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二中
通览中外文学史和文人传记,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语言文学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靠学校培养,有的甚至没上过多少学,其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司马迁写《史记》是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成为“诗仙”与其仗剑去国,游历山河关系极大;至于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变工”,“安史之乱”后颠沛流漓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作。我理解就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高尔基不也是这样吗?同样的例子,还有我国现、当代的大批作家。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吕淑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由此,我得到启示,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必须把课堂引向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只把学生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笼子里,岂非花盆中栽树,温室里育苗?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抓住了五个字:“实”、“活”、“精”、“深”、“广”。
1.在教学中提倡一个“实”字。追求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教无定法,但教要务实,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钻研学生,十分注重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主张学生每堂课都要有实在的收获,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内容十分丰富,或演讲、或颂诗、或评述,让学生各尽所能。
2.教学内容注重一个“精”字。在充分发挥课文范文作用的同时,经常精选《语文报》、《杂文报》、《读者》、《中学生阅读》等报刊上文章,除了文字、词语等语言知识引进课堂,国际政治、体坛新闻、名人轶事、地理风貌、历史掌故、风俗人情等也成了教学的一个鲜活的组成部分。另外,其他学科内容也引入了课堂,有效地促进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3.指导学生方法注重“深”。语文学习不仅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有效益,在课下的语文学习中,更注重指导学法,指导学生大胆析疑、深入思考、努力钻研,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引导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唯本、不唯师,要有独创性。如对《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诗词的品析和吟诵,对于教材结构编排探讨,教会他们撰写小论文,改编课本,有些课带有了一定的学术色彩。
4.教学方法上讲究“活”。对“介绍背景和作者,划分结构、归纳中心,讲要的课后思考题”的教学方法持不同态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唯教参,不唯“教师一言堂”不唯“师道尊严”,课堂经常变成学生的赛场。师生可以对话、辩论,学生互问,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研究循循善诱,甚至学生可以登上讲坛,当一回老师,学生可以批改作业,出试卷互测。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注重情感渗透和心理共融,或板书,或绘画,或默思,或瞑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5.语文学习渠道的“广”。我不主张只走课堂这一条学语文渠道,只抓语言文字,只让学生读一本语文课本,只抓应考的ABCD,而力求把课堂引向生活,引向课外。具体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日常听说交际活动中的语文学习。结合课堂开设听说训练、训练交谈,讲演、辩说等方法技巧,组织课外活动进一步练习和深化。
(2).课外读写中的语文学习。少布置一些内容限制较死吸引力不大的题目,根据他们的兴趣进行创作,组织办报纸、投稿。
(3).各科语文学习。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它各科的学习都应依赖于语文能力水平。“语文是各科之母”,如果能把各科学习中的语文学习因素利用起来,则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促进各科学习。
(4).利用班级、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像联欢会主持人的串词,报告会边听边记;班级讨论会,各人打腹稿发言、争论;文化节组排节目,有的甚至排演相声、小话剧;运动会的宣传报道。
(5).从欣赏艺术作品中领悟。从影视、绘声绘色画、摄影、雕塑、书法、篆刻、碑帖、歌曲的欣赏中,都能学到与语文有关的东西。影评、读后感、听后感、赏析等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6).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如到街上宣传普通话,查找商店店标、广告牌上的不规范字等。写社会小调查报告等。
把课堂引向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体会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基础性、实用性。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现实教学实践也证实了我的总结,所带1999届、2002届学生会考合格率皆为100%,1999年所带理科语文单科人均分为98.23分,2002届所带文科语文人均分为102分,均居市重点中学排名第五名,2001年7月,指导话剧《创建公德》获市宣传部教育“讲公德、守法纪”小品话剧大赛中学组二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奖。2001年10月,所带学生参加安徽省高中语文竞赛,徐姗姗同学获省三等奖、市二等奖;韩冰、华侨、贲培娣、李婷维获市三等奖。1996/199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展的教学技能评优中,获校级优秀奖。2000年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中被评为校级“教坛新星”。在2001/2002学年度教育教学“争先创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
[把课堂引向生活(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2.教师生活随笔
3.教师假期生活随笔
10.高效课堂教师个人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