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顾性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回顾性论文1
一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三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四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
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能力
五选题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勤于思索,刻意求新(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知己知彼,难易适中(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题目的大小要适度)
六选题的具体方法
浏览捕捉法(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
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
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追溯验证法(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
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
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
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经济学原理、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
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
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七积累资料的方法
以下几方面的材料: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边缘学科的材料、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搜集论文作
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
八资料的辨析:适用性、全面性、真实性、新颖、典型性
拟定结构提纲
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
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九形成论点和论据
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
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
补充性论点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发展,而匡正性论点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与纠正。这种匡正性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通说(即流行的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
回顾性论文2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一氧化碳(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回顾性分析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指导,收集100例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分析与归纳其心电图特点和心肌酶检查水平。结果:发生心电图改变22例,改变率22%;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CK、CK-MB改变67例,占总数67%。通过积极治疗,所有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均恢复,无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改变情况临床十分常见,通过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及早干预治疗,能有效恢复至正常水平,是临床治疗本病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循证医学;CO中毒心脏损害;回顾性分析;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CO重度中毒者心脏损害亦较多见,其临床症状轻者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重者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100例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情况总结论述如下。
1循证医学
针对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在治疗疾病、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发生、疾病康复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寻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根据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通过以问题和病人为中心,用循证思维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治水平。
2提出和确定问题
本组共100例,年龄8~85岁,其中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5±1.5)岁,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糖尿病8例,并发吸入性肺炎5例;均依据2012年《急诊内科学》第三版诊断及分型标准[1]诊断证实,轻、中、重度中毒并有不同程度中毒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9例、36例、35例,COHb(+)96例,除外其他药物、毒物中毒以及急性脑血管病等情况。
3检索证据
按照EBM实践证据检索的原则,确定检索词:CO中毒心脏损害;回顾性分析;应用价值。分别检索与其有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原始文献数据库,例如ACPJournalClub、MEDLINE等。对检索的资料进行RCT系统评价或单个大样本的Ia级证据评价,必要时对筛选出的资料特别是与本病的临床问题有密切相关,并进行Meta分析确定检索结果。
4整合最佳证据
4.1治疗方法
所有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测碳氧血红蛋白(COHb)(测量仪器为MasimoCorporationirvine,CA92618USA)做定性诊断,并监测生命特征。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CK、CK-MB检查采用酶动力法(仪器为ADVIA2400ChemistrySystemSIEMENS)。根据本次研究的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对于出现I-Ⅱ。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或抬高等患者加用静脉输注5%GS250mL+丹红注射液30mL,1例快速房颤患者给予5%GS250mL+丹红注射液30mL,5%GS10mL+胺碘酮150mg10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每公斤体重每分钟1mg胺碘酮维持。本次患者常规给予吸氧、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5疗效评价与分析
5.1发生心电图改变22例,改变率22%,其中男15例,女7例,50岁以上者15例,ST段压低并T波倒置13例,ST段抬高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房纤颤3例。在给予常规氧疗、纠酸等对症治疗后6h,15例ST-T、QRS波群增宽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3例心房纤颤及4例Ⅱ。房室传导阻滞者在行胺碘酮、丹红注射液等治疗后1d内转复成功。
5.2CK改变70例,CK-MB改变67例,占67%,其中男60例,女7例,50岁以上者居多,按CK、CK-MB增高水平分中毒程度,CK升高195~389U/L,CK-MB升高24~47U/L为轻度,CK升高390~584U/L,CK-MB升高48~71U/L为中度;CK升高585U/L以上,CK-MB升高72U/L以上为重度。
6EBM小结
EBM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到急性CO中毒发生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多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忽视CO造成的心肌损害,导致治疗延误。通过将EBM与临床治疗CO中毒心脏损害紧密结合时,可以减少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不同医师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有效的治疗。EBM的出现标志着急诊科在临床治疗本病时进入了以科研方法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因而随着急诊科医务人员愈来愈重视对其的及早治疗而能起到较好疗效。EBM能够使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起较高水平的医疗行为,在提高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武,蒋龙元,田方,等.急诊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675-676.
作者:任广城 孙朝文 (通讯作者) 王浩潋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
回顾性论文3
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相关创业机会理论,包括Schumpeter的观点、Kirzner的观点、Sarasvathy机会识别观点、Shane等人提出的机会发现观点、Venkatraman提出机会创造的观点;对创业机会理论进行评述,得出了相关结论: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创业机会是潜在的;都认同机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对创业机会现有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创业机会的若干客观性假定,包括: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行为和过程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并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创业者个体之间存在认识上(也有人说是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不存在一般的企业家个性特征;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技能。创业机会认识(或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而且是非随机分布的等。
关键词:创业机会;机会创造;创业研究;创业教育
创业是一个识别、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的过程。创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要素,也是创业研究的主线,创业者通过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将潜在的机会转变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通过梳理创业机会相关理论,研究了创业机会理论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创业机会的若干客观性假定。
一、创业机会相关理论回顾
1.Schumpeter的观点根据
Schumpeter的观点,企业家是经济平衡和扰乱经济平衡的创新者。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企业家不能发现机会,相反,他们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一方面,Schumpeter强调创业机会源于经济,是一个自我变革过程的结果,驱动要素是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家英雄”。换句话讲,通过把企业家归因于英雄主义角色,发动者才会在经济中产生变化。另一方面,Schumpeter强调企业家个人特质和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在直觉,创造性以及克服怀疑和反对方面是高的———内在的个人特质是很难模仿的。总体而言,Schumpeter关于机会识别的观点认为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而非发现的。在所有创业机会出现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而非个体知识,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创业机会同企业家的内在个人特质有强相关,同异质的知识库没有强相关。
2.Kirzner的观点
同Schumpeter的观点相反,Kirzner强调创业敏感性和机会发现的理论,关注于了解某些个体如何基于人们在市场中的知识和信息缺陷而获得利润。Kirzner认为企业家通过在市场中扮演获利之人或价格调整者发现机会,在知识或信息不对称基础上获得资本。首先,根据Kirzener的观点,对信息不一致的价格调节过程或对市场的忽视是由企业家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提高企业家的创业敏感性。其次,Kirzner认为机会是从企业家对存在于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敏感性中产生出来的,因此,机会识别不能在企业家缺少日常知识的情况下产生出来。事实上,敏感性和日常知识都是并进的,其目的是由企业家发现机会。最后,异质知识库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当某些个体把日常知识变成资本并识别出市场中的独特机会时,之前并不令人满意的消费者的愿望以及需求就被发现了,因此,创业机会更多的同企业家的异质知识库相关,而非同内在特质相关。
3.Sarasvathy提出了机会识别观点
Sarasvathy认为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这种观点假定: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识别机会的信息是完备的,并在个体间随机分布;在系统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创业者不存在多样性,并非只有特定的创业者才能识别机会;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AdamSmith的自由经济市场基本原理,ArrowDebru的一般均衡理论。
在完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并会最终达到一般均衡。但是,一般情况下市场并非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会有短期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因为信息随机分布,获取信息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过程,因此商业利润就隐藏在信息带来的收益和获取信息所需的成本这二者之间的差价中。创业者通过系统化的决策过程,关注整个市场的均衡性状况,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显性知识和信息,经过周密的逻辑计算和演绎推理,来获知由于稀缺资源没有被最优利用而造成的短期市场不均衡,从而识别出商业机会。创业者通过创建新企业或进行公司创业把资源组合起来,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模仿或渐进性创新,把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开发已经存在的市场以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次优,获得商业利润。其核心就是在保证消费者可获取价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边际成本来获得利润,从而使创业者捕捉到创业机会。
4.Shane等人提出了机会发现观点
Shane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完备的,但并非随机分布,信息不对称是发现机会的关键;创业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Hayek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创业者能否把握创业机会取决于创业者相关的四种个人特性,包括:警觉性(Alertnes)s、风险感知(Riskperception)、已有的知识(Priorknowledge)和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即: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机会,然而由于个体之间对机会的警觉意识和能力、关注点不同造成了对信息的选择性过滤及个体间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差异,导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捕捉到创业“机会之窗”。在具体的机会开发决策中通常采用因果分析法(Causation),即:基于现实给定的一个目标,创业者专注于机会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或惯例去寻找及整合信息和资源,采用多种途径最终实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这种观点特别强调创业者须关注前人的“错误”,吸取经验,并用更新更好的办法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5.Venkatraman提出了机会创造的观点
Venkatraman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创造内生于想象和创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交互活动中,其结果就是创业者创造出一个新市场;同时机会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仅存在非随机分布的有限信息,并且只有某些个体拥有这些信息;个体之间存在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创业企业家是在创业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创业者关注的是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创业者决策的出发点是:依据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做出相应的假设,在实际运作中对自己的假设判断进行验证,然后面对变化后的新环境和自己更新后的资源条件进行新的假设和检
验,不断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相应的回报,这就是螺旋上升的实践式决策(Effectuation)。这种决策的标准是:关注可以承受的损失而不是预期的回报,将创业生存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创业者致力于构建战略联盟而不是仅仅关注竞争对手分析;开发由偶然而不是从现有知识中得到的机会;控制不可预期的未来而不是去预测不确定。从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机会的创造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
6.Gartne(r20xx)等研究认为创业现象的已有研究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位置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观察者存在于客观现实之外,机会等待被发现———发现的方法,认为机会的存在独立于企业家的发现。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识别出允许企业家发现机会和对机会采取行动的因素。发现方法的目的在于告知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教育者如何为企业家配置允许其抓住和充分利用机会的过程。
相反,研究领域也发展了创业机会的另一个主流研究流派,采用同现实的交互作用或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制定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个体作为活动者,对周围的环境建构,重新安排,挑选和破坏———形成组织模型,基于认知背景而非认知行动。因此,这种可选择的观点认为机会是由企业家创造的,而不仅仅是发现。事实上,这种方法认为机会是社会性建构的,随着企业家而变化的。
二、对现有创业机会理论的评述
1.共识的问题
(1)创业机会研究的主线。创业机会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构造的;信息无论是完备的,还是不对称的;创业者的'个体无论是否存在差异。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例如:Shane和Venkataraman(20xx)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包括:①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②某些人(而非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③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创业研究应当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发掘、利用以及开发等活动来展开。
(2)创业机会的潜在性。Kirzne(r1979)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Marketimperfections);Schumpeter(1943)指出,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Ardichvil(i20xx)等认为,从获取预期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机会事实上意味着创业者探寻到的潜在价值(Valuesought)等。创业机会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明确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业机会的潜在性决定了创业机会的风险性。创业机会从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创业主体不断规避风险,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创业机会需要结合创业者和创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减少创业风险。
(3)创业机会的过程观。不同的创业机会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企业家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其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在机会创造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Venkatraman也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创业机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业个体的经验在机会创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Shane等人认为机会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差异性在机会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创业机会的存在性、信息的随机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都认同机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概念,创业机会的发掘和利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4)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的关联性。尽管研究思路存在差别,但都普遍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的一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其他要素相联系而存在的,创业是影响创业的各种要素动态交互的作用过程。正如前文所述,存在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及市场环境相匹配;结构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社会网络相匹配;构造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者、创业环境相匹配。例如,Busenitz(20xx)指出,将创业者的差异、机会或组织模式孤立起来单独研究是不可能在创业研究上造就重要发现的。创业是多方面的现象,关注单一构面等于盲人摸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创业现象。Sarasvathy认为创业机会与创业者、创业的资源密切相关,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创业者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等。
2.创业机会理论存在的争议
(1)什么是创业机会。关于什么是创业机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的创业机会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而这种潜在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
(2)创业机会来源。对创业机会来源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否客观存在,即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还是存在于创业主体的构念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
(3)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的观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的均衡还是非均衡状态。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之所以会存在创业机会,是因为现实市场经常处在非均衡状态,这为创业机会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第二种观点强调创业机会是被创造或者建构的。因为市场较难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所以存在许多创业机会。
(4)如何发掘创业机会。关于创业机会是如何发掘的争议,首先,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一个识别过程还是一个构造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创造过程。
(5)创业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关于创业个体存在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如果存在差异性,是个体特质的差异还是个体认识的差异。关于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第二,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即信息是随机分布的还是非随机分布的。
三、创业机会研究的若干客观性假定
1.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
在对创业的认识活动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从某一构面(层面)反映和解释(揭示)创业现象和规律的一个创业要素概念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凡是通过能动的活动,把创业(或创业机会)这种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并结成认识关系的人,都可以视为认识的主体。主要包括创业者(包括创业团队)、创业(或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者、创业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或机构等。关于认识客体界定的问题。概而言之,创业就是认识的客体。但是创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或过程,包含了太多的要素、过程、内容和层面。就其要素而言,就可以划分为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网络、创业资源、创业组织、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等纬度。而且不同的学者又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分类;就其对象和内容而言,可以是创业者及其行为,也可以是创业的过程,还可以是行为、过程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
认识主体正是在创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从而完成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其结果之一就是
概括、抽象出来许多的概念。而创业机会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创业机会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或过程,但是,创业机会只是创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其他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与过程。同时,创业机会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属性,和其它创业要素相区别。因而,创业机会只能从某一构面反映和解释创业现象和规律。
2.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行为和过程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认识主体对创业活动的认识也是如此。在研究内容方面,早期的创业研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创业者,特别是创业者的特质、背景和早期经验等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研究逐渐受到质疑和批评,研究结果也令人失望。之后学者们将创业者与创业行为结合起来研究,主要以创业行为和过程为研究对象。尽管如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假设和方法,对创业行为和过程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在对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寻属于创业理论自身的研究范畴,许多学者开始从创业行为发生的更前端去考虑一些本质的东西,于是创业机会开始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创业机会也形成许多创业理论模型中的重要要素。所以说,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关于创业过程和行为的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并有其内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存在关联性,创业机会要成为现实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和其他创业要素发生交互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差异,对于其关联性和交互作用的内在过程和规律存在不同的见解。Gartne(r1985)提出的概念框架将之前的研究分解为创业者、组织、环境和过程四个方面,并强调了将四个维度中的变量与变量交互起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Busenitz等(20xx)提出了一个创业研究的分析框架,认为未来的创业研究需要在机会以及相关领域开拓,进一步建议研究者在动态的环境中,深入分析机会与创业活动中的其他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深入揭示创业这种新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内在机理。Bhave(1994)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包括了最初的机会识别、产品生产线的建设、组织的创建、市场上的交易以及顾客的反馈等等。
4.创业者(认识的主体)个体之间存在认识上(也有人说是经验上)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内在性差异,不存在一般的企业家个性特征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技能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对创业机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人的认识差别,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客观原因最根本是指受社会历史条件(环境)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其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带来的认识差异有两种情况,一是是否承认客观事实,二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第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同样,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也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三,知识构成不同。奥地利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创业活动的前提。
5.创业机会认识(或认知)的信息并不完备,而且是非随机分布的信息作为认识客体的一种间接性存在,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客体认识的不确定性。
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信息不完备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备,而且还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备,反映创业机会的相关信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通常是不完备(或不完全)的。主观因素如创业者的认识能力等,客观因素如环境因素、创业机会自身的特征等。同样,对于创业机会的认识主体(主要是创业者)而言,反映创业机会的相关信息,往往是非随机分布的,不同的主体,其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
6.创业机会客观存在而非创造
如前文所述,关于什么是创业机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诚然,从辩证唯物的思维来看,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方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需求决定了满足需求的方式,满足需求的方式又制约了需求的实现。没有需求,满足需求的方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有需求,没有满足需求的方式,需求也就没有可能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创业机会究其本质(或根源)是一种未满足的需要。
尽管有人说创业机会往往起源于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Kirzner,1997),或创新性产品与服务(Schum-peter,1934)。但是,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创新性产品与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且,未使用的资源与能力、创新性产品与服务经过开发没有对应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创造价值或者说通过科层机制后不能实现交换甚至消费,也就不能称之为创业机会。
这种未满足的潜在需要客观存在于消费者的意识里,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我们不能创造某种需求,但可以能动地加工、选择、重构这些反映需求的信息,然后匹配相应的资源与能力,或者说选择、整合、创造满足需求的方式,从而使需求实现成为可能;或者说满足需求的方式已经存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某种需求进行刺激和引导,从而使需求实现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2):16-224.
[2]张玉利.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姜雪,严中华.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模式研究的意义与思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6).
[4]林嵩,张帏,邱琼.创业过程的研究评述及发展动向[J].南开管理评论,20xx(3):47-50.
[5]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章编号:1002-0241(20xx).
【回顾性论文】相关文章:
调研性论文模板03-25
现实的隐喻性论文06-11
勤奋的重要性议论文(勤奋的重要性论文)09-23
创新性美术教学论文03-19
礼仪的重要性论文06-10
诚信的重要性论文06-10
无形性特征的影响论文06-12
反思性学习方式论文06-12
审计的重要性论文07-07
描写性论文的写法指导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