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材,规范议论文体(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5-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周德云

话题作文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主要样式。它打破了文体的界限,给同学们极大的表现空间,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专长优势、情趣爱好,来选择适合的形式。这样的多元文体,让考生们得以发展个性、展现才华,充分使用文笔来表现自己的风采!笔者在为文体的多样性叫好的同时,也不得不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文体不够规范。一些同学对“文体不限”,理解为不要文体,或者对文体把握不准,致使文体杂乱,记叙不象记叙、议论不象议论,散文不象散文,或者,看开头象个记叙文,后半部分又写成了议论文,或是议论文中叙述的比重过大,结果造成不伦不类,使作文的分数大打折扣。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地高三教师的重视,不少老师都在规范文体上加大训练力度。笔者认为:如果借助教材中所选的一些经典课文,来规范文体,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里,就以高中教材中的《六国论》为例。谈谈议论文文体规范的问题。

《六国论》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询写的一篇政治论文。其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也是我们现代人学写议论文的典范。

一、清晰的论证思路 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文章沿着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思路来行文的,明显地可以分成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开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方面加以阐释。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以史实为跟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的论述。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出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并表明文章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规范,易学。

二、常见的论证方法 文章运用了最为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一是举例论证,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紧扣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第三段中,又列举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灭亡的事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一是引用论证,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语论述以地赂秦的危害。配合事例,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文章还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第二自然段为了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连用四组对比: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文章的二三段,从“赂秦”和“不赂秦”不同的方面论述,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有,在第三段段落内部也运用了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后,接着又说:“向使三国割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又从反面假设,与上文形成对比。

另外,语言生动,气势充沛,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除了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外,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感情。大量的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写议论文者,应认真借鉴的地方。

在教材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议论文,值得大家品味,像欧仰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文体规范的样本。正在备考的高三同学,如果能够从教材中,多吸取一些营养,那么,在今后的高考作文中,一定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山东省巨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 周德云 274900 作者邮箱: zhdy66@tom.com

[巧借教材,规范议论文体(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2.散文的文体知识

3.文体部工作总结

4.小说的文体知识课件

5.班级文体活动总结

6.美术教材教案剪纸

7.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8.形容说话议论的成语

9.议论造句30句

10.美德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