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学生,经过对本单元的整体预习,还有对《故乡》的详细解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同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莫泊桑小说的构思技巧,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二、教材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篇幅短小,却博得学生青睐。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均是名家作品,艺术技巧精湛,思想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鲁迅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小说的功能,是以一定的审美感受为前提的。所以,重在激发和启迪。
三、设计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用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此让学生在梳理情节分析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2.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情节,分析形象
2.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方法与策略
默读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篇小说哪一个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初读文章,结合学生知识积累,情感认知,审美体验,了解本篇小说的情节脉络,主要人物,作者态度取向。
预设:
谈情节的曲折性---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谈人物的复杂性---人物变脸快,前后反差大
谈细节的生动性---
教师: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那么主题就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的核心。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分析小说主旨。
(ppt展示教学目标)
概括主题,首先要理清作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命运,然后细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可凭此归纳小说主题。
问题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都可以分析小说的主题呢?(请抢答)
预设:情节,人物,环境,背景,抒情议论句,标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试图让学生理解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学会知识迁移。
ppt展示
1.人物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够顺利地分析主题。
2.情节是小说主题的表现渠道
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展开的过程,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故事的中心必须以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3.背景环境是打开主题之门的钥匙
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环境背后的大背景往往能充分体现小说的真实主题。整个故事,作者是要批判或者赞扬某种精神,作者是要揭示某个社会现象的弊端还是讴歌某种文明的行为,有时会选择在行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或者暗示。
4.关键语句是小说主题的窗口
小说一般不直接表达主题,但有时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是分析小说主题最便捷的标志。
(二)小组合作讨论: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小说主题。
1、2组:人物
3、4组:情节
5、6组:环境
(边讨论边整理,共计5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成果展示
请3位同学,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小说主题。
投屏展示整理要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预设:
1.情节
(1)菲利普一家因于勒挥霍家产陷入困境
(2)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回来解困
(2)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4)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穷弃他而去
在“赶于勒----盼于勒-----骂于勒-----躲于勒”四个主要情节中,金钱是推动情节的核心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于勒有无钱财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人物
文中主要塑造“若瑟夫”,“菲利普夫妇”,“于勒”等几个人物形象。
(1)若瑟夫是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是于勒叔叔的亲侄子,是故事的见证人,是线索人物。天真淳朴,真诚善良,有同情心。
(2)菲利普夫妇:是于勒的哥哥和嫂子,自私势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吝啬贪婪,爱慕虚荣
(3)于勒是若瑟夫的亲叔叔,爸爸的亲弟弟。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因之前因挥霍家产,被叫做败家子,坏蛋,流氓。听说他在外挣了大钱,要求主动赔偿,变成了全家的希望救世主,正直善良的人。后来又老又穷时,又被称作贼,流氓。在若瑟夫的眼里,是穷困可怜的叔叔。
我们认识了这几个人物,就不难理解以菲利普为代表的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础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事未深,天性善良的少年,却能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的亲人。这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期盼。
3.环境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
(四)归纳整理
小说主题的几种类型:
1.人物角度---价值取向---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文精神
2.环境角度---反映心理,生存状态
3.情节角度---针砭时弊,寄寓人生哲理
(五)小结
请学生谈谈对金钱的看法
八、学习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能够明晰学习任务。
2.设计思路完整,内容完整,活动安排有可操作性。
3.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4.教学环节完整,衔接自然,教学任务符合学段要求,切合学生实际。
5.在教材的处理上,化难为简,有浅入深。
九、作业设计
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结合本节课所学方法,请从小说三要素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8-2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1-2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2-2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1-1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3-08
《我的叔叔于勒》设计教学04-2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优秀02-2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活动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