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中学 陈志勇
一、
我有一位朋友,女儿在外读大学。夫妻两人从缙云调到丽水,去年买了套房子,面积一百八。我问他,老夫老妻,买大房子有何用。他说老家亲戚多,得多备几个房间候着。
的确,备着,候着,是很多人购房时都会自然考虑到的。一年365天,备着候着300天,能有65天家有来客,这户人家该算是人气旺盛了。然后剩余300天呢,每天180平方的卫生工作就够一个人折腾一番了。于是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浪费以及折旧费,几乎就够几个亲戚天天住宾馆了。
当然,房子的事情还不能这样简单计算,况且人家买房子花的是自家的钱,他想怎样折腾只要他自己愿意国家都会鼓励,因为他是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房子如此,那么由好多房子构成的学校呢?近几年,包括丽水中学在内丽水乃至浙江的好多中学都在进行迁建扩建改建。校园面积是越圈越大,教育设施是越配越全,校舍是越造越豪华,教师办公条件更是日新月异。对于这些教育新气象,我们当然首先得拍手称好,得感谢政府、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得感叹当今科技的发达房子可以造这么快这么美这么雄伟,得惊叹校园局域网的神奇信息高速公路的便捷奔四电脑果真胜过好几个人脑。
但是,单有叫好是不够的,叫好之后,更需要我们去思考:比如说我32个班级的办学规模是否一定需要300亩的校园面积;比如说我此次上马的几个项目是不是的确为办学所需,而非简单的他有你有那么我也一定要有的盲目跟风;比如说给学生上机用的机房电脑是否一定得用奔四来装点门面;再比如说田径场是否一定得铺上光每年维护费就得几千元的洋草坪,然后在草坪四周围上绳子在草坪内立一块牌子,说严禁入草坪内踢球?再比如说我学校里有多少设施是一年365天300天备着候着而一直没用着?
总之一点必须明确,办学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而非如我那朋友购房花的是自家挣的钱,办学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而非一味求洋求大求全,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低消耗,高效益的原则,尽量减少教育成本的浪费从而避免将浪费的成本转嫁到学生头上。
二、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所述说的避免教育浪费还仅仅是教育硬成本的浪费即学校设施与设备的浪费。
教育浪费更体现在无形的浪费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浪费”这个术语“在教育领域里被用来描述阻碍一种教育体制实现其目标的各种障碍”--即把目标实现功能没有得到发挥的状态称为浪费。浪费的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是“人的学习、教师的劳动”,有学者则认为,“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
下面,我就自己所理解的当前的教育无形资源的浪费加以阐述。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高分与高能相脱节而产生的浪费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学生把原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东西就是素质,而不是僵死的知识外壳。这话说得当然有理,但也让我们现在的教育界很尴尬,当我们的学生忘掉了这段课文是如何背的,那个公式是怎样写的,却没有剩下什么。有人把高考率作为体现教育成效的标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大学毕业生找来,再做一做当年各科的高考卷,结果让人昨舌,及格率低得可怜,难道是这些学生退化了吗?答案仍然让我们尴尬,那就是普遍存在着的教育浪费现象。我自己也做过一个试验,让初一的侄女和高一的儿子参加高三语文的期末考试,考试结果让语文老师很难接受,两个孩子的成绩分别是99分和105分,而高三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03分。学历相差7年和2年,或者我们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分别浪费了这7年和2年的宝贵时间。老师们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却做了许多低效和无效劳动。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是否一味的拉长学习时间,就能获得成效。素质教育和考试并不互逆,应该是,素质越好,考试成绩越好,但现实却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二、重复操作、高分追求与身心健康相脱节所产生的浪费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一家长来信,该信的第一段是这样说的:“有一次上小学的儿子参加全县抽考,考了96分。我本人是一名老师,从这个分数看知道儿子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可以了。没想到儿子却委屈地说在学校挨了老师一顿批。原来,在这次抽测中,尽管他们班平均97分,还是没争得全县前五名。因此,凡是平均分以下的学生都挨了批,同时老师还说:以后考99分都不算好学生,必须考100分。”
与此相类似的另一现象是小孩子学写字,一个字写个三五遍七八遍就能记住了。但我们今天的一些老师,竟要孩子写三五十遍甚至七八十遍,这是不是太多了一点,近乎折磨了呢?一张数学题反复地练,也要十几遍几十遍地练,非把孩子练烦了才满意。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减负”措施,但与之相关的“教育浪费”现象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课程从四五门增加到八九门。每一名科任老师都要求学生考满分或高分,为这,老师不仅自己加班加点上课、补课,还带领学生在题海中挣扎。且不说在学校学生没有喘息的时间,就是回到家里孩子也要作三四个小时的作业,经常是全家睡得最晚的人,以至于孩子的全部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从小处说,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从大处说,孩子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形成健康人格、良好思维习惯的时候,在这种无意义的题海中重复度过,确实是一种时光的浪费、智力的浪费,甚至是对未来人才的扼杀。
三、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带来的浪费
杜威曾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认为“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国的现状是教材内容高、精、尖,注重系统性,崇尚对难度的追求而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杜威另外一句话更要让我们警醒:“受过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能力运用那些从学校得来的知识和才能的青年,会给社会带来‘和文盲问题一样巨大的危险’”。
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更是突出了这一点,可农村学校教育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并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要,在农村学校中学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与城市的生活环境有关,农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隔断,结果是引诱和鼓励受过教育的人离开农村,而不是促使他们留在农村发展自己所在的社区。农村学校的主要目标似乎成了为学生流入城市而作准备,这对农村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教育促进了社会流动,其效应是正向的、积极的,但从整个农村的发展而言,从农村社区在教育中的投入来看,这是得不偿失的(在贫困地区尤其如此)。
四、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效率浪费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学校教育一般都采取“班级授课制”来组织教学。一个班级50至60人,而班级成员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经过权衡利弊后,一般的最后选择是以面向中等生来进行授课。一个班级的中等生的人数大致在25-30人之间,于是剩余的人员面临的结果无非是“吃不饱”或者“吃不下”。
三
上述的各种教育无形资源的浪费现象,正逐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至于应对的方法也必将是丰富而圆满,就我个人而言,所能想到的只有:
第一,应把素质培养的教育放在教育改革的中心位置。人才的选拔,必须在全面考察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仅仅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的选拔手段。
第二,彻底改革普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降低难度而增加实用性,要围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
第三,建议改变传统封闭教育模式,使教育同社会生活,同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活动,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将当前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到课堂教学,打破班级授课制,真正开放课堂。
总之,直面当前的教育浪费问题,摆出解决问题的态度,焕发出解决问题的热情,即便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前景依然是美好的,我们的道路必将是金光闪耀的,我们头顶的天空是阳光明媚的。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一套房子一所学校一个问题(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0.学校教师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