主题;所谓“照映”,即指主题对散文的统摄作用。而该文中反复出现的《小妇人》中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正是文章的“神光”之处,透过它我们可以窥探文章的奥秘。对于作者来说,正是因为历经人生的许多坎坷之后,尤其是多年的海外漂泊之后,眼才“流多泪水”、心才“愈益温厚”,才使思乡的情怀变得如此的温润和浓烈。
5、把握作者写作的总体倾向
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散文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某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场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探索主题有时还需顾及作品的总体倾向。本文作者正是通过对少女时代读书生活片段的回忆、返乡探亲的感人场面的描写和自身感受的叙述,把自己思乡怀人的情感自然地寓于其中。而作为一个由大陆漂泊海外的游子,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思乡怀人的主题成为作者的一个写作倾向也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所谓“条条大路同罗马”,以上是探索《泪珠与珍珠》一文主题的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操作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运用里面的几种方法。当然探寻文章主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仅归纳出几种最基本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一些探寻散文主题的基本技巧。
[从多个角度探索《泪珠与珍珠》的主题(人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