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节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同上
四、教学过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二)文学中的自然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总结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四)作业: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
附: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效果: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千手观音邰丽华吗?她小时候生病时,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她听力丧失。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讲座与分析,来认识安全用药.
展示事例:小明感冒发热了,他跑到药店买了一些抗生素药物,认为消消炎症就可以了。分的做法好吗?为什么?你能给他哪一些建议?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对此行为作出相关的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过许多药品,请你尽量写出这些药品的名称及其它们的作用。
2、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通过交流,出示药盒,观察药盒上的相关项目,提出:在药盒上有哪些项目? 通过学生活动,认识到在有的药盒上有“OTC”标志,从而导入到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你是怎样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3、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
(1)药品说明书中哪些项目最先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2)你没有关注的栏目有没有必要列在上面?
4、学生交流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三、运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家庭小药箱。
要求:
1、四人一小组,尽量考虑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进行设计。
2、药品的选择要合理、经济实惠、减少浪费。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并尽可能引发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
课外实践:为你的家庭旅游设计一个小药箱。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汇报单,小奖品,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一定要注意观看啊。(课件出示一个圆点)。
生:老师,就是一个圆点啊。
师:是啊,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可别小看这个点。许多点排列起来就组成一个有趣的点阵,比如:我们常玩的五子棋,围棋(出示五子棋,围棋的图片)都是由各个点组成的点阵。其实,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好吗?(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数数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共有4×4=16个点。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这一组点阵中点的个数时,同学们研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师:谁来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总结得非常好,教案《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也就是说:用“横排数×竖排数”,对吗?(板书)你们能根据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并画出此图形吗?(学生点子图上画第五个点阵图,展示)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前面四个都可以看作正方形,所以第五个图也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划分(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所有奇数相加的和。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能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点阵吗?
生:可以。
师:课件出示一组长方形的点阵。提问:你们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1)。横排×竖排:1×2,2×3,3×4,4×5
(2).折线划分法:2,2+4,2+4+6,2+4+6+8,2+4+6+8+10
师: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三.应用新知,兴趣优在:
师: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课件出示练一练第2题)观察下图中的几个图形,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粘出下一个图形。
生:汇报,展示。
四.课末设计,兴趣高涨: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你想自己设计一个点阵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点阵设计大赛,好吗?课件出示要求: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
(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
(3)优秀小组的作品,在班级”展示台”展出.
生:小组内自由设计,展示。
五.联系生活,兴趣永存:
师:看来,同学们各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啊!点阵的规律,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课件出示图片)一些大型活动的展示标志,广场上美丽的花坛,由点阵构成的各种图案等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对吗?那么,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同学们,相信 你们平时都喜欢读神话故事,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猜猜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请看大屏幕:
1、课件逐一出示:
老师: (4)她怀抱玉兔,在月宫遥望亲人。他是——嫦娥
(5)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他是——精卫
(6)她创造人类,使百姓获得新生。她是——女娲
2、小结:这些神话故事和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神奇)是的,神话故事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莫过于神奇,因为这些神话故事是我们的老祖先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里面充满神奇的想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个神话故事。
一、图片揭题,铺垫导入
师:(激情饱满地):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两幅光芒四射的太阳
图象)
师:多好的太阳啊!它能给我们带来无限光明,可惜太阳不能永远地停留在天上,等他下山后,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黑夜。于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想把太阳永远地留在天上,他的名字叫——
生:夸父!
师:同学们,太阳能追的上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有15亿公里远,追不到!
生2:太阳太大了,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呢!
生3:太阳太热了,表面温度就有六千多度,稍一接近就会被烤焦的!
师:所以,《夸父追日》是一篇神话故事!同学们都知道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
人民创造出来的,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征服自然,所以便把许多美好的愿望加在了神话人物的身上。你们知道吗?(神秘地、夸张地)在神话故事中,据说夸父身高二十几米,(边说边出示夸父图象)他的两条腿就有十几米长,大概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夸父追日》,边看边跟着老师写课题 这是一种
很好的学习习惯。(齐读课题)
二、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有个好帮手,就是课文前面的“学
习提示”,请你自己读一读,看看这篇课文有哪些学习任务?
师: “学习提示”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聪明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来了。请你来说。
(幻灯片逐次出示两个学习要求)
师:下面请你带着第一个任务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好,谁来说一说?
容概括好,老师这里有个提示,请同学根据提示来说一说。
师:课文内容都概括出来了,接下去我要来检查你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幻灯片)虞渊 渭河 翰海 大泽
手杖 颓然 遗憾
一眨眼霎时间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指导阅读,感受神奇
师:神话故事就是这么神奇。夸父倒下后变成了一座大山,连手杖也变成了一大片桃林。在课文中,像这样神奇的句子和词语还有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静心地默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到很神奇的句子,想一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老师巡视)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说划出的句子,师相机出示下列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些句子读两遍,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重点读一读,想一想它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品读句子)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他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句子一:他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师:神奇在哪里?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是啊!“一眨眼”有多短?你眨一下眼。(生使劲地眨了一下眼睛)你们眨
一下眼。(学生都眨了一下眼)一眨眼就到了哪里?(两千里外)你知道两千里有多远吗?(夸张地)两千里等于一千公里!一千公里等于一百万米啊!
师:我们的操场跑一圈是200米,你算一算,一百万米相当于跑几圈? 生:5000圈小操场。
师:是啊!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夸父就跑了5000圈操场,夸父就跑了这么
远,速度快吧?
生:快。
板书 速度之快
师:那应该怎么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哇,跑了1900里了,还差一点,现在咱们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读这句
话。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让老师感受到了夸父太神奇了。其实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呢。
句子二: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谁来读?
生: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被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神奇在什么地方?
生:神奇在他一下子就把两条大河喝干了。
板书 口渴之极
师:一下子就把两条河喝干了,大家把这种神奇的感觉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这两个“咕嘟咕嘟”该怎么读?(读快一点)对,夸父非常口渴,他一个“咕嘟”就喝完了一条河的水,再一个“咕嘟”就把另一条河的水喝干了。 师:谁再来读一遍。
生3: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被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看看,霎时间喝完了两条大河,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这个夸父太不一般了,来,我们来读出这种不一般。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神奇?
生: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
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句子三: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师:神奇在那里?
生:夸父倒下去,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真是神奇的变化。
板书 变化之奇
四、感悟精神,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夸父耗尽所有的力气去追赶太阳,这是为什么?读读第一段,找
找原因。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
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出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师:是的,当夸父追得口渴难忍时,他是这样想的——(1生读出示的句子) 师:当追得气喘吁吁时,夸父还是这样想的——(2生读出示的句子)
师:当追得耗尽全身力气,颓然倒下时,夸父仍然是这样想的——(全生再读
出示的句子)
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生1:一个勇敢的夸父;板书:勇敢
生2:一个追求光明的夸父;板书:坚持不懈
生3:一个执著追求的夸父。板书:执着
师:夸父的这种精神很使我们感动,他至死追求光明,他把自己的手杖化作桃
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啊!小朋友们,自古成败论英雄,夸父最后并没有追到太阳,你能不能安慰他几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预设:1.你真了不起,很勇敢。
2.请你不要伤心,你已经尽力了。
3.夸父,你虽然没有追到太阳,但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依然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四、总结(1分钟)
1、是啊,夸父虽然没有追到太阳,但确实了不起,他的这种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精神和奉献、牺牲精神,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人们也把这种精神称为“夸父精神”。(板书:夸父精神)
2、同学们,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夸父那样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的话,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
师:同学们,《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出自我先秦古籍《山海经》。在古文里,是
这样写的。
(出示幻灯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现代文与古文各有长处,现代文好读,容易懂;古文精炼,很讲究用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山海经》,也可以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本课程的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您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反思、评价和修订。请根据自己在本校上课的教学进度,结合教材选择一个主题,编写一份规范、详实的教学设计方案。请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提交教案: 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要求:
1.确定自己的选题,教学设计方案写清楚:姓名、单位、课题名称、年级、教学时间等信息;
2.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好各项内容,主要包括选题、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3.以发表主贴的形式发表您的教学设计,主贴标题为:姓名+教学设计方案名字,并以附件形式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附件命名为本教学设计名字+年级,如:《When was he born 》八年级
注意事项:
1.请您保持自己作业的原创性,我们谢绝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本作业评价的重要标准。
2.互评:阅读本班其他成员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自己认为优秀的教案,以回帖形式发表自己观点,说明对该教案的看法和改进建议。请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提出建设性意见,请认真评价哦,只有您真诚的评价他人,别人才会给您的帖子提出宝贵的意见。
3.邀请:您可以在评价某人教学设计的同时,邀请他来评价您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通过站内短消息的方式来邀请同班同学,您的主帖回复数量将计入您的总评成绩哦!所以赶快行动起来,多多邀请同学来互评吧!
篇二: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一、 概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4页第15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二、 设计理念
1. 《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3. 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1. 能自主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抓住特点进行手写练习。
四、过程方法
1.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不能让学生按着老师的预先设计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2.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拓展资源、特别是“加星”资料的阅读,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学校留言板的写作、展示、评价工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3. 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学以致用,根据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指导写字练习,并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再发展的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融汇发展。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利用媒体,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从品读大量有关“仔细观察”的故事中,培养“只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的思维品质,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喜欢写话、喜欢创作表达的情感。
六、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忆了生字词、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拓展阅读了“跨越式”阅读资源中“识字通”的内容,能初步感受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初步了解课文共描写了燕子妈妈和燕子有三次对话。为第二课时归纳主要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跨越做好了准备。
2. 学生是河北省丰宁三小一年一班的"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从一开学就进行“跨越式”的实验研究,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识字基础,朗读基础,乐于进行手写表达。
3.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喜欢提问,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
七、 教学策略
1. 读,理解内容。
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 时读音要正确。不错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重点读准生字字音。对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规律,为理解词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细读,理解意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顺利通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目的。课文的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体会重要词句的有效工具。教学时,可先指导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与谁,它们在干什么?然后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理解词语,提出来讨论解决。
第三步:品读,体验情感,可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恰当的语调,缓急的语速,轻重的语音。边读边想象。他们在说话时,小燕子既懂礼貌,又兴奋惊讶神态,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不同喜悦之情。
2. 演,明白事理。
在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学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
妈,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八、 资源准备
1. 自制ppt课件
2. 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资源是:“情境导入”、“生字复习” 、“课文学习”、“ 资料城”、 “写话练习”等模块。
3. 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生字复习”、“课文学习”、“ 资料城”、“ 写话练习”等模块。
九、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看图说话:(3分钟)
1. 资源准备:课件中“创设情境”按钮(配乐描述)
师:小朋友,昨天晚上,燕子妈妈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它告诉我说,它们家的小燕子可聪明能干啦!今天燕子妈妈要当着大伙儿的面考考小燕子,老师想让同学们和小燕子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更出色,敢不敢?
生:敢!
师:好样的!我们先来读一段文字,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
生读:小燕子听说西瓜好吃,就问妈妈:“妈妈,西瓜长得什么样?”妈妈说:“你现在会飞翔了,自己去看吧!”小燕子说了声“妈妈再见”,就飞出家门。小燕子可高兴啦!它想:这次,我一定要仔细观察(chá) 。
2. 过渡:
燕子妈妈刚才悄悄告诉我,说你们生字读的真准, 该轮它给小燕子出题了。燕子妈妈是怎样考小燕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作为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我创设了以上导入情景。在激起学生表现欲望之后,进入复习环节。生字的复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中,我把生字编成了简短的童话,既体现了本单元主题中的自立思想,又为本节课“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主题做好铺垫。
(二) 学习课文,品读感悟:(17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课文学习”模块
1. 从问题入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文,然后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 燕子妈妈出了哪些问题?(用直线画出妈妈的话)
(2) 小燕子每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告诉妈妈的?(用波浪线画出小燕子的话)
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进步”是文眼。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鼓励。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小燕子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而且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
2. 解读课本,深层感悟。(14分钟)
(1)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把燕子妈妈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3)指导朗读。(重点朗读“看看 、 再去看看 、 再去仔细看看”)
生自由读。
师示范读。(生体会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同桌同学每人当一次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先精读妈妈的话,采用自由读,同桌互听互读的方式,教师示范读的方式,凸现难点。
(4)过渡:小燕子完成任务后每次回来都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学生汇报交流:
a.小燕子第一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师:小燕子有所发现了,它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b. 小燕子第二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师:小燕子又有新的发现了,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非常高兴!
师:你能不能用朗读的方式把小燕子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试试看吧。
学生齐读。
c.小燕子第三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白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小燕子可真了不起,每一次的发现都不一样。它的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呢? 生:小燕子更高兴啦!
师:是呀!小燕子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也越来越亲切。 师范读句子。
学生模仿读。
(5)学生把三句连起来对比着读读。
(6)师生共同进行分角色表演。 师演妈妈,生演小燕子。
(7)师:小燕子妈妈太高兴了,所以,当着大家的面,它就夸奖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学生讨论交流: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变化,一次比一次有难度,一次比一次观察得仔细。
(8)师:燕子妈妈感觉到小朋友跟小燕子一样聪明能干:同学们说话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了不起!我觉得,我们比小燕子更棒!不信,你就仔细观察图或看看书中的第一自然段,也许你还能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呢,赶紧找找看!
引导发现: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冬瓜硬,茄子软等特点。
设计意图:品读小燕子的话,采用分句品读的形式,充分体会小燕子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明白小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发生变化,一次比一次详细、认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就应该点题了。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讨论,为什么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步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了全文。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意识,同时也为深化主题,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或看书
第一段,去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为总结升华推波助澜。
教师小结过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资料城看看吧!
(三) 内化情感,拓展阅读:(10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资料城”模块,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
1. 请你读资料城中 《大自然的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2》、《谁说得对》、《苹果落地》读完的同学接着读71页的《科学的种子》和76页的《壶盖为什么会动》。一边读一边想,哪篇小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1分钟)
2. 学生进行阅读。(8分钟)
3. 个别汇报读后感。(1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激活想象,开阔视野。在阅读中,我为孩子们选择了2首通俗易懂、富于童趣的小诗、2篇科普故事,2篇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去阅读,并且用“必读”和“选读”两种方式对阅读内容加以引导,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来体会认真仔细观察的重要,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铺垫。
(四) 写话练习,评价交流。(10分钟)
1. 资源准备:课件中“写话练习”模块。
学生进行写话练习。(8分钟)
师:是呀,只要认真仔细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眼中的事。(出示写话内容)
(1) 想一想你熟悉的一个人或一种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2) 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水果,写几句话 。(提示:可以选择一种水果写一写。也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写一写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作品交流。(1分钟)
2. 教师总结,学生谈收获。(1分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同学们的习作了,课后大家还可以互相欣赏,相互点评。孩子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
1、导入
师:同学们,课间你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生:“打乒乓”;“跳绳”;“贴大饼”;“捉迷藏”;“抓人”……
[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2、初听
师:现在老师播放一段音乐(《陀螺》),听完告诉我,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你玩的什么游戏,并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绳,因为音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生2:我认为是在打乒乓,因为音乐比较活跃,打乒乓时要来回走动。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下一首(《骑竹马》),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当然也要说出原因。
生:我认为是骑马,因为音乐像马蹄声。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首乐曲(《跳绳》),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高,因为音乐一会高一会低。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要逃来逃去,我觉得音乐像。
……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首乐曲(《捉迷藏》),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同样请你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贴大饼”,因为“贴大饼”要跑来跑去,音乐比较快,很象。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也要跑来跑去。
……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复听分析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本,看着书上的标题和插图,我们再次把刚才的音乐欣赏一遍。
(1)听《陀螺》
师:你认为老师播放的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陀螺》。因为音乐上下跳动,好象陀螺在旋转,开头的响声好象是在抽陀螺。
师:回答得很好!谁来说一说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比较跳跃,速度是快速。
师:很好。老师这里有陀螺,请一位同学玩一玩,体验一下。
师: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模仿玩陀螺。
[在聆听中体验。]
(2)听《骑竹马》
师:这首乐曲你们刚才已经听出,是《骑竹马》。那么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是比较紧凑的;速度也是快速。
师:好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玩“竹马”。(播放《骑竹马》)
[在聆听中体验。]
(3)听《跳绳》
生:这首乐曲是 《跳绳》。
师:对。这是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表现小朋友跳绳时的情景。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音乐的节奏也比较紧凑,速度是稍快。
师:你们平时跳绳有几种跳法?
生:有“双飞”、“跳长绳”、“双人跳” ……
师:我请同学们上来示范一下。
师:现在老师分四大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然后老师播放音乐,你们边听边跳绳。
[在聆听中体验。]
(4)听《捉迷藏》
师:这首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 《捉迷藏》。因为音乐忽快忽慢,比较快,好象一个小朋友在抓,其他小朋友在逃。
师: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节奏很连贯,紧凑,速度较快。
师:现在老师再播放一遍,你们藏好了,老师可要来抓你们了!
[新理念提出:应让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互动,相互提高。]
4、小结:《跳绳》的作曲者是丁善德,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许多反映儿童生活、学习的钢琴小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捉迷藏》的作曲者是德国的舒曼,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梦幻曲》等有名的作品。
5、总听:颠乱乐曲次序,让学生听辨乐曲,并模仿游戏。
[遵循聆听——聆听——再聆听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记忆、理解]
三、总结:
这四首乐曲组成了《快乐的童年》的组曲,这几首乐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我们游戏时的情景。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速度、音色、音区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听辨、想象、思考来理解乐曲。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本篇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3诵读品味法。。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先来给大家念一段话:“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是一个邮递员,这段颁奖词称颂的就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邮递员——在过去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等,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创意讲谈:请用一段话讲尽可能多的作品串联起来,要有意义,通顺流畅。
示例:余秋雨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投影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纠正)
嫉妒( jídù ) è(噩)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 xū ) 文绉绉( zhōu ) 连声nu nu (诺诺)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
①信客是干什么的?
②信客通常奔忙于什么地方之间?
(明确:①捎物带信的 ②城乡之间。)
原来信客是在城乡之间替人捎物带信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我这里有张招聘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投影表格)
信客招聘表
从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2)学生速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提示:课文共五节,行文脉络是:信客是个沉重的职业——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五、合作讨论,点难拨疑:(投影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4)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 纽带。”
附板书设计(投影)
城乡纽带
接受重托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信客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地进行赏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例句,并指导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抓重点字词、可以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示例:(投影佳句及问题设计)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老信客为什么要“躲”?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③他为什么“失眠”? 他“失眠”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设问:①“这些眼神”包括哪些眼神?②“打分”是什么意思?③“探询”是什么意思?反映了农村人怎样的心理?④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中国农村对外出谋生者的评价以及村民对城市充满好奇和想了解城市这种心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句式整齐而警辟。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设问:① “升沉荣辱”是两对反义词,它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②说农村神经系统是“长期迟钝的”,反映了农村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③为什么说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④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乡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真切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的慨叹,对信客沟通城乡,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4)“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反映了妇女怎样的心理?③而信客是怎样做的?④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质?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死了丈夫的妇女对信客猜疑、不信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信客这一行难做。然而,面对猜疑,信客却只是“柔声地汇报”,把信客那种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二、拓展延伸(投影问题)
1、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老人不是他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
讨论:(1)你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2)怎样避免发生这样怪事?
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守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
2、给信客的颁奖词(要求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格式评价信客)
示例:一句委托,一生一世的努力,踏泥泞之路,穿梭于乡间小道。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尽忠职守,为人宽容。诚信是他的名片,耐心是他的代名词。一个信字,占据了他的一生。退而为师,桃李满天下。这就是他,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信客!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 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 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 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 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体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习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习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习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么样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