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2003-04-11 张立彬 贾玉忠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在全民中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但是我国教育滞后的现状影响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而成为高考科目,乃大势所趋。下面从几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成为高考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教育滞后的现状看 信息技术将成为新时代人们所必备的工具已毋庸置疑,作为知识创新和发展舞台的高校,适应时代需要,在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然而让人担忧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只起到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作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加快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科目在中小学推广普及,条件成熟时列为高考科目。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完全接轨,使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加快我国知识创新、教育创新的步伐。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看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国家和社会也正在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上的全面展开营造崭新的环境,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业已发布实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与实施纲要(草案)》也已经颁布。因此,信息技术成为高考科目的条件日渐成熟。
从就业角度看 社会的信息化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将取代现行的工作模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在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驾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才的一条基本标准。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高校要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也不可等闲视之,更应该将其列为重点。
从信息素养的角度看 信息素养的内涵,是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就目前状况而言,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面对突如其来的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他们缺乏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列为高考科目,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发掘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强、操作性强,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课进入高考科目,有利于消除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还可以使有志于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学生、甚至偏才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这是我们探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条新思路。
从信息技术成为高考科目的可操作性看 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教育部已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因地制宜,采取着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使此项工作顺利展开。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考科目也不能实行“一刀切”,可以将其放入“3+X”模式中的“X”综合科目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信息技术课成为高考科目条件日渐成熟]相关文章:
3.信息技术课件模版
1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