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一年级实验活动分析论文
摘要: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实验活动中,教师的语速要缓慢而有节奏,并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及时的评价,让学生科学、有序地完成实验活动,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一年级实验活动;案例研究;认识感官
随着科学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科学课走进了一年级课堂。作为一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性课程,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地关注课堂学习。他们刚刚走进小学,识字量少,更不会写,又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对科学实验更没有任何概念,听说读写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极为有限,也不知道怎么小组合作,更不会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不懂得如何去倾听。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会干扰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年级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争抢、吵闹,甚至是打闹等现象,使得科学实验活动不能有序、有效地开展。那么,如何减少并降低这些干扰?如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提高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养成良好地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以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第一课《认识感官》为例,尝试从实验活动的指导、实验规则的约定、实验汇报的组织等方面着手,切实有效地指导一年级学生认真开展实验活动,提高一年级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实验活动的指导要指向明确
在一年级开展实验活动,教师不仅要细致耐心地指导好实验活动的过程和步骤,让一年级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实验活动要怎么做,明确要做哪几步、每一步要做什么,一步一步地,一个一个地交待清楚。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拿到实验器材后,就会明白要怎么去做,怎么合作。因此,在一年级开展实验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而指向性明确的指导。如《认识感官》一课,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人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官,利用这些感官来观察事物,获取事物的信息。这一课中有四个活动,分别是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和皮肤感觉。这四个小活动,是让学生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感官去观察,了解这些感官的作用。活动多,一个接着一个。那么如何去指导这些实验活动的开展呢?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感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明确的指向,从而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感官认真地观察。
(一)用眼睛看
“用眼睛看”实验活动中,教师侧重指导学生如何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什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用眼睛一步一步地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幅隐藏了各种小动物的图,让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图中隐藏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大小、颜色等。实验指导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第一步找一找,第二步看一看,要从样子、颜色、大小等方面来看,通过明确的步骤方法,教会学生用眼睛观察世界。第一步的“找一找”,是初步地看,大概地看。这一步的“看”是找到小动物,知道小动物的名称。等学生找到、看到图中的小动物,知道这个小动物的名称之后,再指着这只小动物,让学生再用眼睛看(观察),这是第二步的“看一看”。第二步的“看”,是细致地“看”,即“观察”这只小动物形状、颜色、大小等。这是对小动物更进一步的“观察”,从而获取这只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的信息,不仅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些外形特征,记住这只小动物,以后遇到就能够辨别出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看,看什么。因此,在“用眼睛看”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这两个层次的“看”,即“观察”,由“寻找小动物”的观察,迁移到“认识小动物”的观察,一步一步地指导,一层一层地递进,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的方法,观察一个未知的事物时,先整体观察大致的轮廓,再到局部的“观察”,了解事物的细节,最后综合起来,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够牢记事物的特征。这就是用眼睛观察的核心所在。
(二)用耳朵听
同样,“用耳朵听”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有目的地去“听”,让学生认识了“耳朵”这一感官,知道了“耳朵”感官具有“听”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播放了两次声音。第一次是让学生听到各种声音,描述和模仿听到的声音,认识到耳朵“听”的感官作用。第二次再次听声音,想象声音背后的故事。这是训练学生带着目的去听,带着任务去听。每一次的目的和任务不同,但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是听各种声音,知道耳朵这一感官的作用是“听”各种声音,从而获得信息。第二次是听各种声音想象故事,这是对学生听的专注训练,用一句话说出故事,这更是对学生说的训练。因此两次“听”的活动,目的明确,任务简洁,指导到位,学生听的认真,想象丰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听的很认真,故事编的很丰富,说的很完整。
(三)用鼻子闻、舌头尝和皮肤感觉
在“用鼻子闻、舌头尝和皮肤感觉”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在指导中,不仅明确了做什么,还明确了谁做。首先,教师交待清楚了小组内如何闻、尝和感觉,提出了三个小要求:第一个要求,组长拿到托盘,放在小组内,每一组的四位同学轮流闻一遍,然后记住它的气味。第二项要求则是由组长掰开桔子皮,分给每一个同学,一起分享食物。尝的时候,用舌头细细地品尝,记住桔子的味道。第三个要求则是把桔子皮敷在手上、脸上,摸一摸、碰一碰,去感受。等每一组学生闻、尝、摸,都做完以后,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请把每一组产生的塑料袋和桔子皮放在托盘上,由小组长再把它送给老师。这样明确的要求,一句一句地交待清楚,而且老师在交待时,遇到需要强调的地方,都是加重语气并延长声音,予以强调,让一年级的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在《认识感官》一课的实验活动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有层次地指导一年级的学生看、听、闻、尝和感觉,指导看的方法,听的步骤,闻、尝、感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从而深刻地了解了“眼睛”和“耳朵”等感官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实验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紧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指导,有明确的指向,让一年级学生学会科学、有序地开展科学实验活动,长此以往的训练下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一定会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实验规则的约定要简洁明了
在小学一年级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遵守实验规则,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实验。否则,在实验活动中,学生没有规则的约束,那实验活动的过程是怎一个“吵”字所能形容得了的?因此,在实验活动指导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实验活动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实验规则和约定,让学生在实验活动的框架中,受到“约定”的制约,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于很长的要求不会听进去,更不会记住。所以,在实验活动前,对一年级学生提出的实验规则和约定一定要简洁明了,甚至是一些简短的“口号”,让学生跟着重复一下,学生才会记住,才会在实验中遵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认识感官》一课中,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感官认识事物,在“用耳朵听”和“用鼻子闻、舌头尝和皮肤感觉”的活动中,教师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实验活动规则和约定。
第一个约定:“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在进行第二项活动的时候,仔细地听,把你所听到的声音、所知道的答案,记在你的心里,等声音结束,举手告诉老师,可以吗?”在用耳朵听的活动中,教师提出了“听”实验活动规则“仔细听”、“听完记在心中,结束后,举手说。”在教师强调这两个规则时,教师放慢了语气,延长了“仔细听”“记在心中”“结束后举手”等字眼,让学生听到规则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我在听的过程中,要怎么做,要仔细听;记在心中,是听的时候不能插嘴;结束后,要举手回答,不能抢着说。这些就是对学生在“用耳朵听”的实验活动中的规则,教师通过明确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遵守这一条规则,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安静地听,学会举手回答等课堂行为的规定,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听”和“说”的习惯。教师在“用耳朵听”的环节中,采用“约定一”的形式,告诉学生“听”的要求和规则,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听,要遵守什么规则。这样一个简单而鲜明的“约定一”,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一年级学生知道这是我和老师的“约定”,这是我和老师个体之间的悄悄“约定”,就像我和好朋友“拉钩钩”一样,一定要遵守。学生从内心是接受这个“约定”,并且会牢牢谨记这一“约定”。而老师在学生听的过程和汇报交流中,时刻以这个“约定”来约束学生,“这位同学遵守了和朱老师的约定。你真棒!你看,这是一个守约定的孩子。”教师通过这个“约定”,不断地强化学生要遵守“约定”的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用耳朵听”活动。第二个约定:“当你完成所有的活动以后,立刻回到自己座位上,然后坐正,这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组完成了这项活动,可以吗?”因为这是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这里提出的“约定二”就是调控该活动结束的约定,让学生知道闻、尝、摸结束后,我要坐正,要遵守这个“约定”,教师就会看到,并且表扬自己。
因此,这个“约定”再次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束后,自己要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而这个“约定二”也确实给这项实验活动带来很好的效果。当老师说:“我一眼就看到第七组同学完成了他的活动。你们四个都是遵守约定的好孩子。老师等会儿把贴画给你们贴上。好吗?”“真是个守约定的好孩子。”各组学生就会看着第七组的同学坐端正,组长送实验材料给教师。因此,“约定二”给了学生实验结束的提醒,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束后还有活动在等着我们呢!有了“约定二”的提醒,一年级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结束后,迅速地调整心态,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地等待着,认认真真地汇报着。从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用鼻子闻到了桔子的清香,尝到了桔子的酸酸甜甜的味道,用小手、小脸蛋感觉到桔子皮是冰冰的、凉凉的、软软的……这些感受是多么生动呀。在一年级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实验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实验活动规则,让学生在每一次实验活动中,都有重点地遵守一项或两项实验活动规则,慢慢地训练,一点一点地养成,学生就会慢慢对科学实验活动中要遵守哪些规则等牢记心中,学会说,学会倾听,学会探究。
三、实验汇报的组织要有序精彩
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开展之后,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活动中的发现。一年级学生爱表现、爱说,但往往说的很散乱,没有一定的科学逻辑。因此,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汇报。如《认识感官》一课中,在小组合作完成鼻子闻、尝桔子和用皮肤感觉桔子皮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汇报。在汇报中,教师采用智慧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要怎么样让老师一眼看到你们完成活动了?”让学生从活动的热闹中渐渐地安静下来,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汇报交流中。在汇报中,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用鼻子闻到了什么气味?用小舌头尝到了什么味道?学生刚刚亲自闻和尝,感受很深刻,自然汇报的就很生动。教师就在学生的精彩汇报中,引出了“皮肤”这一感官。因为“皮肤”感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皮肤”感官,教师在活动中,让学生用小手去摸一摸桔子皮,用小脸蛋去碰一碰桔子皮,学生感受到“凉凉的”“冰冰的”“软软的”。
而当老师问用小手摸一摸、小脸蛋碰一碰桔子皮的感受时,学生更是放开手脚,大声地说:“冰冰的、凉凉的、软软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些“冰冰的”“凉凉的”“软软的”都是我们手上和脸上的皮肤感觉到的,介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这时学生才知道,原来我们感受到的“冰”或“凉”都是手上、脸上的皮肤感觉到的。学生知道“皮肤”的感觉作用后,教师再次让学生用手上的皮肤去摸一摸周围自己喜欢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开心地去摸,去感受。因此,在认识“皮肤”感觉器官中,教师利用触摸桔子皮,让学生知道“皮肤”感官。知道“皮肤”感觉器官后,再次用手去摸周围的事物,体验到“皮肤”感官的作用。这一感官的认识,就是从学生的汇报中开展的,显得水到渠成,而又恰如其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年级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地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做到有序,从而才能达到精彩的效果。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是将实验活动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与其他同学共享,让一年级的学生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表达。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不能语速过快的说话。所以,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说话的语速一定要缓慢而有节奏,语气要亲切和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地关注学生,予以评价,好的要表扬,不好的行为要委婉地指出来,避免其他学生再犯。如《认识感官》一课中,当学生用手上的皮肤触摸周围喜欢的物体活动结束后,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学生不和谐的“啊”的一声尖叫。
老师悄悄地说:“啊!把老师都吓到了。来,安静。看老师,好吗?来,你说。”教师用“老师都被吓到了”一句,让刚刚发出尖叫的学生知道了声音那么大,居然把老师都吓到了,那更不用说其他同学们了。所以,老师用自己的感受告诉那个发出大叫的同学一个提醒:要安静。在一年级小小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要指向明确,让学生了解实验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实验要求,给学生制定简洁明了的实验规则和约定,调控科学实验活动过程;实验活动结束后,要有序、精心地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分享在实验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活动的有趣。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实验活动中,教师的语速要缓慢而有节奏,并能够时刻地关注学生,及时地评价,让学生科学、有序地完成实验活动,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一年级实验活动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小论文11-13
科学实验小论文11篇11-13
科学实验小论文(精选11篇)11-13
科学实验小论文(11篇)11-13
科学实验小学作文09-06
科学小实验小学作文11-19
实验分析报告11-10
实验分析报告12-02
小学科学论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