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虚拟动物论文

时间:2021-04-28 10:42:40 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的虚拟动物论文

  汉民族先民们一直用“龙凤呈祥”来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又称“龙的故乡”。龙与凤都是被建构出的虚拟动物形象,在先民的想象中不断被神圣化,最终上升为民族图腾。以龙与凤为代表,中国古代的虚拟动物还有很多,本文根据对《山海经 》《淮南子》《神异经 》及《楚辞》等典籍的个案梳理,共列出近一百五十种神话虚拟动物,并试图从纷繁的表象之中寻找共性,拟将这些虚拟动物分为三大类。

中国古代的虚拟动物论文

  一 半人半兽的神

  严格来说,半人半兽的神并不完全属于动物,因为他们的身份是神,但却是半人半兽的形态。中国古代神话中最著名的半人半兽的神当属女娲、伏羲、盘古以及西王母。《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伏羲为“蛇首人身,有圣德”。《山海经·西次三经 》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身蛇首,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半人半兽的神,杂糅了人与兽的体貌特征,却获得了超越人与兽的地位。根据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这样的神还有无支祁、三皇、山都、女登、不廷胡馀、天吴、长乘、计蒙、祝融、延维、句芒、陆吾、英招、禺號、弇兹、骄虫、泰逢、烛龙、雷神、精卫、蓐收、彊良、东王公。

  有学者对比中国神话及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一个显著差别是神人不同形。在中国较早的神话典籍如《山海经 》等书的记载中,诸神几乎全是形态怪异、面目狰狞的,但梳理一下中国神话故事发展脉络就可发现,中国的神并非都是人兽杂糅、面目可憎,比如洛水之神,简直是完美的化身,曹子建叹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中国诸神的变形记是在一种双向的历史化改造运动中进行的:“一方面是神的去怪异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神的合伦理化过程。”(赵林《论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文化意蕴》,《江汉论坛》1995 年第2 期)诸神形象的改变代表了先民的自我认同的过程,西王母的形象变迁可为印证。根据茅盾先生的研究,西王母从半人半兽、凶神恶煞演化到《淮南子》时,已经变成“有不死之药”的吉神及仙人了;再后来,西王母拒绝汉武帝请赐不死之药的请求,却给了他“三千年一著子”的桃子,至此西王母的神格明显升高;及至魏晋间,西王母已经被升格成群仙领袖,并且是“年可三十许”的丽人(参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神的形象变迁背后体现的是人的力量逐步强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炎而不灭,水浩溔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顾迁译注《淮南子·览冥训》,中华书局,2009)。因为人在与兽的较量中屡屡处于劣势,因此在先民的认知中,人与兽并未显示出显著的种别落差。半人半兽的神的出现,表明上古时代自然之力才是凌驾一切的力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人这种生物体已经超越并主宰了其它动物,因此神的形象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蜕去了怪异形象的同时,也获得了崇高的道德品行”(《论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文化意蕴》)。黄帝的形象及神格变迁即是如此。《山海经·海外西经 》记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先生注曰:“轩辕,即黄帝,此轩辕国,即黄帝子孙相聚而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黄帝的子孙“人面蛇身,首交尾上”,黄帝的体貌也应具此特征;同样,炎帝的母亲“人首牛身”,炎帝的体貌也应近似。但是在《太平御览》中,黄帝的形象已经圣人化:“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夏剑钦、王巽斋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炎黄之战也变成讨伐失道者:“龙颜,有圣德,……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如前所述,神的形象被描绘为半人半兽之时,人类需借助其它动物的力量才能达到对自然的超越。而西王母、黄帝、东王公等神话人物形象的演化过程体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已经完成了自我认同,确认了人类作为天地间万物之灵的意识。按照结构主义神话学的观点,神话与其象征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半人半兽的神的出现代表那个时代的先民对某些生物的`图腾崇拜,然而这种图腾崇拜多出现在人类文明早期或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强大到敬畏的存在,无法掌握,难以了解,无力对抗,所有自然界中的生灵都有可能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藉由崇拜自然界的组成符号来表达对自然的无上崇拜。

  二 预兆吉凶的虚拟动物

  除了崇敬自然,华夏先民与自然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天人感应”。因而有一些虚拟动物被建构出来,充当天人之间的沟通媒介。它们能预示自然变化,上天的意志藉由它们来传达。这类虚拟动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能预示的自然变化也是类别繁多,下文将分类叙之。

  见则天下大旱,这类虚拟动物的代表是旱魃。《太平御览 》卷八八三引《神异经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曰旱母,一曰狢,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销也。”《诗经·大雅·云汉 》有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同类的虚拟动物还有皴鸟、大蛇、人面鸮、朱鳖、鸣蛇、肥遗、鼠、薄鱼、 鱼。

  见则有风,《山海经·大荒东经 》所述的夔即此类:“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

  见则其邑大水,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同类还有夫诸、化蛇、长右、胜遇、蠃鱼。见则有火,《山海经·西次三经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叫也。

  见则其邑有火。”《骈雅 》曰:“毕方,兆火鸟也。”袁珂先生认为,“毕方”乃竹木燃烧之声“哔烞”的转音(《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见则有兵。《山海经·西次二经 》记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同类还有凫徯、钦、狙如、梁渠、槐江山天神。

  见则其国有疫,《山海经·中次十经 》记载:“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同类还有絜、蜚。

  见则其国多放士。《山海经·南次二经 》载:“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见则有役。《山海经·南次二经 》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同类还有 。

  见则多土功。《山海经·东次二经 》有云:“卢其之山……其中多 ,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 ,见则其国多土功。”

  还有一类虚拟动物,见则不祥,明邝露《赤雅 》:“祸斗,似犬而食犬粪,喷火作殃,不祥甚矣。”同类还有青 、雍和、酸与、猰貐、狳、鼠兽等。

  以上所列虚拟动物都为预示灾难的,在此类生物中数量遥遥领先,下面所列的是作为吉兆的虚拟动物,一为祥瑞之兆,晋王嘉《拾遗记 》卷十载:“蓬莱山……南,有鸟名鸳鸯,形似雁,徘徊云间,栖息高岫,足不践地,生于石穴中。万岁一交则生雏,千岁衔毛学飞,以千万为群。圣君之世,来入国郊。同类还有九尾狐、白鹿、凤凰、龙马、 蹄、鸾鸟。

  另一种虚拟动物则预兆天下大穰,《山海经·东次四经 》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郝懿行注云:“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同类还有狡、文鳐鱼。

  纵览前述虚拟动物,凶兆的比例远远高于吉兆,而凶兆之中既有天灾,如水、火、风、旱;也有人祸,如疫病、徭役、土功、流民、战争。先民在建构这些虚拟动物的时候,将内心的担忧与期盼一同投射进去。神话时代的人类还很弱小,自然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挑战,除此之外,各种人类自身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样将他们卷入灾难,而身处农业社会的人们最为期盼的就是五谷丰登、天下大穰,封建社会形态牢牢地钳制着作为臣民的人,他们所能寄寓的就是明君、圣主的出现,来改变他们无法自主的人生。“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这里更被作为一种方法,是人类社会早期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方法。作为预兆的虚拟动物传达的是上天的谴告,这种在现代科学看来毫无根据的论断,却是先民对于所生活的世界的诠释方式。“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投射——幻化的方式去虚构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过程,从而获得投射——幻化的经验,这是原始思维的思维材料的又一来源。”(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是统一的,在任何时刻里,看得见的世界的事件都取决于看不见的力量”(〔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这些作为预兆的虚拟动物,大多同时兼具几种生物的特征,如此神秘的生物充当沟通天人的媒介,既显示了自然之力的不可捉摸,又表明先民对自己命运的无力自主。在这个层面来说,神话反映的不是事实,而是先民对于事实的认识。在先民的意识中,天人并不隔绝,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共存于同一感应体现内,而这些虚拟动物则充当天人之间的媒介,生活在其中的人必须读懂来自上天的预示,这是神话时代的生存规则。

  三 有超能力的虚拟动物

  在先民建构的神话系统中,还有一类虚拟动物可以直接解危济困,其超能力的一大显著功用就是避灾。 山飞鱼可以抵御兵灾,冉遗鱼、天狗、孟槐、 则可避凶,窃脂、蛫、鳛鳛鱼、 疏可以御火,青耕可以御疫,随身佩带一种名为灌灌的虚拟动物则可抵御诱惑,獜可御风,人服食一种名为橐 的虚拟动物后则不畏打雷,而佩带名为 的虚拟动物则可让人无所畏惧。这些虚拟动物可以抵御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外部世界的火灾、战争、疫病甚至打雷到内心世界的恐惧、欲望,诚如上文所说,它们是先民内心世界的投射。

  至于虚拟动物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就更是名目繁多,无所不包。三足龟、虎蛟、鱼可以医肿,山飞鱼、虎蛟、栎可以医痔,鱼、朏朏能够医忧,滑鱼可以医疣,脩辟鱼、豪鱼可治白癣,领胡可以医狂,巴蛇则可治心腹之疾,旋龟可治耳聋和足茧,食珠蟞鱼则可无疠,何罗鱼可医痈,食茈鱼可使气不下泄, 利于生育,数斯医瘿,鮆鱼食之不骄, 鸟治下湿之疾, 治中热, 治健忘,父鱼治呕吐,嚣治腹痛,赤 可以医疥。虚拟动物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主要如下:肿(痈)、痔、忧、疣、疠、瘘、生育、瘿、狂、白癣、体皴、腹痛、疥、下湿之疾、聋、足茧。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神话时代的医疗水平,先民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的痛、肿、外部小型创伤及少量精神疾病上,人体在先民面前是个神秘的“黑箱”。

  虚拟动物的超能力远不止以上二种,科技水平低下的时代,甚至连司法公正也有赖它们。汉王充《论衡·是应 》记载:“一角之羊,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永生是中国神话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一种长寿的动物:“青龙进驾,飞黄伏皂。”高诱注:“飞黄,乘黄也,出西,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同样长寿的还有无口之羊—— 。《神异经·中荒经 》记载的汗血马能日行千里:“大荒有马,其大二丈、髯至膝,尾委地,蹄如丹,能行千里。”《神异经·南荒经 》记载的无损兽有自我修复的神奇能力:“南方有兽,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之兽。人割去其肉不病,肉复自复。”同类还有日及、稍割牛。凤喙、麟角能续弓箭断弦,《十洲记》:“煮凤喙及麟角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南海鲛人能泣珠,晋干宝《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人食讹兽后说谎,《神异经·西荒南经 》:“西南荒中出讹兽,状如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吃 蛭则能不睡觉,《山海经·中次二经 》:“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 蛭,食之不眯。”同类还有 、当扈、 。人食 后不饥饿,《山海经·北次三经 》:“其状如乌,首白青身黄足,名曰 ,其鸣自 ,食之不饥。”

  虚构并利用虚拟动物的超能力,将之应用于避灾、治病等生活实践中,就是神话年代的科学,虽然这种科学在今天的科技背景下显得怪力乱神。“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逻辑与因果关系不是神话时代先民们的思维特点,“对他们来说,这些存在物和客体的神秘力量、神秘性质才是它们最重要的属性”(《原始思维》)。虚拟动物所具有的超自然的能力对于先民来说是神秘的,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渴望或必须拥有的,我们通过分析这些被建构出来的虚拟动物来侧面窥探先民生活的世界。这些虚拟动物的存在体现的是受时代条件所限的认知,因此东西方的神话时代都处于人类文明的早期,比起理性与逻辑,神话思维更倾向于具象与象征。整个神话时代都是人类仰望自然的时代,而后人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不断对自然祛魅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虚拟动物论文】相关文章:

虚拟货币的界定的论文04-04

虚拟工程教学模式论文范本05-23

论文:高性能虚拟技术的研究07-10

虚拟现实技术的论文(精选6篇)04-19

装备虚拟训练软件测试技术论文03-29

虚拟所有权初论论文06-15

虚拟经济整合营销论文11-06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论文04-04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