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3 08:48: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动画故事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开启我们的发现之旅。仔细看,下面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师播放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学生观看视频)

  师问:大家能看出来是个什么故事吗?

  (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在这个成语故事里,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学生回答)

  师:为了表述的方便和统一,我们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表示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谁再来说一说?

  (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再来表述,师进行板书:树→蝉→螳螂→黄雀)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师: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它们一样,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这样的例子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师课件出示蔷薇花丛里的几种生物图片: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让学生认一认)

  师:老师这儿有四张表示它们的卡片,请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每个同学手持一张卡片,代表这种生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如果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排列,怎样站才合理?

  (找学生来排排队,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师板书: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师:生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像什么?(生: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食物链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很容易的找到了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我们再增加一下难度。(课件出示课本12页花丛中的生物: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师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请你找一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一作出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食物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汇报交流)

  师小结: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生说:花、草、树木等)

  师: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上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

  动物自己都不能制造食物,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呢?——消费者;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是消费者。

  (课件出示: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指名回答)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师:在田野里有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师:在这张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呢?

  (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这张图片,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剪头了。画完以后,数一数自己画出的食物链有多少条。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了多少种食物。

  (学生找食物链,画箭头,展示并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分角色表演(体验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师:老师这里有田野里13种生物的头饰,我们找13个同学来分角色表演几个情境:

  (1)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蛇肉,有一天蛇群遭到人类攻击,被大量捕杀。请扮演蛇的学生使劲拉扯,请其他生物们体验你有什么感觉?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2)因为蝗虫会使稻谷减产,人们痛恨蝗虫,把大量的化学药品撒到蝗虫身上,不幸,蝗虫全部被消灭了。请蝗虫退场退出游戏,则你饰演的这种生物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表演、交流体会)

  师总结: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五、课外拓展

  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地里的虫害和鼠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大脑》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功能来理解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

  大脑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熟悉,但又陌生。这一教学内容需要用“解暗箱”式课型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记忆力游戏——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通过观察图片、对模拟实物的探究了解大脑的形态;通过病理分析、体验活动体会大脑的功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对大脑的保护。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解暗箱”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模拟、图片、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等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脑有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的重量约占脑重的80%左右;大脑的体积约是自己两只拳头握起来的大小;大脑的表面有沟回;大脑的软硬程度类似豆腐的软硬程度。

  ◆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情绪、记忆、分析和推理等功能;大脑对人体是一种交叉管理。

  ◆ 大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探究能力:

  观察:通过对图片和实物的观察认识大脑的形态;

  推理:通过对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的分析推理大脑的功能;

  解释:能够对本研究中搜集到的相关证据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态度:

  主动增强保护大脑的意识,掌握一些保护大脑的具体措施。

  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

  1、全班玩记忆力游戏。

  2、引出问题:你是靠什么记住它们的'?

  3、大脑在什么位置?(用双手去比划)

  关于大脑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图片和所提供的模拟实物----认识大脑的形态

  1、教师出示图片:认识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其中大脑位于脑的顶部,占脑重的80%。

  2、大脑有多大呢?(双手比划成拳)双手握成拳,人脑比这个要大一些。

  3、还有很多的信息,仅通过看图片是没办法知道的。

  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动物大脑来观察?

  为每组同学提供一个与人脑比较相似的猪脑(切除了小脑和脑干的)。

  可以观察到什么?

  认真观察猪脑,完成实验记录。并思考脑表面为什么要这样“凹凸不平”?

  小组观察并记录。

  汇报、交流。

  颜色、左右两半球、软硬、沟回

  三、体验活动和分析病理案例-------认识大脑的功能、感受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1、全班活动:四次画“6”游戏。

  2、思考:这些活动都是大脑在指挥我们,可为什么前3个比较简单,第4个比较困难?

  3、分析病理案例,总结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4、教师提出:“大脑具有哪些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出示大猩猩的研究视频,分析大脑的功能

  出示切丝的病理,分析大脑的功能

  总结大脑的功能

  四、结合生活实际谈保护大脑得措施

  1、大脑掌管我们的运动、语言、听力……,这么重要,我们要怎样注意保护呢?

  2、为了保护重要而又柔弱的大脑外,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头盖骨,而且你发现颅骨是什么形状的了嘛?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嘛?

  3、我们在日常生活运动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材与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二、体验制作——提供探究的载体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实践运用——发展核心概念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四、课后拓展——概念的延伸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孩子们参与一个有趣的游戏,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田野中常见的动物。这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通过观察动物的局部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拼凑在一起,最终猜出是哪种动物。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学会用特定的句式来描述动物,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培养不仅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所助益,也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尝试用“这是谁呀?原来是……”的句式描述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图片。

  3、在猜想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动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

  1、会玩语言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

  2、已经认识瓢虫、蜜蜂、蚯蚓、蚂蚁、蜗牛、毛毛虫等动物。

  物质准备:

  1、小鸟手偶一个,绘本《猜猜我是谁》。

  2、图卡:柳树、草地、白云、太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躲藏着一只小熊手偶:今天有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到我们教室,大家来猜猜它是谁吧!老师用小熊的声音说:“嗨嗨,大家好!猜猜我是谁?”

  师出示小鸟:“今天,小猴子带着一位特别的朋友来到了这本书中。”(出示绘本封面)“你们猜猜会是谁呢?”幼儿兴奋地进行自由想象。

  二、阅读绘本,引导幼儿猜想并体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师:“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书。”翻开绘本第一页。师:“骨碌碌,骨碌碌,这是谁呀?”

  请幼儿想象、讨论想车轮一样的三个黑黑的圆是谁?

  师:“问问小鸟,大家猜对了吗?小鸟摇头了,都没猜对。我们来问图书吧。”

  翻开第二页,“这是谁呀?原来是瓢虫呀!”引导幼儿一起说句式。

  师:为什么大家刚才都没有猜到呢?因为那三个圆形的黑点是小瓢虫身上的什么啊?”(点)“这三个黑点只是小瓢虫身上的一小部分,小瓢虫的身体可比黑点要大得多。”

  2、师:“小瓢虫是小鸟的好朋友呢。看看还有谁?”

  翻开第三页:“哎呀!是大老虎来了吗?大老虎会是小鸟的好朋友吗?”幼儿自由猜测。

  翻开第四页:“这是谁呀?原来是……小蜜蜂呀!”我迅速翻回前一页,“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花纹是蜜蜂的身体特征。”(身上的花纹)“这些花纹也是构成小蜜蜂身体的一部分。”。

  3、翻开第五页。

  师:“黑咕隆咚的,这是谁呀?猜猜看。”幼儿猜想。

  师:“这是谁呀?原来是小蚂蚁呀!小蚂蚁的身体黑黑的。”

  4、请继续翻看下面的页面,让幼儿在观察中猜想,运用句式“这是谁呀?原来是……”来发现蚯蚓、蜗牛、毛毛虫等动物。

  三、完整阅读图书,并一起讲述。

  师:"这些动物都是小鸟的'亲密伙伴。让我们再次观察它们,只需要看到它们身上的一部分,我们就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

  四、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鸟带来了这么多好朋友,我们和它们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活动延伸:

  将绘本放在阅读区中,供幼儿观看。

  活动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图画不仅是文字的解释,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通过理解并喜爱绘本,幼儿们可以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眼睛无法触及到的故事情节,真正实现了阅读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绘本画面,孩子们看完后总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每个画面只展示了动物身体的部分,以引导幼儿推测和想象,逐步让他们明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学会由部分推及整体。同时,每幅图之间都存在独特的联系,以传达绘本的整体内涵,给予孩子们最大的想象空间,带给他们阅读的快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电能从哪里来

  (二)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四)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五)学习情况分析: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二)难点: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3、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二)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5、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二)教师活动

  (三)学生活动

  (四)设计意图

  (五)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八)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分组实验)(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1)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4、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4)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10分钟)

  1、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的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2、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到家里,也尝试做一个水果电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猜猜我是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美术课。生活即美,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力。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环境和事物,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发现和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线描写生和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并提升画面的组织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引导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门,并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便让他们终身受益。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致力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通过参与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利用游戏设计学习情境,自然的将学生由生活引入课堂。

  2、强化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陶冶欣赏:欣赏图片和资料,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4、发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呢?(课件展示)在这里我有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们是谁,请大声告诉老师。你们是如何猜出来的呢?(课件展示)大家都猜对了吗?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答案!(视频展示)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物的特点,比如发型、发饰和服装等特征。

  (二)、新课讲授

  刚刚的游戏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猜出了同学的背影。今天我们就从人物的背面着手来学习猜猜我是谁。(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物画很多都是从正面描绘的,但也有一些画,跟老师刚才拍的背影一样是从背面来描绘。

  人物背面头像的绘画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已经有很多精彩的描绘。其中,唐寅的《孟蜀宫伎图》是一幅著名的作品,他以极其细致的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头饰,让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妇女们的头部装饰。

  背影中也蕴含着不同的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一位自信的克里斯蒂娜,尽管风吹乱了她的头发,但她依然坚定地迎向远方,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力。

  “同学们,在我们的美术书中还有一幅描绘儿童的背面的作品,请翻到美术书的第12页。”《未来世界》是由王晓明创作的,作品中的小孩们正沉浸在墙上的画作中,他们专注的样子通过背面也能感受得到,即使画家没有从正面描绘。

  大家看完画家的作品后,是否有兴趣看一下我们同学的背影作品呢?(课件展示)请大家分享一下,哪个背影最吸引你?我听到有些同学喜欢第二个女孩的发型,她的头发线条画得很精致;还有些同学喜欢第三个男孩子的服装,画得很细致。他们确实画得很出色,但是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画得更好!让我们继续观察一下,图中的男生和女生的发型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男生的发型线条比较简洁,而女生的头发线条则比较曲线优美。女生们还喜欢扎漂亮的辫子,搭配美丽的发饰。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三)、教师范画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合作绘制一幅画呢?让我们一起来创作吧!(课件展示)在我们开始画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观察一些方面的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发饰、发型和服装。接下来,我们要勾画出人物头部和身体的轮廓线,尽量将人物画得大一些,并合理利用手中的纸张。然后,我们需要添加一些小的细节,对整幅图进行精细描绘。对于头上的发饰,我们可以简单地勾勒出轮廓。那么,如何画好头发呢?我们会发现头发的线条是朝着一个方向汇聚在一起的,所以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头发线条的走向,需要耐心观察。同时,还要注意头发线条的密度关系。当我们画辫子时,同样要注意这几点,可以使用弯曲的线条来描绘。这样,我们的头发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通过线条勾勒出耳朵的轮廓,并在衣服上进行简单点缀,一幅美丽的背影作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你对我们的作品满意吗?请大家畅所欲言,谢谢!

  (四)、艺术实践

  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吧!今天的任务是观察一位前排同学的头部背影特征,并用线条描绘出来。同学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声,我们一起创作吧!如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们开始专心地进行绘画练习)。

  作业要求:

  1、紧盯着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仔细观察他的发型特征,研究其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将其描绘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测一下你所画的是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情景:在一个闪耀着夕阳余晖的海滩上,五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共同创作一幅壮美的沙画。他们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互相借鉴、协作,展现出多元的创造力。

  第一个人擅长绘画,他运用精湛的色彩技巧,在沙滩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夕阳图景。

  第二个人是摄影师,他利用镜头捕捉下了壮美的海滩风景,并将其投影到画布上。

  第三个人是诗人,他以流畅的文字和抒情的笔触,写下了一首关于大海和夕阳的诗歌。

  第四个人是音乐家,他与其他人合奏出一曲动听的音乐,为这个创作过程增添了神秘而悠扬的氛围。

  第五个人是舞蹈演员,他在沙滩上翩翩起舞,将自己通过优美的舞姿融入到整个场景中去。他们相互激发灵感,相互借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个壮美的海滩情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

  最终,在彼此的合作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沙画作品。同时,大家也可以试着画一张全身的人物背影线描。让其他人猜猜这是谁的背影,从线条的走势、姿态和特征中推测出画作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彼此的艺术风格,并促进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教师辅导要点:

  1、画面中人物的大小,头部与肩部的比例。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五)、绘画展评

  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最好?快点把你们小组认为最像的背影贴在我们的展示墙上吧。展示墙上有许多出色的作品,你能猜出它们是由谁所绘制吗?在这些作品中,有些同学的构图非常出色,有些同学精细地描绘了头发线条,还有些同学绘制了独特的服装。

  (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展现出用线条勾勒出的美丽。除了今天我们学习到的背影线描之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美的敏感,老师特地给大家展示了一些社团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希望大家能一起欣赏。(课件展示)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与美一同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

  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 、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了解电路

  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 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

  1. 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

  三、探究活动: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有什么办法知道电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书:检测法 替换法

  2.引导:如何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有问题呢?

  3.提示:检测器必须保证有用,即小灯泡会亮。

  4. 深入各组指导

  5. 课件提示: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1.思考讨论

  2.根据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电路检测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5. 小组讨论检测的方法及步骤。

  6. 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7. 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电教育。

  总结

  1.电路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

  2.怎样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思考讨论。

  巩固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设计意图:鉴于幼儿年纪小,活泼好动且喜欢模仿,并对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感兴趣,我特别设计了以下活动。通过模仿小动物,促使幼儿更加熟悉儿歌的内容,深化他们对自编儿歌的理解。同时,此活动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感受问答式儿歌的语言美。

  2、引导幼儿仿编儿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课件、手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朋友,请小朋友看看,认识它们吗?

  2、配班教师轻轻敲门“叮咚、叮咚、叮咚”,问:“有人吗?”配班教师回答:“猜猜我是谁,我是谁?”我是可爱的兔子。你知道兔子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告诉我。(幼儿自由发言)让我们把长耳朵伸进来,邀请兔子来我们的.班级做客。

  3、出示课件,幼儿观察兔子特征,并学着用一句话说出兔子的特征。

  如:我是小兔子,我有长耳朵。

  4、依次出示小鸭、大象、小花猫的手偶与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说话。

  二、理解儿歌内容,感受自问自答的儿歌语言特色。

  1、倾听儿歌《猜猜我是谁》

  教师朗朗上口的朗诵儿歌。

  2、交流讨论、表现、表演阶段。

  与教师一起,我们集体进行了朗诵和讨论活动,探究了儿歌中提到的各种动物。孩子们积极回答并展示了他们对于不同动物的理解。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动物特征的认知,我们还通过展示课件的方式进行了有趣的互动学习。除了儿歌所描绘的动物特征,我们也探讨了其他关于这些动物的信息。

  3、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三、出示尝试题,引导幼儿仿编儿歌。

  小朋友们,除了这四种动物,我还请来了其他朋友。看,猜猜我是谁?我是(聪明猴子、快乐小熊、调皮小猫),我有什么?

  四、渗透德育,结束活动。

  1、小结:今天我们很高兴和这么多的动物一起活动,真高兴。我们不仅认识它们,还把它们的特征编成了好听的儿歌,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一起为自己鼓掌。

  2、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所有的动物,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从小就要培养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并将其付诸行动。

  附儿歌:

  仿编儿歌: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象,我有长长的儿歌;

  我是小鸭,我有扁扁的嘴巴;

  我是兔子,我有长长的耳朵;

  我是小猫,我有长长的胡须;

  我是小鸡,我有尖尖的嘴巴;

  我是长颈鹿,我有长长的脖子;

  我是大公鸡,我有红红的鸡冠。

  反思: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令人赞叹。他们非常专注,并且活跃的气氛让整个活动充满了乐趣。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学到了不同动物的特征,并且展示了他们的才艺,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孩子们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且圆满地完成了表演任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3-1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3-1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3-2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03-08

科学教学设计02-05

科学教学设计02-0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06-24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