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与激情共飞扬--对话式教学实践活动侧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苏省海安县丁所中学  王纯

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感怀身世,奋笔疾书,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情可泣,其思可敬。

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群衣食无忧的青年人,同在屋檐下,一齐来颂读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师生双方带着充分的准备,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师与生对话――巧用特定的情境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生:冷,(生齐声)

师:对,今天特别冷!(顿了顿)冷好啊!冷可以让我们饮水思源,忆苦思甜!

生:(惊讶不语)

师:冷可以让人灵感顿生,产生奇思妙想!比如你现在想想,你坐在温暖的土坑上,那多温暖。(陶醉)

学生:(笑)。

师:那么,在寒冷的夜晚,床上湿漉漉的,那是什么滋味?

生:啊!(许多人叹,有人下意识哆嗦)

师:好,我想,今天大家一起来感受一千多年前一位“寒士”(板书说明)的处境,应该不难了。

二、师生与文本对话――开启多元化思维全方位挖掘真情

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工合作,每组又分四人一小组,各大组各讨论一节文字的翻译,四人小组中一人当记录员,用文字组织语言。

学生讨论反馈:

1、“八月秋高风怒号”

A、八月里秋高气爽,风呼呼吹着

B、八月里的秋天狂风大作

C、八月里的秋天,秋意正浓,风呼呼地号叫着。

D、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

其他同学发表见解--

生1:A的意境很美,但全文来看,感情不一致,这里作者着眼点不在写景美而在景乱,狂风之后是茅草被吹翻,怎么有闲情欣赏秋高气爽呢?B的意思对,但有些单薄,C可以,

生2:(质疑)秋高,该怎么解释?

师:高,可以解释为程度深。

生:(悄悄地)深

师:通俗地说,是秋意正浓的意思。八月嘛,已是深秋,古人通常以农历来记事,王安石《十五望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指农历

2、“唇焦口燥呼不得”

A、我呼喊得唇焦口干,他们也不回头。

B、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效果。

C、我喊得口干舌燥还是得不到我的茅草。

同学们中有人笑,显然对C说法颇感有趣。

师:同学们对“呼不得”怎么看?

生(齐):没有效果

生3:不得,有达不到预想效果的意思。不得,没有效果,可意译,通俗点比较好,

师: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呼而不得,何等伤心,失望。

3、“娇儿恶卧踏里裂。”

娇惯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给蹬裂了。(学生表示赞同)

师:难道“娇儿”就是娇惯的儿子吗?有没有不同见解?

学生开始查字典

生4:娇儿,心爱的儿子,也泛指心爱的幼小的儿女。

师:想想,为什么说心爱的儿子比较合理?

生5:喜欢儿子,有怜爱之意。

师:对,你们可以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要呵护你们,小时候尿床,有哪个父母真让孩子顶在头上晒被子的?

学生(笑)

师:穷人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过这样的日子,小孩哪能受得了?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

师:你们知道杜甫的儿子被冻死的故事了!

生:小时候就知道了。

老师:我们的共鸣达成了。

4、“自经丧乱少睡眠。”

A:自从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

B:自从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睡眠不好。

教师引发学生讨论:

生6:我觉得是睡眠不好,人因为愁思过度而辗转反侧,这些都是睡眠不好。

生7:我觉得很少睡眠也说得通,睡不着,头脑里心思重重,一夜只睡两三个钟头,不就是睡眠少吗?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地,各执一辞,理直而气壮,在这里,我认为还是“睡眠不好”更贴近诗人当时情怀,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很少睡眠”,也许是杜甫忙于公务,无暇睡眠,或战事紧张,他要去警防来犯之敌,说到底,是他的忧国忧民使得他思绪重重,辗转反侧,睡不着。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学生翻译:A、普遍地遮蔽天下老百姓,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B、普遍地遮蔽天下的穷苦人,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师:寒士,就是一般的贫穷之士吗?这里可以解释为穷苦的读书人。

杜甫本身就是一个穷苦的读书人,他这里从自身的处境想到天下类似的一群人,因此可翻译成贫苦的读书人

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生译文:即使我一人独守这破旧的茅草屋受冻至死,我也心满意足,

师:即使我一人独守这破旧的茅草屋受冻至死也值得啊!到底谁更恰当?足,值得,“不足为外为道也”,值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这样的解释。

生8:我觉得用“心满意足”更好,因为这体现了诗人一种胸怀,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而值得,意思固然合适,但情感上太平淡,我们阅读重点上已说得很明确,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对(七嘴八舌地)

三、师生和作者对话――放眼历史,体悟诗人坦荡胸怀

多媒体显示三个题目让学生分工探究: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一节,在诗人眼里,那些孩子是否真的可恶,想想当时穷人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现象体会诗人的真情。

2、“长夜沾湿何由彻”单纯是那一夜如何挨到天亮吗?有无更深广的意思?

3、品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节,想想诗人纯正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试用100字左右文字谈谈你对诗人的印象。

学生当场构思成稿

学生文字摘录:

1、答(生甲)当时人的思想普遍堕落,抱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心理,诗人对这些现象满怀愤慨。

(生乙)我想,当时的儿童并非因为贪婪而公然为贼。因为孩子是最纯真的,若不是因为当时情境所迫,也不会去当贼,诗人写这些孩子,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衣食困难,生活难以维持的现状。

(生丙)我认为“群童对面为盗贼“是迫不得已的,当时社会战乱,人们被官兵地主搜刮干净,已经到了没吃没穿的地步,这些孩子知道家里的苦,才“对面为盗贼”,体现了当时社会连年战乱,国家快要灭亡,人们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诗人的心里充满凄苦。

(生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百孔千疮的社会,在战火连绵的岁月里,民不聊生,孩童也是不得已公然为贼,其实,作者在这里不是真正塑造一群调皮的孩子和一个无能为力的老人形象,而是借一群孩子为“盗贼”的形象反映当时一个政治腐败的国家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诗人。

2、答:(生甲)“长夜沾湿何由彻”表明人们在这种战乱不止,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诗人由衷感慨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痛苦的日子,美好光明的一天何日才能到来,表明诗人对国家,对人民前途的无限担忧之情。

 (生乙)“长夜”不仅是指这一夜,而是指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长夜,安史之乱就像这漫漫长夜,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呢?体现出诗人急切的期盼之情。

 丙,作者明指漫漫长夜,其实也反映了他内心对美好 未来的期待,“夜”也指社会的黑暗,作者是感叹社会黑暗,盼有尽头,写出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3、答:(生甲)作者拥有超乎寻常的胸襟,作者在“屋破偏遭连夜雨”的苦境下,不只是哀叹个人悲苦的命运,而是为天下寒士担忧,希望得到能为人们遮风挡雨的高楼,而宁愿自己屋独破受冻而死,我们不禁为作者的舍已为人的纯正心灵和高尚情操而肃然起敬。

(生乙)最后一节,诗人直接抒情,说自己愿以一人之苦换得天下人之乐,他舍已为人的品质是当时社会上少见的,诗人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心灵是纯正的,高尚的,他超脱世俗,境界高远,值得我们学习,推崇。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一番见解令我瞠目结舌,我们大家都是有情有义之士,对作者的现实遭遇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加以评判,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分析得比较到位,思考的都有梯度,不是雷同的,而有自己的角度和深度,如果我们能在这多种思维中吸取养分,为我所用则更好。在这里,我想仅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谈一点看法:也许现实中有人仍有这样的认识,但那只是极少数,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社会上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在本诗中见到的孩子,即使是自私的,是可恶的,但那也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诗人批判的是那个腐朽的社会,而不是几个弱小的孩子。

四、师与生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诗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生讨论片刻

生9: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

生10:夏完淳的《别云间》

生11:陈毅的《梅岭三章》

师:同学们在学习中能注意积累,很好。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诗人极写个人“长夜沾湿”的苦痛,但是又不仅仅局限在写个人苦痛,而是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古人的情怀如此高尚,真让人敬佩,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古贤,塑造完善的人格,在今后的作文中要能体现个人的积极心态,乐观的情怀,要在人生的风雨中自我砥砥,奋发进取。

听课评说:

将对话教学进行到底   顾礼银

王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甘心作绿叶,在课上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倾听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培育出同学们心田里的智慧。作为女教师,王老师的话语饱含激情,也很能煽情,比如在翻译“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时,为一个“足”的正确理解,老师故意节外生枝,引发大家的思考,也引起同学们情绪上的激动,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另外,王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能加以鼓励和点评,体现了赏识教育的人文内核,同时又不违背教学的客观规律,比如,有同学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王老师给予了及时的修正和解释,让同学们懂得阅读一定要尊重文本思想这个道理,多元化的个人理解不等于都是正确的,我们同学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的发展和健全也需要长者的关心、呵护和真诚的帮助,否则,我们就难免会“少年轻狂”。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是很多的,让听者也为之动容,大家在讨论中研究,在据理力争中走向融合,课上有大家的发问声音,有讨论的声音,有探究的声音,这也充分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已经开始了跟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课上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对话,是平等的。当然,在这里我也诚挚希望我们的老师,同学在课后仍然作一些对话,通过课后作业,师生之间再作一场细致的对话,在作业中查漏补缺,同学们,在作文中进一步张显个性,老师在欣赏作文时再作一次心与心的平等对话,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课后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同事真心交流心得,在对话中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艺术,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铺就新的道路。

一句话,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对话教学进行到底,直到师生心灵与作者、文本的真正融合。

作者邮箱: wcsag176@sina.com

[让智慧与激情共飞扬--对话式教学实践活动侧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飞扬青春舞动激情演讲稿

2.《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读后感

3.初中分式教学课件

4.论文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

5.青春飞扬演讲稿

6.晏子的处世智慧

7.平方差公式教学课件

8.基本不等式教学课件

9.二次根式教学课件

10.运动的方式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