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 篇1
[摘要]在如今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所关心的重中之重。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范本,这也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此,笔者将自己的数学教学教育经验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结合起来谈几点见解。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范本,笔者将自己的数学教学教育经验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结合起来,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是不值得推荐的,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想要使学生能真切的亲近数学,体会到数学的简单,就需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他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可以用课堂上老师教过的数学知识快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观,它在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方面和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体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虽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却难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国家的大教育环境,其中包含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身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自身,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差距过大,学校所教授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在于书面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当今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针对上述原因,若要彻底落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第一步应创造好的教育环境。一是社会环境。坚持教育改革,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二是学校环境。要积极的实行教育改革,增加其有效性;坚持改革后开放式的教育,把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三是课堂环境。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和谐,推行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让课堂贴近生活,在行动教育中加强获取知识和经验。
二、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不仅为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本质。生活教育是深刻的满足人生需要的教育,我们所教的也正是人们所需要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了生活是教育之源泉,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却一直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停留在书本表面,囿于小课堂,忽视了生活的大课堂,且将生活大课堂里隐藏的良好资源与魅力与也一并忽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发掘数学知识的深刻生活内涵,并结合教学内容,使生活这个大课堂融于小课堂,为教学服务。教师应给学生走出教室的机会,迈向生活,在大自然中、大生活中去学习和创造,不单单增长知识与才干,还能较好地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第四册,有一节为《认识方向》(此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东南、东北、西南及西北四个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数学问题,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卡通人物灰太狼,进行提问:你们组是在灰太狼的哪个方向呢?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自我探究理解东南、东北、西南及西北,这种开放性质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堂不再枯燥,学生也能寓学于乐,还可以深切体验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过,生活为教育的中心,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板教育、僵化教育,而不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板学校、刻板学校,不以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灵动之美。
三、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生活自身就是极好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真正回归生活,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学习与实践中,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将生活的灵动赋予数学知识。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引领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还指引他们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确实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另外,我组织了“10元能买到哪些东西”的游戏,在上课之前准备了较多的价值不等的小物品,对学生进行分组后,让他们模拟拿10元钱去商店购物的情景。在活动结束后,再让他们依次介绍自己的购物情况。学生对于这一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不仅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作用,也体会到了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能没有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现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们国家当前创设教育改革新面貌、促进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效改革和发展我们社会主义新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切身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富有生活性,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能够做到真正享受学习过程,成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2]梅纳新。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xx,(04)。
[3]张效珍,申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及其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4]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xx。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 篇2
【摘 要】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历练的对于教育和社会需求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作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知。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导致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使得在普通民众中推广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视了民族大众的力量和他们获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运动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说“强迫是一种必要手续”。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经历也为其奠定了强大的理念基础,促使他把教育放为中心,并结合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符合当时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卫国护家,集思广益,寻求中国的救国之道,不考虑个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教识汉字,积极扫盲等变为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长久;第三,立足为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现状,陶行知深知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须要在贫苦大众中深根发芽,他着手撰写《普及教育与学武训》,推广以武训的精神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疾苦,以义学为手段,用很少的钱却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为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被点燃,普及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措施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形成了即知即传人,知识为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愿教,人人好学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将科学推广到生活的时间活动中,提倡每个人立足于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生产生活,抓生产,团结计提的力量,努力协作,卫己卫国,爱护胜利果实。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遭受侵略的现状使中国的特殊人才不断凋零,建立育才学校迫在眉睫,把抗战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只有全民团结才能救中国,教育也才能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陶行知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他希望育才学校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文化作战集团”。什么时候敌人来犯,他们也能应对自如,坚决不做亡国之徒。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第二,日益严酷的抗战局面使得,全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时陶行知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也更加坚决。第三,作为普及教育的深入和补充,特殊人才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
陶行知把特殊人才教育视为密不可分的建国教育和抗战教育的结合。抗战是首要任务,而建国是不远的目标,在育才学校中通过培育苦难儿童中的特殊能力的人,根据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为抗战出力,为之后的国家建立建设出力。在对抗侵略的战争中,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扶助一个战争中的孩子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大力兴办培训人才型的学校,才能使更多的中华子孙成为利于人民,国家的人才。
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历练的对于教育和社会需求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作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知。面对当时国内动荡不安的局面,局陶行知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直面挑战,探索救国的教育之路,进行实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阶段性,更具有传承性,并体现着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 篇3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取之无尽,用之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后转化为文字。为此,我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在作文教学中关注“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将作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紧密结合。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 陶行知思想作文教学 人格培养
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但考试仍然是当下学校的主旋律;先生大力倡导“教育即生活”,而孩子们仍然在教室的囚笼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先生大声疾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孩子们笔下的作文矫揉造作,真情实感难觅踪迹。倘若先生还活着,该忧心且叹息了。因此,我们师学先生,应该踏踏实实把他的教育理论与日常的工作密切相连,不喊口号,不架空,让他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闪烁熠熠光辉,照亮教师,照亮学生。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联系我的教学实际浅谈陶行知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让生活成为取之不尽的源泉
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先生认为写作文“应该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见《陶行知全集》)先生把“生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属远见卓识。生活作文探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引导观察,见微知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也就是说,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后天“养成”,由“无意识”变成一种“有意识”。因此,教师上的第一堂作文课应该是“观察”。我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把你的眼睛变成放大镜吧!”几年来,我感到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他们能观察到同学轻轻地帮同桌把椅子放好的细微动作,感受同学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发现妈妈下班后疲倦的脸色,请妈妈坐下,帮她捶背。孩子们眼睛亮了,心也变细了!
(二)回归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一幅多彩的画,一只打翻的五味瓶,一曲动人的乐曲,需要孩子们用心去静静聆听,慢慢欣赏,细细品尝,从中视其表象,食其滋味,品其韵味,悟其真意。教师领着学生走进生活的大门,丰富人生的积累。当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出内心的情感,笔下的作文才会神采飞扬。
1.回归大自然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进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风雪雨露、鸟兽虫鱼,感受自然的美。
2.回归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的文明,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圃而,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把学生带人到生活中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因真实而焕发生命的光芒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的这句名言无论何时阿地始终焕发着常新的教育意义。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之一,而求真是创造真善美人格的基础,它为我们的作文教学作了最好的注脚。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一再被强调为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卜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笔者以为真实的自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个性,二是真实的情感。
(一)抒写独特的个性
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作文是流淌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性和自我是每一个生命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特质。如果失去了个性,丧失了自我,那么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完整的生命了。我们不鼓励学生飞扬跋扈,但我们主张学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感受,使作文具有生命的意义。
1.立意个性化 我们深知,作文教学不单是写作技巧的传授,而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我们希望孩子表达真善美,也允许孩子反映假恶丑,宽容地对待真实的有个性的思想,会看到更多灵动的生命火花。
2.形式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所谓“有创意地表达”是教师不要用文学创作的形式来要求孩子,更不要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要鼓励孩子多用不同文体形式习作。比如同一题材,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童话故事,可以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广告词。总之,多引导学生练习用不同的形式表达,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
(二)表达真实的情感
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只有自己动情才能去感动别人。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是,写日记、写书信是培养学生表达真情的良好途径,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详见周国平《私人写作》)。这种写作往往给学生带来精神满足,写作时便会异常投入,乐此不疲。因而,激励培养学生写日记、写书信的习惯,使之变成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让学生随时表达喜怒哀乐,自觉地抒写情怀。其中,我特别注意爱护孩子的写作兴趣,不做任何质量、数量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两句话也可。如此学生才没有压力,日记和信函才真正成为情感倾诉的需要。
三、以实践丰富鲜活的人生体验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亲自站在泰山之巅,你才会真正领会列孔夫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只有亲自望着庐山瀑布,你才会真正惊羡—匕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通过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是学生习作的又一捷径。
(一)加强体验实践
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有实践才能有体验,有体验才能有情感。实践和体验是学生习作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实践的形式多样,例如:口语交际类、听说训练类、社会实践类。
(二)丰富阅读实践
一个阅读丰富的人,写起文章来往往能轻松自如,妙笔生花。陶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爱读书,更要教会孩子们如何读书,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叶叶“扁舟”,一盏盏灯塔,指引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寻找航行的方向。
1.诵读经典。“读经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灵透。”经典古诗文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仍散发着不朽的思想醇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孩子启蒙教育的范本。另一方面,经典诗文富有节奏、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和记忆,符合低年级的记忆特点。因此,利用课前5分钟,我教孩子们读《三字经》《千家诗》,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班有一位叫李朝锦的孩子,接受能力、记忆力都属于“慢一拍”的,有一天他妈妈告诉我,当听见孩子背诵出一大段《三字经》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孩子读书的积极性随着越来越美好的阅读体验也提高了不少。是的,读过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是不一样的。诵读经典著作让人拥有沉稳厚重的气质、扎实隽永的文化根基。
2.“读书广角”和“读书名片”。我利用午间开设“读书广角”,孩子们把课外书带到教室来阅读,教室里只有孩子们翻书的声音。有时候还举办“好书介绍会”,让学生交流最近流行的、大家都喜欢读的书。有一阵子,谁没看过《哈利·波特》谁就是孤陋寡闻,在“读书广角”没有发言权。现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成了大热门,孩子们竞相传阅,争着发表各自的观点。书读多了,就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我又让孩子们设计“读书名片”,上面记录自己读过的每一本好书的名字、最欣赏或最不喜欢的人物、最喜欢的语句、自己的感悟和对书的评价以及爸爸妈妈的话等等。从这些卡片上,可以读到丰富的信息,了解孩子们读书的喜好、视野和积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 篇4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要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传统,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就作文而言,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再认识的过程。只有投入生活,才能激发写作欲望,让作文有源头活水。因此,作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感受中提炼主题,学生才能写出个性化作文。
一、解放空间,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习惯和思维品格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突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以自然为课堂,师法古人,从无字句处读书,在山水中作文。让春天的一丛嫩绿,夏天的一瓣花香,秋天的一片落叶,冬天的一粒飞雪,都来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学生置身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产生表达的冲动。这为教师实时实景地指导学生作文,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也为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确定思考角度提供了契机。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教学之后,我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受到课文的启发,留心观察时值秋令中的一草一木。有的写山光水色之变,表达了视觉上的发现和美感,有的写秋风秋雨之态,捕捉了它给大自然带来的细微变化。有的写景状物,有的借景抒怀,不仅抓住了自然万物的特点,而且学会了从多角度去描写的方法。学生的观察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把握景物的特点,并进行类比联想,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深化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此以往,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作文也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实。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常说学生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早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担心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想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被囿于学校和家庭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见识浅薄。陶行知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应该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眼观四处: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浏览现今诗歌文章;溜街市农场,察社会万象。耳听八方:听音乐广播,听报告讲座,听街谈巷议,听民谣谚语。广开言路:品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日积月累,何愁写起作文来不下笔千言、文如泉涌?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作文教学既可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察观事理,学习表达。也可以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情境。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相机引进生活题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理性化的思考,练习感情化、艺术化的表达。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借鉴朱自清的笔法练习一篇习作。作文指导课上,我将备课中搜集的有关生活中的背影图片和视频,以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城建中工人挥锤拆旧建新的身影,风雨中留守老人骑三轮车送孙辈上学的背影,灯光下老师伏案夜耕的身影,烈日下农民躬身锄地的背影……启发学生:当你看到这样的背影,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从以上图像或生活中选择最能打动你的一幕,结合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表达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想法。由于有生活做基础,加上范文引路,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
三、做中学,让学生写生活札记,训练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用统一的模式去框定训练内容,作文方式以命题为主,且不少命题瞄准考试题型,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敷衍凑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以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信息源,他们的生活体验必将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写出的取材于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肯定比强加于学生的“命意作文”好得多。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学生也许眼花缭乱,难以理出头绪,不知从何说起;或者察之肤浅,言之泛泛,不得要领,不分主次。教师可适时启发学生,生活中从不缺少色彩,习以为常的地方也有风景,一山一水皆可成诗,一人一事都是文章。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从最关心的人和事开始,注意抓特点,抓典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可以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活动,布置一些任务,激发学生走进社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训练他们的生活感受能力。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留心观察,细细品味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哪怕是一滴雨水、一个小动物、一件小事,只要有所感触,有所体会,都记之入文。久而久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整理归类,梳理成集,如人物小记、校园新事、四季风景、乡土人情等等。这对扩大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有裨益,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实践。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就能使作文充满生活情趣。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实际反映生活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激活境界思考,唤醒生活积淀,用笔去描绘生活的真善美;揭开封闭了的五光十色,突破传统的老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教学束缚;摒弃作文言之无物、说空话、说假话、有口无心,无病呻吟的弊病,写出具有创造力的文章,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反思】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关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选03-02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作文2篇01-25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03-02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作文650字03-23
陶行知名言03-15
行知小学怎么样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