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7 12:36: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黎明》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黎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黎明》教学设计

《黎明》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学习准备】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学习过程】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学生一起说)。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仪上用红色五角星做了标记,另一个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我用蓝色五角星做了标记,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这两个城市。提问:这两个城市,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哪边?预设:东边,课件出示:东。继续提问:那乌鲁木齐在北京的哪边呢?预设:西边。课件出示:西。质疑:那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迎来黎明呢?大家想一想,板书:谁先迎来。

  二、模拟实验

  1、谈话: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迎来黎明呢?请学生回答。预设:北京。板书:北京。

  2、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判断北京先迎来黎明有什么依据?预设:①北京在东面,先看到太阳。②太阳东升西落,北京在乌鲁木齐东面就先迎来黎明。③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

  3、继续追问:这是你的观点,谁有不同的想法?请另一名学生回答。预设:乌鲁木齐。板书:乌鲁木齐。

  4、追问: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学生说理由。

  5、引导:北京和乌鲁木齐究竟谁会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相同时间北京的和乌鲁木齐的景色照片。

  6、提问:从这两张照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北京先迎来黎明。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是北京先迎来黎明?预设:同样是早上7点,乌鲁木齐的天还很黑。

  7、质疑引导:从照片上看很有可能是北京先迎来黎明,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预设:模拟实验。追问:怎么模拟呢?学生回答。

  8、课件出示模拟方法:①每组一人②围成圆圈③角色模拟④转动起来⑤观察现象

  学生围成圆圈,教师给学生挂上地名,确定东西方向和太阳位置,然后开始实验。

  自西向东转两圈,自东向西转两圈。

  9、交流反馈,提问:地球怎么转,北京先迎来黎明?预设:自西向东转。追问:那地球怎么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预设:自东向西。

  10、谈话: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北京有可能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也有可能先迎来黎明。在这个模拟实验中,一些同学把自己模拟成了地球,没有真正观察到地球的转动和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情况,如果我们能站在地球上去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那是否能观察的更清楚呢,你们想站到地球上去观察吗?预设:想。

  11、课件出示小人,谈话:我把你们都变成了这么小的小人,课件出示贴,你们把自己贴在地球仪上相应的位置,北京与红五角星对齐,乌鲁木齐与蓝五角星对齐,课件出示开,贴好后打开手电,把它当成太阳,课件出示转,然后转动地球仪,指导示范如何转动地球仪,明确左西右东,课件出示看,看一看地球怎样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怎样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学生模拟实验,教师指导。

  12、反馈交流: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上台展示)预设: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板书:画上地球,弄清东西方向画上箭头,写上自西向东。追问:那地球怎么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预设:自东向西。板书:画上地球,画上箭头,写上自东向西。

  三、地球怎么转

  1、谈话:大家做的实验是不是跟他们一样?通过实验我们再次发现,北京和乌鲁木齐都有可能先迎来黎明,课件再次出示相同时间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照片,从刚才的照片来看,事实上可能是谁先迎来黎明?预设:北京。

  2、如果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你认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预设:地球自转方向。

  3、质疑:你认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预设:自西向东。追问:你有什么依据?预设: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4、继续质疑:谁有不同意见?如果没有,教师则追问:大家都认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你们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想不出。

  5、引导: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视频,看完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汽车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向前。追问:那旁边的景物呢?预设:后退。副板书:汽车前进,景物后退。

  6、谈话: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看视频2,看完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木马是怎样运动的?预设:自西向东或顺时针。追问:那旁边的景物呢?预设:自东向西或逆时针。副板书:木马顺时针转,景物逆时针转。

  7、引导:天气晴的时候,我们站在地球上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预设:自西向东。板书: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

  8、引导小结:我们把生活中这样的一些运动称为相对运动。板书:相对运动。提问:现在你认为乌鲁木齐有可能先迎来黎明吗?预设:没有。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教师指着板书小结:如果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地球必须自东向西转,板书:①,而事实上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想要先迎来黎明,地球只能自西向东转,板书:②,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定是地球自西向东运动造成的,板书:③,这么多证据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自西向东前板书:。

  四、认识时区图

  1、谈话:事实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提早多少小时先迎来黎明呢?我们让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2、谈话:我们将整个地球以经线为标准展开,就是一张世界时区图,课件播放展开过程。板书:世界时区图。

  3、质疑:这张世界时区图能帮助我们学到什么信息呢?请各小组拿出学习单学习世界时区图的相关知识,完成学习单上任务,并思考交流相关的疑问。

  学生学习世界时区图,教师指导思考题。

  4、反馈交流: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请学生上台汇报,汇报第一题时板书:24个。任务一完成后,询问其他学生:你们的结果都跟他一样吗?

  5、交流思考题:①北京和伦敦谁先迎来黎明?预设:北京。追问:你有什么依据?预设:北京在东面,东八区,伦敦在0时区。

  ②北京和东京谁先迎来黎明?预设:东京。追问,你的依据又是什么?预设:东京在北京东面,东十区,北京在东八区。

  ③为什么越是东面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预设: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6、小结: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原因,越是东面的时区就要比西面早一些迎来黎明。在课题下面板书:东早西迟。

  五、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原来谁先迎来黎明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决定的。这个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运动,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课件出示表格。

《黎明》教学设计2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检查认字情况。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黎明推车横道责任页码痒痒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字卡片:始柱掏横级页铅笔

  指名认读这几个字,明确这八个字是要求能认会写的。

  2、合作学习,识记字形。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如熟字相加:“女”生上“台”开“始”表演。

  比较形近字:住——柱掏——淘

  级——极铅——沿

  3、指导书写。

  (1)指名书空,说一说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始柱掏横级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字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左右让笔的`书写规则。

  不能添笔画(如:铅)或少笔画(如:掏、横、级、始)

  (三)巩固练习

  1、随堂听写本课生字:始柱掏横级页

  铅笔

  2、给生字组词。

  始()掏()级()笔()

  柱()横()页()铅()

  3、选用本课中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如:黎明、晨曦、赞叹、轻松……

  板书设计:

  2、黎明

  柱柱爱妈妈

  帮妈妈推车赞叹

  看书喜悦

  请教责任

《黎明》教学设计3

  目标:

  1、品味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感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3、感受诗中对黎明的深情呼唤,珍惜今天美好的时代,并奋发向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重点:体会诗歌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难点:体会诗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及一些诗句的含义。

  设想:以朗读为主,组织学生选点评读

  课时:两课时

  程序:

  第一课时

  要点:充分朗读,走进诗歌

  步骤:

  一、创设情境:(3分钟)

  第三册所学现代诗:《郭沫若诗两首》、《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外国诗两首》:从中感受到了现代诗的“三美”(音乐美、画面美、结构美),体味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故乡深情的思念,对母爱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活的哲思。

  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作,有对黎明的深情呼唤,有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有对革命圣地的热情歌颂;还有春雨对孩子的絮语,有帆对暴风雨的渴望,有对小小萤火虫的赞美。

  在“三美”的基础上,我们将借助诵读这一途径,进一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手法,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

  二、自由诵读(18分钟)

  1、第一遍慢速读,要求读得顺畅(明确字音)。

  2、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明节奏)。

  3、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感知基调)。

  三、整体感读(25分钟)

  1、读出文章基调(介绍背景)

  基调:欣喜、喜悦之情(写欢快场面的诗句、词语)

  背景:在中华民族处理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许多人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悲观失望,看不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诗人于1941年来到延安,在延安的日日月月里,诗人感到另一种火热的'战斗生活,心中无比激动与兴奋,于是在《黎》中借助“黎明”这个意象向人们发出召唤。

  2、读出结构: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为了我的祈愿”到“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请通知)

  第二部分:从“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说我马上要来叩打他们的窗门”。(迎接方式)

  第三部分:从“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到“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请通知)

  对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必执着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读出内容

  ⑴关于“通知”:黎明所“通知”的对象有哪些人? 这个“通知”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⑵关于全诗:复述整个诗歌的基本内容。(完成板书)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选点评读,拓展迁移,走出诗歌

  步骤:

  一、创设情景:

  演读全诗,读出气氛

  二、分组评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一定要注意在读中品,边读边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诗歌空白处写出自己的评点内容:

  可以是评价词语的应用,可以是评价诗句中的感情,可以是评价修辞方法的妙处,也可以是评价写诗的技法的,也可以是评价难句的理解

  2.学生相互交流评点的内容。

  3.在评点中注意以下问题:

  (1)关于技法:①象征和拟人;②第一人称;③两行一节,增添节奏;④黎明的景象的双重含义。

  (2)关于理解:

  ①诗中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该如何理解?

  ②诗歌末尾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当中的“夜”和“所等待的”应该怎样理解?

  (3)关于修辞的妙用:

  品味下面两节诗歌: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这两节诗读起来感觉很美,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其中之美蕴的。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评点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该生所评点的优劣。

  5.评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主要内容。

  6.学生齐读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含义:找出诗中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主旨: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你感觉到这首诗所跳动的心灵了吗?请你说说,在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四、迁移扩读

  艾青的诗歌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请阅读下面这首诗: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阅读后请比较:这首诗和《黎明的通知》在写作、主题、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

  五、布置作业

  以“当黎明来到,东边的天际抹上第一道朝霞……”作为起始句,继续描写下去,描写黎明到来后的景象。

  附:教学反思:

《黎明》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引领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将现实的内容和艺术的技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其诗作中的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黎明的通知》这首诗以欣喜的心情告诉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黎明就要来了,如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中的感情和韵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工商业兼地主家庭。因家中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艾青被寄养在一个贫苦农妇家里生活了五年。少年时喜爱美术,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成为鲁迅支持的美术团体“春地画会”的成员,不久便被捕入狱。由于监狱生活的限制,艾青在艺术道路上出现了从绘画到诗歌的转向,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雪》

  三、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韵味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学生听完后,摘抄诗中的优美词语:

  祈愿照引汹涌沉浸困倦呻吟沦亡流离

  2.学生齐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慰安渗合虔诚慈惠期待

  1.指多名学生分章节朗读全诗,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1)第一层次问题:

  ①迅速回顾课文内容,然后复述整个诗歌的基本内容,以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

  ②指名学生复述,然后回答: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划分诗歌的结构层次。

  ③这个“通知”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2)第二层次问题:

  ①迅速默读诗歌,回答:黎明所“通知”的对象有哪些人?

  ②请默读诗歌第8—16、第30—31等章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黎明所需要的欢迎场面的特点。

  ③语句理解:诗中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该如何理解?

  ④语句理解:诗歌末尾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当中的“夜”和“所等待的”应该怎样理解?

  ⑤品味下面两节诗歌: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这两节诗读起来感觉很美,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其中之美的。

  明确:这道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这两节诗歌的理解,一是要注意作者选用的意象,一是要注意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⑥细读诗歌,谈谈艾青诗歌的语言特色。

  明确: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朗,同时又十分重视语言的暗示性与启发性。多用口语,显得很鲜活而富有变化,明快而又不浅露,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3)第三层次问题:

  ①教师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学生讨论:诗中的“黎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黎明”为什么要借诗人之口来发出通知,而不是自己通知呢?作者运用这种比喻的手法有什么效果?

  ③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你能够理解吗?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光明就要从根据地迅速扩大到全中国的坚定信念。他预言:一切流离失所的难民,一切热爱生活的人民,将被黎明的通知所唤醒,迎接那民族解放的曙光。这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挚爱,这既是对黑暗阴冷现实的不妥协的抗争,也是对理想、未来的不动摇的信念,既充溢着历史之子的自豪和坚贞,又沐浴着暗夜与黎明交替时代的乐观和明朗。

  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点拨,特别是对关键内容的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朗读是诗歌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成功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味道。不过,朗读诗歌,要善于进入诗歌的意境,理清诗歌脉络,把握住诗歌中的感情,并成功地把它转化为有声语言,才能使自己的朗读有感染力。

  1.放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和节奏。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读技巧:

  (1)语调:一般可以分为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等四种。语调的选择要根据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必须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为转移,不可任意而为。比如第一、二小节,其语调可以处理为: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一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重音:一是要注意语法重音,二是要注意逻辑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对于其中的逻辑重音,要根据具体句子所强调的中心意思来确定。如下面这两节: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通过重读这些词,将诗人所强调的意思传达出来。

  (3)节奏:本诗应当是属于轻快节奏,即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速较快,声清不着力,有时略有跳跃。同时注意部分节奏的转换。

  (4)感情:欣喜。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朗读诗歌,尽可能读出诗歌韵味。

  4.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相当长,可以要求学生只读其中的几节,不必全读。

  二、迁移

  艾青的诗歌时代意识非常强烈,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请阅读下面这首诗: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阅读后请比较:这首诗和《黎明的通知》在写作、主题、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

  三、布置作业

《黎明》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通过地球仪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的关系,猜想北京和乌鲁木齐可能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发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3)根据日常人们观察到的物体相对运动和天体运动现象,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4)继续探究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发现问题为引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以 “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地球上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先后不同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通过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学生通过体验和推导,认识到天体的视运动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用“相对运动”来解释,本课的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从而证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并以此来判断更多的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制造矛盾推进研究不断深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思维训练,不断地规范学生表达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发现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2.难点: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天体视运动方向相反,即天体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发现问题

  1.展示昼夜变化的视频,明确人们常说的“黎明”的含义。

  2.发现问题:我国所有地方迎来黎明时间是不是同时的.?(交流)

  3.揭示研究的内容:究竟我国哪个地方先迎来黎明?(板书课题)

  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1.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

  2.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

  3.讨论、设计模拟实验。

  4.模拟实验: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提醒: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5.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

  7.(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8.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9.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0.(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11.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三、继续研究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发现新问题

  1.问题:更多的不同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2.讨论、交流,并发现新问题:“每座城市都有可能最早迎来黎明”。

  3.讨论: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讲述:正因为地球是个不停自转的球体,没法找到边界,所以,世界上每个城市的人都可以说她的城市处在最东边,是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国际性问题,1884年多个国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根据这个规定,一般认为在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越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动画:我国哪个地方最先迎来曙光。

  2.本课学习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太阳 东升西落 (视运动)

  自西向东 (√)

  地球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

《黎明》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2.讨论: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为了我的祈愿”到“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从“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第三部分:从“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到“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对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必执着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讨论: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精读诗歌,评点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一定要注意在读中品,边读边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诗歌空白处写出自己的评点内容。可以是评价词语的应用,可以是评价诗句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是评价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评价诗歌技巧应用的效果。

  2.学生相互交流评点的内容。

  3.在评点中注意以下问题:

【《黎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08-15

课文《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10-31

谁先迎来黎明五年级教学设计06-2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11-02

黎明的作文08-12

描写黎明的句子06-08

黎明静思的经典散文09-29

黎明青春句子12-28

黎明湖作文08-25

守望黎明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