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论文
摘要:长久以来,在艺术教育中,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感受力和直觉力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直觉是艺术家掌握世界的方式,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艺术直觉的阐释和对艺术教学中对感受力和直觉力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的分析,引发艺术教育中对这种割裂的关注。
关键词:直觉;感知;艺术教育;整合
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的学科,它和感受力有关,和一个人的整体性有关。传统的艺术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忽略了与艺术最为相契的感受力和直觉力。
一、艺术与整合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一方面人们因为技术不断获得更多的便捷,技术替代了生存生活乃至复杂工作中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这种功能的替代也逐渐让人的整体性被割裂,人们成为“断片”的人,破碎的人。网络时代里,信息的“超链接”方式更是让人的思维模式在无限延伸中成为碎片。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艺术在历史中常常扮演着预言者和感知模式的调控者的角色。在今天碎片式的网络时代,更需要艺术对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重新提供一种整合式的感知模式。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只有理智、逻辑才是获得知识最稳固的途径,这是最正式也最有效的标准。但在今天的艺术教育里,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面向感受和情感的整合的直觉型思维的培训和感受力的教育。
二、直觉与感知
长久以来,在艺术教育中,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直觉与感知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哲学对感知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同样也认为感知中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对真理的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提出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的激烈主张。古人也早就发现了直觉的存在及其价值。古希腊毕达哥拉所学派就认为:“直觉是高于观察的。”在很多人眼里,提到直觉,就会觉得那是一种模糊不定、接近胡思乱想没有说服力的一种思维和判断。但恰恰相反,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种直觉的力量尽管短促却很坚定。很多艺术家常常能感受到,直觉的坚定来自内心深处一股强大的力量告诉自己艺术的方向。许多人把敏锐的感知力看成是一种天赋,实际上这种深刻的直觉下面包含着各种理解、领悟、思想、创造力,乃至你的逻辑分析能力。笛卡尔在《心灵的指导规则》一书中称,“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感觉之动摇不定的证据,亦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这种给予十分明白晓人,以至于我们对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直觉并不是不可靠的东西,有些时候,它甚至比演绎更简单更确定。艺术的直觉只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眼睛在刚出生时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只有经过训练,才变得能够了解所见到的东西。所谓‘无邪的眼睛’是没有的。”人们喜欢把理智和逻辑归属为左半脑,直觉和灵感归属于右半脑,那么他们是否应该被放在同样的位置,受到尊重和重视?
三、艺术教育中的直觉与感知培养
1、多样化文化课程创造开放的教育语境
首先,开设多样化文化课程是为直觉力和感受力的产生创作一种开放的环境。在艺术院校设立真正丰富且具有包容力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可选择的教育语境之中。目前的艺术教育,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趋于标准化的培养过程。学分、技能、就业率,成为艺术院校追求的最大目标。大量的艺术院校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风气,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这着大量有心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良的导向。艺术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局面下显得狭窄而充满功利。经常有人说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而思想正是激发艺术直觉最有力的因素。众多艺术院校单一的追求就业率让艺术教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很多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素质培养成为随意性的副科,思想和技艺的分裂,过分实用性功利性的培养目标,给很多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带来误区。文化课程目前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教学系统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创作是将自己所有的心灵能量聚集在一起,这些能量不只是专业技能的熟练,更包括了所有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和所有文化修养的沉淀。
2、从“训练”式到“对话”式的教学
在艺术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注重模仿和灌输。临摹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但单一的临摹和经验灌输往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让他们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会更有利于保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和学成为平等的两个维度,通过对话式的教学,让艺术创造在交流中碰撞,甚至这种对话可以是反叛和抗争。只有在这种真正的交流中,学生才可能激发“创造”,而不仅仅是在艺术史和教师权威的标准下畏手畏脚。艺术教学是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在一开始这些表达可能显得生涩,所以更需要一种更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标准系统”的压抑。而今天网络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有足够的渠道获取“知识点”,这也让对话成为了可能。
3、多重实践和跨界整合
在对话式教学的基础上,艺术教育可以开发更多共同创作的实践模式,和跨学科的联系和整合。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机会通过切身的实验去寻找真相开发潜能。各学科之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都可以建立起更多的关系,在实践的碰撞中逐渐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为了让教育进入一种手与脑、理智与情感均衡发展的状态,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材料试验寻求真相。他们不应该被“导向”任何一个既定的方向,他的大脑不应该被固定的模型填满,阅读那些描绘二手经验、无助于活跃思维的书或那些超越了理解力的书,都为时过早。教育必须成为让一个人发现并形成自身表达方式的机会,必须提供一种有意义的融合,将社会传统与个人体验、实践与判断结合起来。共同创作的模式可以激活学生除语言和文字之外的各种品质,不是从形式到形式,或者从观念到观念的转变,不是简单的套用,不是枯燥的模仿,是在不断地寻找和积累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再返回到思维,形成新的更为清晰和准确的直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恢复人的感受力和整体性在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中都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创作才更能触及生活的本质,我们的艺术教育最珍贵的功能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和延展,成为一种更为“自由”的教育。
注释:
1.(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9:9.
2.(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M].中国出版集团,2016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论文10-10
培养审美艺术教育论文01-24
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的论文01-24
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思考论文10-07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02-05
关于初中生艺术教育的思考论文01-20
视觉艺术教育的空间能力培养论文01-23
试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02-18
浅谈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智能培养艺术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