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抓住文本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摘 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用它去从事生活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不同体裁、同一文体、不同写法、相同题材比较、编者意图中抓住文本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特性;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其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从事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字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众所周知,每篇文本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一、从不同体裁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文体特征不同,其语言运用的特点也不同,阅读不同文体的方式方法区别也很大。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实现该文体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版〈下同〉六下第五单元)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结构呈现出鲜明的议论文风格: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因而“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目标。围绕这一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理解课题,感知观点
(二)理解事例,体会方法
理解“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及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件事,体会这三件事是如何证明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学习其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
学到表达方法后,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尝试练习,一是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能加快能力的形成。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小练笔,就是为了从“知”到“行”。
二、从同一文体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同样是说明文,但《鲸》(五上第三单元)与《松鼠》(五上第三单元)两课的语言文字运用有很大的区别。《鲸》一课语言朴实、严谨、准确、客观,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而《松鼠》一课则采用拟人、比喻等文艺性的笔法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情感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个不同点进行教学。
(一)自学课文涉及的相关知识
这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松鼠的常识,采用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学汇报。因为,一是这一个教学内容对于第三学段,尤其已经学过《鲸》的学生来讲比较容易做到;二是对这一课来讲,了解松鼠的常识,是次要的,即使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也能概括出来的。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艺性表达是本篇与《鲸》这类典型的说明文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也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点。因此,可重点安排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学习语言表达。与《鲸》进行比较,体会《鲸》一文语言严谨、精确、客观性强,作者情感难以觉察的特点;相应地,它多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松鼠》一文,语言活泼、生动,作者主观情感强烈,非常引人入胜。相应地,它多采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二是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差异。《鲸》一课采用并列式来布局谋篇,介绍了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而《松鼠》则采用总分结构来写,全文围绕“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来写的。
(三)总结引伸,课外拓展
通过对比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同一样东西,你可以采用朴实、客观、准确、严谨的语言去说明,也可以充满感情地去描述它,同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与兴趣,选择阅读课外说明文:喜欢精确了解动物习性的,可以阅读《鲸》类文章;喜欢有趣味轻松愉快的,可以选择阅读《松鼠》类文章。
三、从相同题材中发现不同作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每个作家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即使是写同样的人、事、景、物,也是如此,其中的不同,正是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行文结构上、描写方法上都具有相同点,但在塑造“鹅”的形象和叙述的'语言、语调、语气上又各具特色。白鹅凸显“中国老爷”的古板形象;白公鹅则为“海军上将”的派头。语言上,前者,多用反语,进行善意的揶揄;后者则更多欣赏,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后学一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不同点来教学。
四、从同一作家的不同写法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老舍的《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母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都采用了总分结构;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语言都是老舍贯有的朴实、自然,富有生活化的特点。但两者还是有情感思路安排的不同。《猫》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猫的深切喜爱;而《母鸡》则经历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过程。
老舍写的叙事散文《草原》(五下第一单元)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情感。比如,在写了“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后,紧接着抒情“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在文后,写了表演、摔跤、舞蹈、骑马之后,作者写道“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而同样是老舍写的叙事散文《养花》(六下综合复习),却采用了夹叙夹议、情理结合的写法,表达哲思。比如,写了“抢救花草”后,作者进行议论“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写完全文后,作者又进行议论表达感受:“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特性,进行阅读体会,逐渐丰厚对作家风格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表达。
五、从编者意图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助学系统往往提示文本的语言运用特性,尤其体现在“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比如,《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它的单元导语中,编者提示本组文本语言运用特性:“学习本组课文……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在《月光曲》的课后练习2中,编者又进行提示:“仔细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无形的音乐情感用有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本最主要的语言运用特性。因此,我们就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教学。例:
(一)初读课文,感知联想知识
(二)精读课文,理解联想知识
(三)评读课文,巩固联想知识
(四)总结课文,运用联想知识
学生在课外练习或习作中运用联想或想象的训练。
总之,抓住了文本特性,就能让学生课有所得,日有所进,学习名人大家的语言文字运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当然,选择文本的某一个特性,还需要与编者的要求、实际的学情相结合,从而确定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