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2-11-15 12:22:36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5篇

  在当下社会,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5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 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 “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状调查。

  2、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3、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

  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4、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xx.6月——20xx.8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xx.9月——20xx.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xx.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

  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魏祥珍、吕维鼎,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武海洋、陈坤,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肖博、蒋倩雯,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吕建军、金欽,负责联系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送教下乡等。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我们采取因陋就简,就地解决:一是依靠中心校的支持。课题研究的下乡课堂实验的车费、住宿费、生活费、打字复印等均由主管中心校报销;二是各实验学校的支持帮助下乡的生活用餐,许多学校是主动承担的。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时间:XX年10月

  立项号:plxktXX151

  课题名称: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负责人:罗xx

  所在单位:xx镇中心幼儿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但也有不少幼儿受到家长的过度庇护,过分溺爱,所有的劳动事务都被家长包办了,或是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失去了劳动的机会,丧失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失去了劳动的能力。 以幼儿园为主渠道,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幼儿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研究过程中,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以幼儿园为主渠道,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认真学习劳素质教育要求及有关理论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幼儿劳动技能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 1.收集资料。 2.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3.现状调查分析。 4.在明确不同年龄幼儿劳动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5月

  1.根据目标和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2.落实劳动教育目标,调整内容,定期评价。

  3.组织劳动活动观摩,指导。

  4.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及个案研究。

  5组织家长学习和经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6月----XX年7月

  1.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园教育教工作与幼儿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工作计划将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幼儿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 3).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幼儿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更多的了解和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幼儿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一生的幸福坚实基础。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能真正的做到有效阅读,体现阅读的价值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有阅读兴趣而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书读了但并没有什么收获;部分学生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而阅读教学并没有真正起到扭转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农村老师似乎陷入一个困境,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的有阅读的欲望而无阅读的方法与环境,另一方面是教师深知阅读教育的重要但苦于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而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作为课题,期待通过实践研究,可以解决老师阅读教学的面临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帮助学生达到课表对他们的要求。

  选题意义

  针对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期待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的研究,解决教师和学生目前的困境,对教师以好的方法指导,让阅读教学更为有效,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让阅读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理念和习惯,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题名称的界定

  本课题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农村中学不同于城市的中学,配套的阅读设施不能解决学生的阅读教学,农村的孩子阅读量很少,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手段有限,教学时间有限,不 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本课题虽为教师的教学寻找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在学生身上,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名称的解读

  1.研究的方向

  (1)学生方面

  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将本年级要求读的名著读完,然后读一些名家名作,希望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素养。

  (2)教师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的实践研究,探索好的阅读指导方法,并予以推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是,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2.具体做法:

  1.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比赛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只要有朗读兴趣了,才会接受教师的指导。

  2.开设教研组活动,探讨好的阅读教学方法,安排实践组的同事上阅读公开课,积极的评课总结,将好的方法推广。

  3开展网上研讨,寻找好的阅读教育案例,进行研讨总结推广,

  4给予学生阅读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和学校及家长沟通,为学生争取足够的读书时间,希望学校也借此开设一些活动,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希望家长能够对学生的阅读予以监督,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督促学生读书,比如,“名著故事我来讲”“读书心得体会”等。

  5.制定阅读考评试卷,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

  写总结论文和课例研究等,将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方法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文献研究法:《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指导方面的理论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名篇美文等书刊,是教师寻找理论支持和学生朗读训练篇目的主要来源。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阅读教学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规律和方法。

  推荐书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人教版初中课本的名著导读书目。

  预期的目标

  探索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让阅读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服务,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研究步骤与举措:

  1.实验准备阶段(20xx.1——20xx.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xx.3——20xx.4)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xx.4——20xx.5)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xx.5——20xx.6)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预期的实践成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自己,提高素养,努力成为研究型的老师,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3.推动学校阅读教学的发展,建立中学语文阅读指导课常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预期的文字性成果:

  1.结题报告;

  2.阶段性和总结性报告;

  3.各种过程性资料;

  4.教案设计及评改范例;

  5.撰写的相关论文、随笔、案例;

  6.教师、学生微讲座;

  7.阅读成果展示材料等。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1、背景:随着专业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两年,“课程游戏化”无疑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游戏生成课题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让孩子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的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

  2、实践价值:纵观我国游戏研究的发展状况,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几乎等于空白,这就很难发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正意义,游戏往往被当作一个教学手段单独包含于幼儿园教育领域之中。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应该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获得自然而有益的发展。

  “课程游戏化”立足于幼儿生活与年龄特点。用开放性的视野融合优秀的多元文化,让孩子能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

  因此,我们从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结合本园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经验,尝试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课程的实施,还幼儿自主、幸福和愉悦的童年生活,给幼儿提供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体验人生的机会,让幼儿终身受益。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程的内涵:

  “玩中学,学中玩”是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

  (1)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2)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3)将玩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我们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农村幼儿园课题研究,就是要改变现行新教材的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课程游戏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当的明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用、内聚作用。通过课程游戏化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在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为各个主题实施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2、课程的原则:

  (1)体验为本。

  体验为本的游戏是充满游戏精神的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就是把游戏还给幼儿,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

  (2)生活为源。

  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据,这也是与体验为本的息息相关的原则。

  (3)整合为系。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的、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要有机的统一和整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3、课程的结构:

  (1)类型:想象与角色扮演、运动与协调、发现与实验、户外之乐、亲子互动。(2)形式:主题综合、单元游戏、生活游戏。

  4、指导策略:

  (1)角色关系与指导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动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与规则的关系。(3)环境与材料的互动。(4)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5、评价方式:

  以愉悦有益为评价宗旨,拟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与评估量表(评价教师和评价幼儿的指标)

  6、研究依据的支撑性理论:

  (1)杜威、皮亚杰、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的综合利用。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有关游戏教育的思想。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著)关于幼儿教学、课程与游戏的关系的论述;《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著)关于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策略和评价的论述。

  (4)《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中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内容与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幼儿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积累中提升教师生成和发展生活课题的策略,所以我们定了以下目标:

  1、以生活化课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并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生成新的教育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贴近和反映幼儿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相互协调关系,充分调动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资源,使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优化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整合问题,试图解决打破区域与游戏的传统界限,真正将区域与游戏整合,有利于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研究的内容:

  游戏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发展方面,二是认知发展方面。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幼儿在游戏中能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游戏中便能尽情的发挥想象进行丰富情感;其次表现为在游戏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压抑了情绪,便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宣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他们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游戏中畅游。幼儿在自己游戏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

  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主动探索,《纲要》中也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二是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要保证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个集体活动的组织也必须是游戏化的、幼儿感兴趣的,在游戏过程中尽量保证所有的游戏要求和要达成的目标是幼儿的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积极的投入;其次是幼儿感兴趣的自愿活动,所以在活动中要提供多重选择,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第三要注重过程体验,在游戏中老师和幼儿不能着急,尤其老师不能因为追求结果而促使幼儿完成游戏;第四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是幼儿力所能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游戏教学时经常会因为老师没有掌握这些游戏的要素,便使幼儿园的游戏徒有“游戏”之名,达不到幼儿喜欢的“真游戏”,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很重要,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实验方法:

  1、观察法: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

  2、文献法:通过上网和浏览的刊物,梳理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建构具有农村本土特点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形成一些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新的理论观念,丰富发展乡村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现实的幼儿园游戏化实践,揭示现实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忽略游戏的教育价值的现象,形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策略。

  通过研究,全面提升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质量,是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美好的游戏过程,同时也锤炼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提高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识与质量。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课题组教师进行开展课程游戏化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

  3、电脑制定研究方案和具体计划。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容选编(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0月-12月)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收集资料

  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精选(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李梦玉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阶段小结工作,观察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区域展示:

  邹

  萍

  李梦玉

  于心雨

  刘

  慧

  李

  莉

  赵

  娜

  陈婷婷

  刘迎春第四阶段(20xx年8月—12月)

  1、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评价。

  2、整理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集锦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于心雨

  李梦玉

  陈婷婷刘迎春

  实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运用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幼儿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幼儿的实际,让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结合实际改造和利用,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有效的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即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4、充分挖掘社会、家长资源,和家长、社会紧密联系。

  5、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也结合本园实际,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分大、中、小班构建了一系列的幼儿活动设计,并对幼儿开展游戏进行了归纳,实施课程游戏化。

  1、预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龄段课程游戏化调查报告。

  2、阶段成果:农村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分大、中、小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化课程。

  3、最终成果:全面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研究力量:

  课题的组长朱红,幼儿园高级教师;副组长李菊,她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调控课题的运作,成员李梦玉、邹萍一直都是一线学前教育人员,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一直参与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民间艺术教学。

  2、研究基础:

  根据本课题需要,我们成立了课程游戏化教研组,组织大家学习了“六个支架”,《指南》、《纲要》、新《规程》中的主导思想。另外通过在日常活动区域中观察幼儿来正确把握有关课程游戏化的相关理论。

  3、保障条件:

  A:建立课题组:

  组

  长:朱

  红

  副组长:李

  菊

  组

  员:邹萍

  于心雨

  赵娜

  刘慧

  李莉

  陈婷婷

  李梦玉

  刘迎春

  B:时间保障:

  1、每月进行1-2次心得体会交流,采用讲座、讨论、交谈、互评、辩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习。

  2、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区域活动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3、不定期的分发给教师一些理论知识等文献资料,帮助教师及时理解最新的理念。

  C:经费保障: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专项拨款,用于区域创设、课题培训、实验及活动经费。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 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 (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一、课题名称

  1、《学困生形成原因及疏导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延市教研发【20xx】06号文件)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167。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一些学生也在学习和品德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探讨和摸索。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疏导对策的研究,摸索出对学困生正确引导的方法,形成一套适合我班甚至我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教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

  2、新一轮课改精神,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品德习惯不能形成,这一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全面分析学困生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原因;

  2、探索提升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3、让学困生在积极的课堂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成功,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学生自身形成的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3、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缺失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对学困生疏导的对策:

  对学困生的疏导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利用正面典型的成功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转变;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克服不良习惯;

  3、通过培养师生情感,转化学困生思想上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

  4、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其潜移默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中,努力用科学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所要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用这些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品行的习惯,进一步验证、丰富研究成果,形成尽可能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格,了解家长、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学生的认知状况。对所有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使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更有针对性。

  3、分析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况各项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理论。

  4、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探索对学困生疏导转化的对策。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四个研究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为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工作为,分析学生现状,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月)为课题开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开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课题研究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形成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分析目前转化学困生的基本方法及对策,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主要工作为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准备课题验收。

  九、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性实施方案、阶段性工作总结。

  4、课题研究资料汇集(调查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等)。

  5、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6、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十、保障措施

  1、有制度保障

  课题组将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每周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

  2、有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校行政会、教科室重视对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而且课题组定期召开研究情况汇报、交流会,以确保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3、有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从能力看,课题组成员为中学一级教师,有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勇于课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多次参与省、市、区、校级课题研究,这些都保证了本课题的成功实践。

  4、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学校有足够的图书资源,有研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为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和各种有利条件。

  5、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学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教科研氛围浓厚。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案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但从编写的学案来看,大多数学案不适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通过优秀的“学案”设计,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学习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决定申报《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纵观国外,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使用学案。

  纵观国内,学案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一、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误区与问题。“物理教学现状的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即人们往往只是注意了‘应当怎样教?’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例如: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来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学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不一、考试评价的压力,对实践者也增加了许多挑战。精心设计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规范办学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区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从而填补了国外对学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学案。精心设计学案,进行教案改革,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创新平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学案,落实课改新理念,形成课程意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对实现师、生、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4名核心成员,由3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中学二级教师组成,都具有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并且都是县、校级骨干教师。胡静老师在20xx年和20xx年都被县教育局授予“县教学先进个人”,20xx年9月被县政府授予“县优秀教师”;20xx年9月翟秀銮老师被县教育局授予“县局优秀教师”。近几年来,课题组的同志在县级及以上交流、获奖、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课题组的主持人胡静正在参加国家级子课题的“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有着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实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⑴围绕本课题,我校教师进行了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及目前的教师对学案设计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评比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摸清了我校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⑵课题组的成员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学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分析界定

  ⑴所谓学案,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落实校本课程;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优秀学案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好的学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课前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课堂学习;最后是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课后学习。这种学案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⑵学案关注的侧重点是“学”,功能是“助学”。

  ⑶ “策略”一般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2、理论依据

  (1)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学案”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个体学习所必须的能力。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更新,就是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已,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4)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案设计的研究,找到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案的编写的基本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与学协调同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学案”为载体,构建新的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案的编写设计和师生使用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创新的物理电子“学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营造教师教科研的氛围。同时可将这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学科集体备课中渗透,使学科集体备课有了更丰富的、更真实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学案编制现状及成因。

  (3)针对初中物理学案的编制特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初中各学段(八、九年级)不同的学案设计策略,有的放矢,促进学案的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调查分析法。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逐步构建本课题的研究体系和构建“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③行动研究法。以我校为单位,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根据本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编写和使用”方面的操作流程。

  ④个案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观察分析引入自变量(“学案”)后的应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⑤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物理学案设计的策略。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拟于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期间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xx.10——20xx.01)

  ①反思传统教学备课、学生作业方面的得失,完成学校现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②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学习。

  ④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⑤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八至九两个年级上学期学案设计的实施方案。

  (2)研究与实施阶段(20xx.02——20xx.04)编写学案并实施于教学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①试编学案

  ②完善学案

  ③利用学案进行教学

  ④定期通过测试进行比较

  (3)实施与完善阶段(20xx.05——20xx.09)

  ①完善八、九年级学案设计方案。

  ②继续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③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

  ④继续定期分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每学期各年级至少举办一次优秀学案编制的评比活动,收集好第一手材料。

  ⑤教师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⑥汇编物理优秀学案电子册,举办展览。

  ⑦向校教科室推荐优秀学案。

  (4)总结与鉴定阶段(20xx.09——20xx.10)

  ①基本完成课题结题,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⑴学校有教学大楼、校园网(千兆光纤接入),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龙芯电脑室等实施。

  ⑵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于学校。本课题完成经费约需1200.00元.具体如下:准备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撰写打印,课题立项论证等费用。

  问卷调查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师生问卷调查印制,数据统计,教师调查报告撰写打印等费用。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更强调交际性,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但在我们日常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却并不积极。提到写作学生就充满了焦虑和恐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出题目或写作范围,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其特点是教师强调的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重视的是学生的写作结果。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主要耗费在词汇和语法等细节上,至于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篇章结构组织、分析能力和措辞用句等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便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通过一堂作文讲座课或练习课,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学生的写作往往是闭门造车,写作时词句的运用、文章的形成不会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因此,学生一写作便有种所学不能致用的感觉。觉得用英语写作非常困难。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障碍源于没有形成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缺乏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新目标英语又缺乏这样的阅读文章。因此,收集各种话题广泛,体裁多样,表达形式活泼的阅读文章,这为英语写作的教与学提供了优秀的范文材料。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活用阅读文章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同样能够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各年段写作话题的分析确定写作题目。

  2、通过收集各种阅读文章为学生提供各种题材的范文。

  3、收集整理学生作文形成自己的文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获取知识或为得出结论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因而他们能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它需要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和表述,因此说是一个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过程,而这两种能力正是学生英语写作时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2、阅读课中的篇章分析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课教学传统上教师只注重文章大意重点词句及语篇结构的讲解。讲解也只单纯的服务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法知识点的输入。新课程所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使得阅读课的篇章分析不但要强调语法知识点,分析语篇意义及结构,还得引导学生思考、学习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写作手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然后灵活运用。分析语篇结构有利于学生摆脱母语思维方式,学会用英语思维,有利于学生写作中的篇章组织能力,获得写作技巧,从而可以克服学生在英语作文语篇水平上存在的内容重点不突出和行文缺乏连贯性两大缺陷。

  3、阅读课教学中的讨论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

  英语写作主要是指书面表达,讨论用于写作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写前的口头表达,即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写与说都具有相似的心理语言过程,即都需要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信息编码,产生有意义的句子和语段。从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通过讨论和交流信息,能使学生对所写的题材和内容产生立体思维与记忆构架,即让学生知道该写什么和怎样写作。因此,阅读课堂的讨论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每个年段学生话题的调查,了解各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范筹。

  2、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努力创造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流的良好口语氛围。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彼此平等交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3、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语言讲解转化为学了就用。

  口语表达形式要逐步从教师讲解转变为以学生先听、阅读、理解、规纳语言结构再快速口头表达、问答、会话,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尊重学生主体,实施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语言教学形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4、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为学生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

  语言输入再语言输出是语言学习的步骤,因此收集、整理阅读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5、构建学生自主设计写作方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先听、说、读训练再到写的训练。在听说基础上,学生对阅读材料综合分析,在合作、讨论中学生对各种题材的写作方法逐渐明确,再设计写作方案再组织语言写作具体的文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原本呆板、零碎的词汇知识、句型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词在句中练,句在话中现,话在文中见。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收集整理名言警句,使文章增色

  要想写出好文章,没有好的名言警句是不行的,要培养学生收集名言警句的好习惯,厚积博发,使文章增色。

  7、整理学生范文

  每次学生作文后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再抄写形成好的范文,装订成册,传看。时间久了积累多了就形成不同风格的文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XX年9月1日~XX年9月15日):宣传发动,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对课题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建立研究制度。

  2、第二阶段:实施(XX年9月15日~XX年5月):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从阅读示范材料收集、不同年段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同素材和方法、学生范文的形成等几方面由浅入深展开研究,每学期开3~4节课题研究课。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建档工作。并及时做好阶段总结。

  3、第三阶段:总结(XX年5月~XX年6月)按实施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总结课题完成结题鉴定。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示范材料。

  2、形成不同年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同素材和方法。

  3、形成教育论文等过程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

  副组长: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韩雪:(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姚桂华:(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刘惠:(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詹宏伟:(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刘岚岚:(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邱爱华:(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赵秀茹:(英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1、购买阅读材料经费

  2、随时收集听、说、读、写资料的微机。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方向有极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和应用是顺理成章的。而化归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一大主梁,也是必须要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教师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转化因素,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归思想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的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化归思想?及化归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及问题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大 主梁 体现在整个数学的教学及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化归思想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但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正确的化归思想方法则就是一个难点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论文提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所以在现代进行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化归思想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论文会绕着下面的几点来展开对化归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绍化归思想的概念,并进一步的讨论其实质及转化过程。

  (2) 讨论运用化归思想的意义及其作用

  (3) 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

  (4) 通过对化归思想的探讨研究进一步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过伯祥 《数学方法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峥 杨之 《 化归 刍论》 数学教育学报20xx.10(4)

  [3]杨世明 《转化与化归》 郑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 》 科学出版社1984

  [5]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沈文选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谢廷桢.初中效学应渗透的效学思想和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版).1996.(2~4) 49 50.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7-21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8-16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的格式06-2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合集)07-19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03

数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7-19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07-27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4-26

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08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