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学校德育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以认识、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为目标和出发点。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品德心理发展的水平、实际的道德状况出发,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和培养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力戒道德教育的成人化、模式化,力戒像传统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或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道德问题,并从中体验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所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二、确立面向现代化的德育目标。
作为21世纪的受教育者,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自身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应该及时反映教育对象的这种需要,把“至善”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统一起来。不能把上级领导检查的内容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同时,反映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致的目标要求,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予以执行,予以一以贯之;具体目标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德育目标层次网络系统。
三、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等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以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四、尝试对话式的.德育方式。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过去那种说服、灌输的德育方式不仅难以取得实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话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这种对话既可以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行为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以道德认识为目标的师生观点性讨论,还可以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反映。这种“对话”式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即由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朋友,由单纯的道德信息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发起者和领航者,由道德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探索者。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来探索和选择合理的道德观念。
五、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教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识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六、营造以美育人的德育环境。
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下、舒畅的人际关系里生活,无形中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比如,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布局合理的建筑群体,新颖别致的雕塑景观,四季常青的林木,四季有花的苗圃,形成一草一木能达意,面面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能育人的校园育人氛围。通过“主体参与,探究体验、品德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悦人气氛,形成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知心朋友的关系使学生如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廷中,相互启迪、相互影响。
此外,德育实效性还有赖于教师的德育素质。它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感化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以身作则。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德育教学就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简述04-07
德育保健的分析论文04-07
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的论文06-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分析论文06-23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分析论文06-2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分析论文06-21
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析论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