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短长美文摘抄
识人方能用人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因此,扬长避短成为识人用人的常识。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识人之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毛遂自幼聪慧,9岁时曾与乡人争论先有竹还是先有笋,说得人们十分信服。战国时期,毛遂投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当门客,由于毛遂出身寒微,又未显过人之处,更不懂武功,因而很久不受重用。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平原君决意挑选20名门客前往楚国商议抗秦大计,毛遂自荐前往。在与楚王商谈中,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把楚王说得连连点头,促成了楚赵联合抗秦,救赵国于水火之中。平原君觉得毛遂是个能人,敬为上宾,予以重用。这就是“毛遂自荐”的由来。
毛遂自荐后不久,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迎敌呢?赵王立即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有大臣劝谏说:“毛遂不怕死,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赵王执意任命他為统帅。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拔剑自刎。
这是典型的用人失误导致的悲剧。毛遂是人才吗?当然是,但人才不等于面面俱到的全才,舌辩滔滔,论起合纵之计,毛遂当仁不让,但战场上统帅三军,毛遂显然没有这方面的指挥才能。可惜赵王和平原君未能做到知人善任,结果铸成大错。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老子》中即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描述,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让马犁地是浪费,驱牛冲锋则是强其所难。
公元202年,天下大定,刘邦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又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段话体现出刘邦慧眼识人、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三国时期,马谡虽然才气过人,却刚愎自用,不宜独当大局。可惜孔明心存偏爱,未能谨记刘备的忠告,关键时刻派马谡驻防军事重镇,导致街亭失守,蜀国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白白断送了北伐中原的大好机会。这就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战乱时代,为了战胜对手,曹操不问来路和品行,只要有才通通招至麾下,虽然是适应时势的明智选择,但到后来,这种良莠不分、重才轻德倾向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部分将士因看不上曹操的德性而分道扬镳,曹氏政权最终为其所欣赏的'司马氏取而代之。
李世民在他撰述的《帝范》一书中告诫后人:“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就是说,在会用人的高手那里,是无所谓曲直长短的,运用得法,短处也能变成长处。
梁山泊的鼓上蚤时迁,其行为向来为人不屑,但在关键时刻办成了大事。《淮南子》中记载,那个帮楚将子发不战而胜的能人,也是个神偷。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军接连受挫。楚国的能人想尽办法也未能挽回败局。这时,子发收留的一个小偷大显身手。他先是偷来齐将的帐篷连夜献给子发,天亮后子发派人将这顶帐篷送还齐将;当夜他又偷来齐将的枕头,天亮后子发又派人送还齐将;第三天晚上他又偷来齐将的簪子,子发还是照例派人送还。这事传开后,在齐军内部引起一片惊慌。将军与手下商量说,这样下去,楚军恐怕就要来取我们的脑袋了。于是,立即撤兵回国。
我国第一部人才学著作的《人物志》,根据人的“才”“性”的不同,把人才分为三类12种,分别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认为对不同的人才应有不同的委任,如法家之材可任司寇,伎俩之材可任司空,文章之材可修国史,臧否之材可当参谋,强调“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魏源总结得更为精辟:“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诚哉斯言。
【见人短长美文摘抄】相关文章:
人生短长美文07-04
短长的近义词07-10
经典美文的摘抄12-26
摘抄的美文08-04
摘抄美文赏析04-09
经典美文的摘抄大全12-26
英语美文的摘抄04-10
美文的段落摘抄04-09
美文的摘抄及赏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