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一中 胡其林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演变的过程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十分突出、迅速的。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外,还表现为词义演变的多样性。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常用古今词词义的差别。现就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古今词的用法整理如下:
【爱】
“爱”在先秦以前有两个常用的意义:
1、表示“亲爱、疼爱”之意,这是与现在用法一致的。如
⑴丈夫也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上)
2、表示“爱惜、吝啬”之意,这个意项一直沿用到唐宋时期的文言文里。如
⑴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⑵甚爱必大费。(《老子》)
⑶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宋史岳飞传》)
在现代汉语里,“吝啬”这个意义已经不用了,“爱”一般表示为“喜欢”、“友爱”、“疼爱”等意义。
【恨】
“恨”和“憾”在古文中都表示“遗憾”的意思。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一般用“憾”,在汉以后文章中才用“恨”字。刘勰《说文解字》:“恨,怨也。”“恨”在古代汉语中虽也和“怨”的意思有相近重叠之处,但古代的“恨”实际上是“不满”之意,程度远比“怨”轻。而在现代则相反,如“怀恨在心”、“恨之入骨”“深仇大恨”等语中,“恨“的程度又比“怨“重得多。如:
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和感到遗憾)(《出师表》)
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
⑶私恨无穷(《报任安书》)
⑷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⑸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⑹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恨:感到遗憾或不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⑺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恨:不满。)(《荀子尧问》)
【怜】
在古代,“怜”和“爱”的常用意义大抵是相对的。“怜”一般表示“爱”、“喜欢”、“喜爱”。这和现代的“怜悯”意是不同的。如:
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⑵丈夫也爱怜其少子乎?(爱怜:同义复词,是珍惜爱护之意。)(《触龙说赵太后》)
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戴)(《陈涉世家》)
⑷夔怜泫,泫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怜:爱、崇尚)(《庄子秋水》)
“怜”在古代也可作“怜悯、哀怜、同情”讲,不过出现在汉代以后。尤其在唐以后的诗词中,“爱”和“怜”经常交错运用,还引申出了许多新的意义。如:
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怜:同情)(白居易《卖炭翁》)
⑵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 :哀怜)(杜甫《月夜》)
⑶可怜光采生门户。(怜:可羡)(白居易《长恨歌》)
⑷ 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怜:可怪)(陆游《平水》)
⑸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怜:可惜)(《阿房宫赋》)
【愤】
刘勰《说文解字》:“愤,懑也。”“愤”和“懑 ”是同义词,有时连用。“愤”和“怒”在意义上差别很大,“发愤”和“发怒”意义上全不相干。“愤”在先秦诗文中是“憋闷”的意思。从汉代开始,“愤”字才从“憋闷”引申为“因不满而感情激动”。中古以前,“愤”和“忿”意义也不同,在中古之后,二者意义逐渐接近,有时可以通用了。现在汉语中沿用了“发愤”这个词,其意义却与“发怒”完全不同。如:
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⑵发愤以抒情。(发愤:把憋在心里的话抒发出来。)(《楚辞。惜诵》)
⑶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愤懑:心中不畅快)(《报任安书》)
⑷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愤怒:因不满而感情激动)(《指南录后序》)
(未完待续)
作者邮箱: hql-ly@sohu.com
[中学古诗文中常见的几个古今词用法例说(一)(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用几个关联词造句
5.用仍然一词造句
6.文言文中的词
10.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