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的创新论文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我国扩大对mpacc的招生规模,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首次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在全日制mpacc教育缺乏经验,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期,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全日制mpacc教育培养模式中的问题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创新 学位教育
根据教育部教发(2009)6号《关于做好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其中包括全日制mpacc的招生。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mpacc有其独特之处。第一,生源不同。从2009年以来招生的全日制mpacc来看,学生大多数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学术型硕士的落榜生,受重视程度不高,生源质量不如学术型硕士的质量高。相对于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mpacc研究生大多数没有实践经验,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实务经验匮乏。第二,培养目标不同。mpacc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就业方向不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般是从事会计的相关研究工作或是进一步攻读博士,而mpacc毕业生一般是进入实务部门,从事实务性很强的会计相关工作。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一、我国mpacc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2009年以来,全日制专业硕士首次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专业硕士发展迅速,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2011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是151。2万,其中学术型120。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2万人,增幅1%,专业学位30。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1。6万人,增幅61。4%,到今年将占据硕士研究生数量的30%,全日制专业硕士3年内急速扩张。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我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与此同时,全日制mpacc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全国共有全日制mpacc培养单位28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共有107家院校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全国共有8972名考生报考全日制mpacc,实际录取2784名(2011年9月份入学)。2012年全国共有26815名考生报考全日制mpacc,预计录取3500—4000名。
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前任副主任委员、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暨南大学mpacc开学典礼上指出,办好mpacc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这些高层次会计人才,必须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等理论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作为一种公认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趋高标准和国际化。虽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庞大,但是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还不到10%,因此大力发展mpacc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受过会计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将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和人力资源。为了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扩大mpacc教育的招生规模,把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招生计划,全面发展全日制mpacc教育,这不但适应了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培养会计人才的一种趋势。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相比,mpacc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务,以培养适应会计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2009年以前,mpacc学员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毕业后只发硕士学位证书,而没有硕士学历证书,导致其社会认可度低。2009年以后,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mpacc开始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
发“双证”,也就是毕业证和学位证。这就导致了学员的差别,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将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这给mpacc教育带来了一次新的挑战。
二、我国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全日制mpacc指导方针,但是各个单位缺乏社会需求调查,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学生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全日制mpacc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相脱节,浪费了资源,同时也阻碍了我国mpacc教育的快速发展。
2、培养方式单一
(1)缺乏案例教学。我国mpacc教育起步晚,加上教育理念的限制,实行案例教学的高校很少。案例资源匮乏,各个院校也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而放弃此种方法,成为我国mpacc教育的一大障碍。
(2)教材滞后于实践。目前,mpacc的教材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紧密且教材存在一种浪费现象,有些院校就算是定了教材也不用,有些老师根本不用教材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自己组织教学。不同的老师教学水平不同,而且缺乏实践经验,难免会与实际的教学目的偏离,影响了mpacc教育的发展。
(3)师资力量不丰富。在师资队伍方面,理论上mpacc实行双导师制,也就是一名学生有两个导师,分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论文的研究;校外导师主要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但在现实的培养教育中,双导师制很难实行。一方面是缺乏实践丰富的专家做指导,另一方面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往往不能很好的结合,形成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由于mpacc课程设置的科目比较多,专业老师匮乏,很多老师都是现学现教,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不到实质性的知识。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单位的办学特色与优势,mpacc在课程设置上包括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设置表面上是解决了长期以来mpacc与学术性研究生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无明显区别的问题,但实际上,其设置还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上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很多课程陈旧、更新慢。另一方面,选修课的科目设置与本科有重复,如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4、实习单位分散,没有针对性
会计硕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虽然通过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课程可以得到锻炼,但更需要通过真正的实习才能体验深刻,所以到相关单位开展实习工作尤为重要。对此,国家已有相应的指导方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这种实习模式下,实习单位分散,没有针对性,效果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甚至不去实习,只是通过熟人开好证明,应付学校了事,完全违背了mpacc教育的初衷,不仅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锻炼,还致使会计硕士教育水平质量的下降。
三、我国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培养方向
各单位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理性认识mpacc教育对我国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是世界上设立专业硕士最早的国家,早在1948年,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就设立了mpacc项目。讲求实际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显著文化特征,由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报考cpa的150学分的强硬要求,2000年以来,美国的mpacc具体培养目标已经明显趋向于将培养目标与获得cpa报考资格联系起来。我国的mpacc培养方向在定位于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单位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的关于将具体培养目标与cpa报考资格联系起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优化我国的会计队伍结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案例教学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必不可少的途径,针对其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本着理论课程少而精的原则,完善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减少课程科目重复。开设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课程,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我国在mpacc教育中案例比较匮乏,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各院校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确保建立比较丰富的案例资源,加强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培养优秀师资,提高教学质量<b
br>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水平的高低,mpacc的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会计行业及其背景情况,才能更好的适应mpacc教学的发展。我国会计专业教师大都是理论充足,实践匮乏,因此会计教师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国家应该组织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进行实践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丰富,实践应用能力过硬的mpacc导师,这也是保障双导师制推行的重要途径。
4、发展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通往就业的桥梁
针对mpacc教育的实践环节,实习单位分散,没有实习针对性的问题,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在法律硕士领域的实习基地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鉴于此,作为mpacc教育来说,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长期、有效的协议,在其实务部门建立本单位的实习基地,分批次有质量的安排实习生去实习,从而使会计实践环节有一个可靠的保障,学生可以得到名副其实的培养,最终确保mpacc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实习是通往就业的桥梁,在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就业的具体方向,让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锻炼自己实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好更快的解决就业问题。
四、结语
总之,mpacc教育在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在国家进一步重视和社会不断需求的情况下,全日制mpacc也得到了发展,当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全日制mpacc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培养过程,促进全日制mpacc又好又快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
(注: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需求导向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编号:sdyy11060)。)
【参考文献】
[1] 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2] 杨晶晶:打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教育文化,2010(5).
[3] 曲晓辉:美国专业会计硕士教育情况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4] 许萍:mpacc教育相关问题研究[j].教学心得探讨,2010(35).
【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的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反思07-08
用计算机试创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反思12-13
创新教案08-19
开启上学模式的作文范文09-06
照片也在创新小学作文11-10
创新成就梦想小学作文12-09
《搭建起创新的桥梁》说课稿08-11
创新智能环卫机小学作文11-10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阅读答案11-27
创新小学作文(通用31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