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3-06-23 17:46:26 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论文15篇

心理健康论文1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广,国内高校学生心理亦是普遍脆弱化,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像研究生下毒、大学生自杀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传递更多的是负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说明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一种亚健康状态,这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推广积极心理学,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校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其人生充满正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压力。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港湾。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1.丰富了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防治,专门针对于问题学生,比如研究他们心理出现问题的时间、诱因等。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以更加宽容、更加开放性的态度看待学生们,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看,更加符合个体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推广,会改进高校传统心理教育的方式、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心理教育内容。

  2.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了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创造着人的快乐、幸福,首先接受引导的心理教育者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引导、传递这种快乐幸福感,身为体验者,他们也更有资格和权力去影响学生心理向积极方向靠拢,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积极心理学为这些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积极力量,他们得以成为中坚力量,从而做了学生积极的标杆。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思维想法到实际行动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杜绝学生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或者对学习甚至其它不感兴趣等问题,而长期坚持开展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怎么获得快乐幸福,怎样获取传递正能量,怎样使自己的人生健康向上。而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则会更加想要体现自己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知识,主动与别人友好相处,主动对需要帮助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向世界、向社会释放自己的善意和正能量,而他们也会得到同样的反馈,从而获得幸福感,这很符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阶段,高校有不少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由于他们受到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不公平压迫性对待,使得他们人生充满灰暗,无法体会别人带来的正能量,只能以负能量来自产自销,甚至人生价值观都出现极其扭曲的状态,最终成为社会的毒瘤,为社会所抛弃。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开展对于挽救学生的价值观,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教会他们摒弃消极心理,改变他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是他们觉得人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人生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幸福的。这在根源上解决了价值观偏向的问题,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也起着很总要作用。

  3.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受到积极心理学长期的引领和暗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惯有的积极方式,引领着他们凡事往积极方向想、做,这会逐渐的改善学生人格中不太健全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健全了。

  4.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好处

  性格决定命运,所谓的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而积极的心理学可以使人对现实和行为方式产生和以往不一样的感观,他们会不受控制的向积极方向靠拢,那么他最后的发展可见一斑。所以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作用的方法

  1.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最基础部分,所以要高校心理教育从根源上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学生在生活、学习或其他方面得到满足感,另外可以通过积极的实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2.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

  高校可以在心理教育方面增设一些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活动互动,及时收到他们对于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反馈,有则引领教导之,还可以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拥有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展讲座,可以将宣传栏中积极心理学方面改为固有的一部分,总之,就是将积极心理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3.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室

  高校中必须有有一处固定正式的心理咨询室,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可以有地方可倾诉、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要有耐心,有热心的接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告诉他们,咨询心理咨询师是正常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来强加干预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接受积极心理学,通过不定期的来向咨询师询问、治疗,可以强化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人总要有可以期待的幸福、快乐。高校学生作为当代年轻一辈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积极心理学,因为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的作用,无论是拥有正确的三观、还是能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高质量的生活,总之最后,减轻的是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修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9):19-20.

  [2]熊淑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6):215-220.

心理健康论文2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阻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质量,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在当今高职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一旦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不要说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也可能无法挽回。作为“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临着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上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双重压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方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将是我们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有以下几种。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

  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鑫龙.扩招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xx(7).

  2 熊飞. 1044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 20xx(36).

  3 郅利聪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分析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xx(6).

  4 谭淑新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社会科学论坛, 20xx(2).

  5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良,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究, 20xx(2).

  6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发展心理学与你》,陈萍、王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心理健康论文3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身为父母,身为老师总是对孩子给予太多的期望,或是期待他能够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是期待他能光宗耀祖。最起码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有这种想法没错,可是,身为爱他们的人应该明白,这些期望太过遥远,对于尚在孩提时期的孩子,这显得有些过于“高瞻远瞩”了。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需要被关注的。因此我结合几个案例来谈一下。

  案例一:最近幼儿园里经常会传来响亮而清脆的哭声,一遍又一遍响彻教师的走廊,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都会哭,老师都会关心的抱抱文博,希望能止住那让人心疼的哭声,以及那委屈固执的哽咽。可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还多孩子都有爱哭的毛病,一些父母老师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爱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表示他的痛苦,孩子不愿说出内心想法,惯用哭来获取所求,孩子感到压力大,还有就是母子脆弱症。当然也可能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一种心理反应,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经不起挫折。

  首先,不要怕孩子哭,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不要怕,更不要因此就把他想要的东西都拿给他,以至于让他有有一种错误思想――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哭。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安抚他们后紧接着要学着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年纪越小他的情感就越不稳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转移。让孩子情绪转移最佳的方法就是活动转移,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也可以有意识的提起孩子平时感兴趣的事,比如给孩子讲个故事,或带她玩平时喜欢的游戏等。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情感上爱他安抚她。哄劝孩子千万要有耐心,不要严厉斥责、指责,更不能打骂孩子。否则,爱哭的毛病只会越来越厉害。

  第二,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目的。

  当孩子在哭泣时,、在安慰他的基础上,要他主动把委屈说出来。如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让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那这时候我们就要安静站在一边,等他平复后,耐心聆听孩子讲述自己哭的原因。不要催促也不要表现的很不耐烦。要了解孩子哭得目的,有的孩子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哭泣,而有的孩子是真正的受了委屈哭泣。如果是前者,态度坚决的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是后者,那绝对不能因此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如果长期如此,他会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为他做一些事或想得到某些东西。

  第三,告诉孩子爱哭是错误行为,还要注意表达方式。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哭的孩子,有必要想他解释清楚哭泣是一种错误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哭时安慰她,教育他,这不是解决孩子脆弱心理的根本措施。想让孩子逐渐坚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一些父母老师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她,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有提醒了他。所以要注意自己教育孩子时的表达方式。

  案例二: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牧轩这个3岁半的小姑娘也不例外,在学校里,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跳皮筋,赢得时候她就高兴地拍手,可是当他输的时候就哭闹。

  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细心呵护包围着,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他们对输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认为他们的生活就该“万事如意”,所以当他们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会出现输不起、承受能力差的情况。孩子的好奇心过重和严重缺乏安全感都会导致孩子输不起。

  首先,要察言观色,具体指导

  应当教育孩子,让他建立起尊重他人的观念,但是,不要训斥孩子,否则,孩子很难接受,根本听不进那些大道理。

  第二,要适度安慰,讲清道理

  当孩子受到挫折耍赖是,需要对他进行适度安慰,等他的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在学他刚才霸道的样子,让他体会别人的心情。

  第三,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孩子自身能力有限,他的挫折承受力就比较低,一不开心就会把责任归于别人,这个时候,情绪疏导是很重要的。要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加以教育。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

  案例三:泽涵3岁半了,大小便不成问题,可是在学校午睡的时候经常“画地图”,更头疼的时候,有的时候早叫起来去小便可是站在床铺前动作很慢,等穿上鞋子就已经画了地图。

  很多孩子都有尿床的毛病,对于这种随处小便自己却完全察觉不到的异常行为,常使孩子感到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加以斥责和嘲笑,否则会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更让事态严重。要认识到,孩子尿床并非大毛病,实际上,5岁以下幼儿在白天或者晚上发生不自主排尿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几方面原因造成,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孩子白天过于疲倦,老师父母总是训斥孩子,孩子对环境十分敏感。

  首先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便盆,让孩子形成依赖,认为只要坐便盆才可以。对厕所具有排斥性。

  第二,不要过早的进行排尿训练

  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些父母从几个月就开始刻意地进行排尿训练,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训练,刻意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排尿紊乱而尿床。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

  孩子出现尿床时,千万不要责骂他们。老师父母的责骂,除了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对帮助减少尿床毫无用处。要知道,尿床这件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必然,不会因你的责骂就不发生了。

  第四,不要刻意的起夜

  为了不让孩子尿床,有些家长在夜里反复叫醒孩子,让他排尿,这是不对的',孩子不想尿父母偏要让他尿,这事让他多么厌烦的事情啊。但是有的父母去不管孩子的哭闹、挣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离开便盆,这反而让他对尿尿这件事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加剧孩子尿床。

  案例四:振涵总喜欢把手指放在嘴里,就连午睡时,为了不让老师看见都偷偷的把头蒙在被子里,而且,情况越来越厉害,老师一直给他改,可是已看不到又放进了嘴里。

  孩子进入4岁后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手指甲,咬被角的等现象,这可能就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正。孩子吃手指是对爱的呼唤。由于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与孩子肌肤接触,很少陪孩子说话,当孩子感到饥饿、患病是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指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方法。压力大的话孩子也会吃手指,如果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孩子,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下,孩子会通过吃手指来排遣内心压力。孩子吃手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摆脱孤独,现在的家里一般就一个宝贝,孩子免不了孤独。如果孩子长期接触不到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孤独、寂寞和乏味。此时,孩子就会用吃手指来排遣孤单和寂寞。吃手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给孩子小嘴找个依靠。当孩子吃手指时,父母可以给他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

  第二,让他多参加活动,多结交伙伴

  孩子吃手指可能因为孤独。所以,可以让孩子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交朋友。尽量别让他一个人能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第三,就是父母多陪陪孩子

  父母要多搂抱、多陪伴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可以给宝贝讲睡前故事,让孩子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想着吃手的事了。

  第四,为宝贝营造宽松、温馨 的气氛。要想孩子不吃手,最好给孩子营造一个让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拥有这种精神,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

心理健康论文4

  【摘要】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议论,旨在从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的角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加强

  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在这竞争激励的年代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他们第二次成长高峰期。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各种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必须知道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领,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为什么中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驰,他们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抗和不遵重。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他们求异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很难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2.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3.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现在竞争有很激烈,更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学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频繁的测试、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超负荷的学习让学生精神紧张,心情抑郁。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学生都是单亲家庭,或亲人不在身边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在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当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在老师应该担当的任务。

  二、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敏锐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察觉学生行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的过程等所有方面,都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信箱里,老师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2.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听学生心声。老师经常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思想问题。谈话是最亲切和最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悦色、你要舍得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要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于成绩的不佳和同学关系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给以指导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作风。刚上初中时,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多同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内心严重受挫。对于这类情况,就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要及时有效地告诫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通过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励他们,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要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待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尊重他们感化他们,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热爱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爱的情感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师生间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5.要指导家长“赏识教育”。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要和家庭紧密配合,以教育开展的效果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心理健康论文5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作了具体阐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纲要》字里行间为心理健康教育所指明的积极的发展趋向清晰可见,但是长期以来,在以消极取向为主流的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健康心理学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问题。基于此,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的引入,必将以新的视角,弥补先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为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注入不竭动力。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倡导,该理论以积极因素为着眼点,以追求幸福为主题,注重关怀人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类自身固有的、积极潜在的建设力量,试图扭转心理学背离其研究宗旨、即将转入病理学学科性质的局面。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提倡通过挖掘人类自身的内在资源,激发自身力量和优秀品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美好生活;关注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发展、生活。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片面化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仅达到了使学生不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最低标准,无法满足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高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在个别、有问题学生身上,不仅埋没了其本具有的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价值,反而凸显了其关注弱点和错误的消极倾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预防性功能被掩盖,应用范围被限制在“补救作用”的狭窄空间,削弱了其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正向力量的积极影响,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践形式有待整合

  目前各地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遵循的主体思路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以消除紊乱为最终目标。在此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单一的咨询辅导或诊断治疗。这种方式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不免有使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同时,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问题着手,如果寻根究底的话,有可能造成“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危险,若是以消除负性症状为目标,则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难以帮助学生建构对对抗心理问题起根本作用的积极的个人特质。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注重心理理论的讲授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此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但学科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影响学生的认知,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尤其是积极的个人体验引导不足,难以深入触动学生心灵。

  3)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举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设计心理情景剧等。灵活多变的心理健康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是打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号开展德育工作,更有甚者是为了满足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的一时之需,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总的来说,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消极心理学取向指导下虽形式多样但有待整合,表现出对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调动不足、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积极品质的引导力量不够、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组织环境的创设尚不完善等问题,实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丰富和深化积极的主观体验

  学校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注重丰富和深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来催化其知、情、意、行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对刺激事件进行积极解释的习惯,从而为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绪变化,提高其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敏感性,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由一种积极情绪启动其他相关积极情绪的能力,形成多种积极情绪的共振效应,进而扩大积极体验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在接受积极事件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 通过主动的发现和用心的关注,来引起、延长和增强积极体验。

  (二)挖掘和塑造积极的个人特质

  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开发、训练和培养。对于普通学生,注意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多使用积极词汇给予鼓励和肯定,科学运用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被动的接受治疗者,而是将其作为具有自助能力和自我恢复功能的主动决策者。

  (三)创建和营造积极的组织环境

  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他们的个人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塑造得益于三者的通力合作,其中其主导作用的是学校。因此,学校应创设积极向上的校风,构建和谐宽松、健康阳光的群体心理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保健,同时加强学校和家长和相关社会机构的沟通交流,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以家长为后援的多位一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环境。

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xx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7) .

心理健康论文7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其中理论研究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研究;实证研究则包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相关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

  1、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把握好大学生心理特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忽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金钱欲望和享乐欲望强烈,思想道德观念沦丧,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以前相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下降趋势。由于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教育又不当,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有很大的心理反应。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情受挫,求职受挫而引起的退学、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心理疾病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仅影响大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当通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的课时较少,有些学校师资力量缺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较低。教师水平较低,大多数是非专业的老师,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出于形式,效果较差。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欠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难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症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是必须的。应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并掌握正确的消除心理疾病的方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普及,教育团队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技巧,懂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专业、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网络将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它不仅能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心理教育网络效率高,联系方便,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多个方面入手,消除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症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心理健康论文8

  一、音乐疗法概述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的先例,例如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乐书》中写到音乐能够“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但是音乐治疗是在美国最早发展为一门学科,其标志是1950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成立,自此以后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音乐治疗师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广发认可。我国的音乐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xx年就已有超过5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2]所以在高校中应当认识到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音乐疗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者对音乐治疗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K.Bruscia,他认为音乐治疗就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3]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音乐治疗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例如听、独唱、乐器演奏、合唱、各种音乐词曲创作等多种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是治疗的媒介或者桥梁。再者音乐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干预过程,通过这个复杂的过程来使接受治疗者达到健康。在本研究中,音乐疗法主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借助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各种音乐活动,有专门教师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心理辅导,其目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与其它的心理治疗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体现在媒介上,一般心理治疗以语言为媒介,而音乐疗法则是以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为媒介。二是体现在效用机制上,心理治疗是通过语言的影响,纠正受治疗者的不正确的观念,实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治疗则是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对接受治疗者施加影响,引起其情绪的变化,改变其精神状态,改变其认识,促进其心理问题得到纠正。从物理学来看,音乐是一种机械波,这种现实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声波会对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影响。有研究发现,当具有“音乐性”的各种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对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造成影响,人体的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随之改善,从而解除疾患,促进康复。[4]有理论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机制为首先作用于人的情绪,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的变化。还有理论认为音乐首先作用于人的生理,通过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而事实上开看,这两种影响机制并不是不相交集的,而是随时产生交互影响。根据以上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音乐对于唤醒、联系甚至整合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力量,音乐是人们实现自我表现以及释放自己情绪的重要的特殊手段。对于音乐治疗而言,一般认为音乐能够改变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改变来改变认知,在音乐治疗的具体操作中,正是运用音乐对于改变认知的能动作用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三、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当前在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情绪不稳定是很重要的表现,且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不稳定缺乏调节能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会进一步激发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不同的乐曲可以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会对人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起到排忧、镇痛、降压、催眠等效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乐曲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对于那些在情感上忧郁、沮丧、精神萎靡等状况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可以选择情调欢快、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乐曲,如《喜洋洋》、欢乐的天山》等。对于情绪上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焦虑感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情调优雅、节奏缓慢的乐曲,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古典传统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存在表达上的障碍,这样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表现为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为消极,甚至是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这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与人进行沟通,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对这样的学生而言,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对其施加影响,使音乐成为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这一音乐途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在合唱活动中,可以通过歌曲的演唱来实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情感,可以是毫无顾忌的来表达这些情感,在合唱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及别人的认可,这种成功经验的体验以及别人认可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具有正向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而言,要想取得演奏的成功就需要成员之间需要具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演奏舞台也就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要是各个成员之间不具有合作精神,没有集体意识,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也就会直接导致演奏的失败,这种失败会影响演奏者,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快感。而为了避免这种不快感的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必须要进行合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监督参加者进行很好的合作,抑制了个人的那些可能不利于演奏无序的行为。所以,音乐参与对于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而言,对于其消除与同学们之间的隔阂,促进心理上的包容性,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其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根据脑生理科学的相关研究,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左右半球,左脑主要主管理性与计算,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计算和次序的安排等工作。右脑则是主要负责感性及艺术,主要起到处理节奏、图像构造、想象幻想等创造性的活动。当前我们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左脑功能的体现,不注重右脑功能的开发,且常时间使左脑处于紧张的状态,促使身体加快衰老,比较容易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症状。左脑的过分专注,会造成右脑的开发不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右脑的开发,右脑的开发能够提升人的想象力,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运用音乐活动对人的右脑进行开发。

  (五)塑造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心理素质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应当积极通过音乐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美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中的美,切实体验音乐中的美,能够起到发现自我升华途径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升华,可以实现心灵的净化,超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活动精神层面的和谐,提升自我境界。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优美的旋律,给我们呈现的是美丽壮观的山水风景。《黄河大合唱》则是能震撼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爱国的新认识。这些美妙的音乐体验,对于大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追求层次,提升个人境界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音乐治疗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情感、自我表达、合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音乐治疗的运用,积极发挥音乐治疗的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9

  不久前,读了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作为一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触动很大,仿佛有一缕阳光透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照亮彼此的心扉,让你发现之前对心理学的认知,多有狭隘之处;在过往的工作经验中,也有颇多值得深思反省之处。

  一、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我们知道,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发展,仅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一种病态模式———身体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这种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问题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等影响,导致了心理学的片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 “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心理变态者、神经病患者等,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这样的研究,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种消极的心理学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实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本质。

  而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所说:“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公众称心如意,使社会和谐美好”。

  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反对心理研究中关于“障碍”“问题”“失败”的消极心理研究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通过以积极的品质、力量和潜力为研究对象,重新认知和理解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这无论对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挑战。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视角,设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会发现令人欣喜的角度与视野。

  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数沿袭了20世纪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视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它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是导致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几大主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而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或危机时,我们惯用的干预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辅导和密切防控,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方向与途径,通过重塑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积极人性论的倡导者;它应该真正体现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生活得幸福。

  就学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统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单一性是指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考虑不同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而多样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指标的发展和培养。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给予解决消除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完善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生涯发展和适应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首先成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资源,对学生的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应该与家庭联动、宿舍社区联动、后勤社区联动以及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动模式。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仅针对于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所有的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展工作。如何拓展覆盖其他学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更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特别是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著作的问世,开拓了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积极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化的系统网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心理健康论文10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概念积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树立实践光荣的文化氛围,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职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创建和谐班集体

  大多数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具有潜在的自卑心理。同时,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情结。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中职生情感的家园。班主任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班集体充满和谐与爱心,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全体同学携手共进,使每个成员都能充满信心地自我发展。

  2.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实践机会

  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定目标,合作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价值感。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端正生活态度,制订学习和生活目标,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

  3.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学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文化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建设及对各种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中职生的侵蚀和影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友好的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

  二、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特点,增强自我概念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应该积极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性别、年级等因素,结合中职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着力培养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

  1.根据性别特点,对女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辅导

  与男生相比,女生心理比较脆弱。女生又大多选择文科类专业,而文科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这直接影响到女生的心理体验,使女生更容易出现抑郁、恐怖等心理症状。因此,学校对女生的教育应更为细致周到,可以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女生进行心理专题教育,教给她们生理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她们学会保护自己,使她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虽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帮助女生树立自尊、自强和自信心。

  2.针对不同年级,实行分层教育

  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学校主要是开展适应性教育。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可能还是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新生熟悉学校环境、了解职业教育的特征,尽快适应新环境。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二年级学生心理波动较小,这时应传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如女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创造力培养等,供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侧重心理发展教育,激发其内在活力。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侧重于职业角色教育。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危机,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会使大多数毕业生感到焦虑。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二年级学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教育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使学生树立扎根一线建功立业的思想,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脚踏实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发挥;消除不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帮助农村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尤其是农村中的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令人担忧。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资助金;二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事业收入的5%用于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补助生活费等;三要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联系实习、就业单位,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四要在贫困生中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关注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五要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六要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更光荣”的氛围,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成立特困生协会,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在这个群体里大家是站在相同的起点,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嫌疑,还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4.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评价机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怀

  学校应将差生的转化工作列入教师的考评细则。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对差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正面评价。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影响较大。中职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是很好,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中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设法发掘他们的长处,并给他们以施展才能的机会,特别是在开展非学业竞争性比赛时,要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建立自信,使他们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看到自己的希望。同时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鼓励他们向学业方向转变。

  三、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客观评价自己,通过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树立科学的审美观,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特点

  生理自我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外貌、技能等方面的自我评价。中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的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滞后这对矛盾使一些学生过分地关注自己在外貌、体形等方面的变化。一些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如体形变化较大、发育稍早或稍晚等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因此,作为家长,要细心关心青少年的变化,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一起分享成长的经验,打消他们的顾虑,减轻他们的忧虑。作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向学生传播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让他们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学会欣赏美,更懂得创造美,从而帮助学生积极、正确地评价自己。作为学生,不要盲目地追求外在美,应该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追求内在美。

  2.积极反馈,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能力上的差异,要多给学生一些正面评价,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符合其能力的成功经验,经历成功无疑是培养积极自我概念最有力的催化剂。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取得好的成绩,不仅会给他们带来愉快、兴奋等积极情绪体验,而且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同学的认可,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正确归因,培养优势,合理预设期望值

  合理制订目标使个体通过主观努力达到成功,能够增加成功体验的强度和频度,促进自我概念的提升。教师要利用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安排学生做难度适宜的作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并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特点,不断鼓励他们向自我挑战,使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挖掘潜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促使积极自我概念由点发展到面,从而改变内心消极的自我画像。作为学生,要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要允许自己犯错,更要学会从错误、失败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4.家长应为中职生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和健康心理提供有力支持

  家长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对孩子的家庭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因此,作为家长,要更多地关心、照顾成长中的青少年,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平时的生活中,应积极地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合理需求。同时,家长还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对孩子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增强孩子作为家庭一员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心理。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始终,融合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以个人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会教育为强化的系统模式,全力配合,通力合作,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论文11

  当前,学校中的心理健康事件一直为我们所关注,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惨剧也是屡有发生。心理健康应当从小抓起,这才是根本。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有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同时还关系着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及是非观的形成[1]。在此,本文从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相关落实方法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基于小学生心理不成熟,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容易从偏激的角度出发,混淆是非。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其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挫折承受能力较低。这些不良因素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健康、快乐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此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认识观、是非观及道德观的形成时期,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则能有效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法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基于教师的威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今后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认识,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二年级1班中午午休时,一个同学主动做值日,在洒水之后,用笤帚仔细的将教室打扫干净。在下午上课时,教师及时的对这名同学做出了表演,同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其他的学生听到后,都会意识到“为班级服务”的重要性,教师以此来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二)沟通法

  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出现,教师若进行严厉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对此,教师若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2]。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多数比较好动、调皮,因而在管纪律中比较费劲。教师这时若进行严厉的批评,不仅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从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则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种问题。

  (三)实践法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想彻底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在日常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便能服从管理。而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体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还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四年级的班级管理中,一些男生多表现为叛逆、调皮、不服从管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若一味的批评指责,不仅不会达到预计的管理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时,教师可以讲这些学生中的一名调任为纪律委员,把班级的纪律交给他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在 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为他人着想。

  (四)结合法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作为其第一任老师,在行为举止上对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班级管理是远远不足的,它需要教师结合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栋梁,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整体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从小具备健康的身心,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毅, 孙阳, 宋洋. 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长春市西新区中小学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xx, (12): 55-57.

  [2] 张殿卿. 班级成长活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 20xx, (22): 181-182.

心理健康论文1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1997年5月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显示, 13.76%的初中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关调查进一步表明,初中女生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更多地为人际关系、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等方面所困扰和烦恼,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比男生低。因此,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才能使她们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初中女生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与教师关系三个方面。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同学关系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当孩子学习成绩与家长的期望有所偏差时,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的训斥甚至打骂,加剧了该年龄段固有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认知偏差给女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使她们的心理遭到严重创伤。

  学习问题是困扰初中女生的第二大心理问题。

  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

  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青春期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早恋。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一些女生就会涉足早恋。

  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自觉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学会主动学习,发挥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学会正常交往,引导健康情感

  人际关系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女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她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女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女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早恋问题对部分女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女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面对女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应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用全新的恋爱观和性ai观对女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论文13

  1阅读疗法的性质及作用机理

  阅读疗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和“治疗”合成,也可称“图书治疗”,顾名思义,是指利用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体来将就是通过向患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患者通过独立阅读或在治疗者指导下阅读,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把阅读作为一种疗法至今仍无相关应用和研究的报道,虽然阅读疗法目前还不是一种成熟的、严格的科学方法,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引起不同程度共鸣的过程,从而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理想,或改进处世的态度。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应借助图书治疗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去。

  2开展阅读疗法的紧迫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学校园,随着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社会应激事件增多以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发生率占大学生总数的30%,且呈逐年增高趋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才的质量。

  3前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现状

  就目前阅读疗法研究的现状看,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采用的措施有: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在图书馆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培养专业咨询馆员,建立图书馆网络环境,实施分类导读等等。然而现有的措施仍不够完善,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深入。

  4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解决的措施

  (1)分析读者的需求

  根据读者的需求力争做到“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阅读治疗的过程,是阅读者与读物以及阅读咨询师的指导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就要从读者、读物及阅读咨询师等方面入手。我们以对弱势群体(包括有生理缺陷、家庭不完整、生活贫困、学习成绩差及个人感情出现问题等学生)服务作为阅读疗法开展的切入点,针对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读物,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图书的类别等,在图书馆设立相应的书架:如新生入学必读、毕业就业指南等,目前在图书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在图书馆的宣传栏粘贴出分类的导读文献书目,以便于广大学生借阅,而且我们正在分析和研究导读文献的调查结果。直接、更有效的书籍。

  (2)分析读者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我们以对弱势群体(包括有生理缺陷、家庭不完整、生活贫困、学习成绩差及个人感情出现问题等学生)服务作为阅读疗法开展的切入点,针对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读物,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图书的类别等,在图书馆设立相应的书架:如新生入学必读、毕业就业指南等,目前在图书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在图书馆的宣传栏粘贴出分类的导读文献书目,以便于广大学生借阅,而且我们正在分析和研究导读文献的调查结果。

  (3)了解图书和读者,了解读者的心理及其需求

  我们图书馆员对读者的研究,除了对进入图书馆的人数统计和相关图书流量的考察以外,还需要知道读者要什么,如何去把握读者需求,以及怎样反映读者需求。为此,我们要培养一批具备图书馆实践的专业方法与技术的图书馆员,试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挑选读物,以扩展选书和读者指导课程的范围,在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将这些读物作为阅读疗法的推荐参考资料使用。同时我们还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读懂每一位大学生读者的内心,做到供其所需。

  (4)医疗实践、精神和心理治疗实践、中小学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相结合

  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与运用,还必须与医疗实践、精神和心理治疗实践、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相结合,以进一步促进阅读疗法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这也将同时促进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发展。就我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来讲,应和大学里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和人文管理学院等院系联合制定一个计划,来装备那些已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学生,开设一门用中医理论来指导的阅读疗法的必修课程,或对那些残疾的或患有情感疾病的学生开设一门提供阅读治疗指导的选修课程,而且图书馆还应该将阅读疗法的课程和培训系列化。

心理健康论文14

  一、在职业女性中作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群中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身心疲惫:90%以上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特殊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风险度、高责任度无疑是其主要成因。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点,不仅在岗时要保持高度紧张,而且下班后也不得不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术前要考虑病人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补救措施,术后要牵挂病人的反应和并发症,每天数十种几百片药物的查对,终年无定时的紧急情况召唤,睡眠质量差,常年没有完全的精神放松,是导致医护人员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压抑感: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粪、脓,耳闻的是呻吟、哭诉,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成为威胁医护人员心身健康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强迫倾向:从心理卫生角度看“强迫症”是一种疾病状态,但由于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人命关天”的理念,操作规程的“强制性”特点,专业“查对”制度的严格性,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以至“强迫倾向”在部分医务人员中有所表现。

  第一、有积极向上的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在对事业、生活充满信心、情趣,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兢兢业业工作,并由此产生责任心、成就感、荣誉感,基本上没有心理障碍,在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自信而谦虚谨慎,宽容大度,举贤任能,对别人的成功不存嫉妒之心,能和别人分享快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合作精神,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不具有性格上的缺陷。如美容问题的争议。"女为悦己者容"那么有人认为女性美容是为了给男性看的。但我认为美容可以增强自信心,为什么是给男性看的呢?

  第三、有坚强的意志。有为达到目标不懈努力的心态,有恒心,在逆境中坚持进取。人的心理行为的基本过程是由需要引起动机,形成紧张感,又引起行动,导致满足或挫折。当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它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因此,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成绩时不沾沾自喜,有遇挫折时时不垂头丧气,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追求。

  心理学博士申荷永夫妇提出公式: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心理应付技巧+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威胁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心理压力来自于事业上的挫折、家庭关系的紧张、人生的挫折、突发事件的产生。心理压力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加大分母?社会支持包括设立妇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妇女热线咨询服务、妇联系统信访、维权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政策、法律、道德上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促进男女平等,使女性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汕头大学校女职工委员会进行了《汕头大学女教职工压力及减压》的问卷调查,总体情况良好,如性格特征,以含蓄温和和外向开朗为主。调查显示,中年女性多数感到压力较大,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工作,其次是子女大家教育。采取比较正确的减压方法,最常用的减压方法是向家人和朋友倾诉,积极交流和沟通。这说明我校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女性的情感问题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情感问题。女性为什么会产生情感问题?1998年美国发表"全国妇女组织情感宣言",可见,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有些妇女的情感问题这个纯个人或私人领域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的安定、家庭的质量、下一代的培育、妇女的社会地位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状态。提出这类问题也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坐在这儿座谈女性情感问题的。妇女情感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妇女的智商、情商、心商。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学习、事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情商(EQ):情感智力,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婚姻、家庭、职业生涯,凡此人生大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了解自身感受,具有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理事件的能力,面临各种考验都能保持乐观状态,有学者认为,智商20%,情商80%;心商(MQ):人的成功除智力因素、非智力的情商因素,还有心理健康、潜心能因素,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有学者甚至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用了一部分,大部分处于沉睡。情感问题具有依附性。它不仅仅是情感问题,它受到社会环境、个人性格、自身的经济地位等等的影响,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氛围。一般而言,社会流行或崇尚什么,妇女的情感就依附什么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论包括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分事业型、兼顾型、生活型。我比较认可事业、生活兼顾型。分析女性产生情感问题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心理:

  一是托付心理。在婚姻恋爱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要求、需要、快乐寄托于对方的身上,处处依赖对方,以为我的健康幸福全系于你,如果我不快乐了,一定是你的"责任"-你没有"照顾"好我!于是,抱怨连天、怨声载道,大叹命苦、遇人不淑,典型一个"受害者"的苦难形象。这种"托付心态"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不足"--是其在成长的过程里没有培育出良好的自信、自爱与自尊。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教化女性,要"三从四德",要做个"贞洁女子"、"贤妻良母"。诸如此类的宣导已在女性的潜意识深处刻下了"我只要成为他的人,我一定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信念。还有满大街飘动的流行情歌在信誓旦旦:"爱你一万年!"……这些流行的时尚加上文化在骨子里的渗透,令许多女性迷失了自己,颇以为只要"嫁个爱我的人",我便可幸福快乐一辈子!事实上,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伤害",暗示了女人只要依附于某个男人,或者依附于婚姻,就一定会快乐幸福。无论在婚姻内,还是婚姻外,每个人的幸福与快乐,都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拥有及幸福长久,每个人都有十分的力量照顾他人生的快乐,假如一个人为了爱你而照顾你,给了你五分,他只剩五分来照顾他自己。如果你不去学习照顾自己,你的能力只有五分,全凭对方给你的五分来照顾自己,一年、二年、三年,如你还没有成长到八分、十分的能力,对方因为要照顾他自己的人生,而收回或减少对你的照顾,那么将是你痛苦的来临日!这种对伴侣、婚姻、家的关切度远超过了对自我的关爱,忘却了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即是对伴侣的爱、对婚姻的爱、对家的爱!--因为"你"就是婚姻和家的主体之一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爱别人的!因为那样的"爱"没有品质、没有内涵、没有深度!被你"爱"的人终久会被"爱"得窒息或逃离而去!存有"托付心态"的人,等于把人生快乐的"遥控器"交给别人,注定要被动受苦!

  二是自我封闭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大多是从婚后的开始的,尤其是有了孩子或与父母一起生活,又承担较多的家务的女人为甚。这时的女人,已俨然为标准的家庭主妇的生活模式。每日奔波于睡觉、做饭、照顾孩子或老人、工作这四点之间。这些为"爱"而放弃自己的"生活空间"--朋友、爱好、事业的女人们,她们生活的快乐吗?幸福吗?充分的资料显示,她们过得并不幸福、快乐。封闭自我的女性学会了沉默、服务、罗嗦、焦虑、等待、闭谈感受,与先生的感情在微妙的发生变化。这些女性因为婚姻和家的存在,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家和老公的身上,忽略了、甚至不惜放弃终爱的事业、喜欢的爱好、亲密的朋友,甚至委曲求全以维护婚姻的稳定。因为结婚,因为爱,而统统的放弃了!家成了生活的全部,婚姻则是生命的重心。因为这样的选择,她们在老公心目中的感觉在悄悄的"变化"着:变的婆婆妈妈、不再可爱、小心翼翼、对老公的吸引力锐减,于是,婚外恋等现象可能发生了,而女性自己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究竟可以学习并提升的又是什么?

  三是自我心理。在婚姻生活中,二人在理念、价值观及需要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固执已见、不肯退步,坚持"我是对的"之观点,如果另一方稍加施压,便反唇相讥。在婚姻的二人世界里,难免会有认知及价值观的差异,争吵与冲突也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有没有清晰冲突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一致","一致"的结果是满足二人的需求。盲目的坚持"我是对的"或"我就是这样的"之观点,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高一头的位阶上,一幅不合作的态度。其实,心理学研究发现,凡缺少弹性,坚持"认死理"--"我是对的"的这类人,内心大多是恐惧的、自卑的,其实害怕别人的不认可,而保护自己,往往赢了"小我",输掉"我们",得不偿失啊!

  以上这三种心理,我们应如何应对?其一,对自己负责,积极的自我成长,建立自信,生涯规划,主宰自己的生活及选择,信任用自己的力量来分享生命的价值;其二,婚姻、情感只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中一道绝美的风景线,是一个重大的抉择。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完整与丰富还需要其它重要的因素,朋友、成长、事业、心灵等内涵,幸福人生的秘诀在于"整体平衡"或"平衡式的成功",即在事业、婚姻、学习及朋友当中综合平衡,而不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其三,不固执己见,学会放下"自我",善于"让步",才会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柔软与可爱。同时,是人生的智慧,更是生命的成熟!

  当然,最重要的是正确等待家庭、婚姻、道德。托尔思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走进婚姻家庭情感的女性,当昔日的激情与火热,由平淡如水的亲情代替时,需要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用道德约束自己。我认为,人的生活总需要阳光些吧!我还认为女性需要相对独立我非常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心理健康论文15

  一、引言

  怎么样看待中职生,乃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关于心理健康相关学科,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其研究主流依旧是以消极、被动、补救和治疗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倾向。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兴起,最早可以追述到人本主义,甚至荣格。其倡导者Seligman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激发与开掘人的积极力量,帮助人们走向幸福。面对传统心理健康研究的消极病理倾向,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走向幸福和成功。对于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还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活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面对传统以病理假设和问题假设以基础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积极心理学也为中职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将运用心理测量法和调查法,对鄂尔多斯市400多名中职生进行研究,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测量和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二、研究一:某市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1.研究方法

  用SCL-90对该市三所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460名学生进行分批团体施测。最后回收得到有效问卷403份。并将测量结果与刘恒等人(20xx)制作的SCL-90中国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量表的得分高于全国的中学常模

  但是,考虑到常模里面包含了一半的初中生,而有文献证明,高中生的SCL-90量表的得分高于初中生;将这个结果与林东等人对广西的普高生研究比较可以发现:某市的中职生在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广西普高生,但是在人际关系和恐惧方面得分低于广西的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而与康延海等人对海口的'普高生的研究比较发现,某市中职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海口的普高生,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海口的普高生。排除敌对方面的得分,其它分项某市中职生的SCL-90得分与文献中提到的高中生互有短长,所以,除了中职生有更强的敌对性,可以认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没有本质区别,这说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同龄学生中不具有特殊性。

  三、研究二:良好的人格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积极作用

  1.研究方法

  对研究一中的被试,进行大五人格简化版(NEO-FFI)测验。并将测验到的各维度与SCL-90各分项作相关。

  2.研究结果

  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换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良好的人格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中,通过培养的中职生的积极人格,可以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结果与康延海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讨论与分析

  1.对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讨论

  资料表明SCL-90一共有10个维度,本研究只用了9个维度,还有一个表示睡眠和饮食的“其它”维度没有使用,原因是,为了方便与刘恒等人20xx年制作的SCL-90中国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而这个常模里面不包括“其它”这一维度,查文献发现,中学生的SCL-90量表中,缺少有关“其它”维度的常模数据。本研究采用被试内研究,对同一批被试的两种参数作出相关。这种做法有利于更一进步的了解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为了更直接的说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生中属于正常存在,本应该选择一批某市的普高被试与本研究的被试比较,然而,由于诸多原没有选择普高被试。这是本研究进一步完善这个研究的增长点。

  2.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前人研究中职生心理问题时,多怀着病理假设。本研究,放弃了传统的病理假设,转用了积极心理学视角。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积极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也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价值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于在于它为心理学、为人类、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的视阈,拉开了心理学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幕,其内在的意义在于诠释了从社会、人性等角度出发,以稳定、始终不变的追求正向价值的立场作为其真正主题和趋向,引领和帮助人类从问题假设病理假设的深渊中摆脱出来,使更多人能够过上相对幸福、有尊严、有意义和高贵的生活。本研究也并未在中职生心理健康上有什么新发现,和其它研究一样,也发现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一些问题,甚至相对于同年龄的普高生,中职生的在SCL-90中的敌对维度表现出更强的阳性。然而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和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3.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

  首先,前面的数据证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同同年龄的普高生更严重,更特殊。甚至,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可能比普高生更为优良。其次,俞国良等人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年级、学业和生活多方面的影响,中职二年级最低,中职一年级和三年级很高。这说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必是内在固有的问题,可能会随着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中职生们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都可能会趋于健康。再次,作好心理辅导,提高中职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培养中职生积极的人格,营造积极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后,关于中职生特有的敌对问题,敌对问题是一种由于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评价产生的防御机制。这与我国当前中职生经历过中考失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增加中职生们的成就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水平,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水平,可以减少中职生的敌对行为。

【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08-21

心理健康论文12-0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1

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10-27

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08-2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9-14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11-17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09-05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