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预设:
1、 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 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 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层次目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六,我到深圳参加一个课改研修班,晚上,到书城闲逛,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那是史铁生的《灵魂的事》。史铁生,是一位苦难的作家,他是北京人,1951年生,今年54岁了。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当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21岁时,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因一场大病,双腿忽然残疾了,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突然间不能走路了,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后来又受到尿毒症、肾衰竭等病症的残酷折磨。有谁能经受住这种苦难呢?我沿着文学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地涌满了眼睛。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儿子摇着轮椅动身前,她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默地看着儿子走远。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请看史铁生在《合欢树》中的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请轻声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史铁生的很多文章都渗透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笔迹,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怀念吧。
打开书第51页,第10课《秋天的怀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拿起笔来,读一读,划一划,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请你给自己刚才读的情况作个评价,在课题旁画上☆:
(课件出示:
读书自评榜☆☆☆
一级指标:正确☆
二级指标:流利☆
三级指标:有感情☆
3、 你有几颗星?你想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片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吗?
学生展示读。
同伴评议。用第二人称“你……”体验面对面的评价,平等、真诚的评价。
同伴指导、范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品味课文,读出韵味
1、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得把手过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体验“我”的暴怒无常,母亲的对我的安慰、爱。
史铁生病了,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的心情。
2、课件出示:“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体验“好好儿活……”的含义。
3、课件出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过,絮絮叨叨在说着:……
想象母亲的神情,体谅母亲的心情。
4、 课件出示:对话
母: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子: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子:什么时候?
母: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子:好吧,就明天。
母:那就赶紧准备。
子: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5、课件出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为什么母亲那么敏感?她悄悄出去了,会怎么样呢?
6、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试说一说,“好好活……”
7、课件出示: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申: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掩卷沉思,读出思考
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仅仅是母亲吗?还有什么?
2、母亲为什么老是要去看花呢?
3、“好好儿活”对于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五、小结,板书:
母:坚强、无私、伟大
儿:愧疚、热爱、怀念
我:(学生板书)
六、推荐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不湾》(1983)《奶奶和星星》(1984)《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灵魂的事》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学目的: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首次出现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第个小组一份字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观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板书课题——秋天,引导识记“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要认识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讲解识记方法
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A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会”.
B课件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叶”
C“树”和“会”讲解同“叶”。
D指导读“了”轻声。
(2)开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读生字(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组读)
(4)教师出示词语(:
秋天 天气 树叶 黄了 飞了大会
一片片 一会儿
(师重点教读“一会儿”儿化音)
2、出示:带“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叶
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
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2)齐读
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同样的一个字可变调读出三个音太神奇了。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
三、再读课文、积累应用
1、师配乐范读。要求: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
2、认识自然段并做标记。
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每段开头出现的两个空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3、多美的秋天呀!学生自由读,思考: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生答)
指名读(指导朗读)
4、辩别:“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生读,引导学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
(2)课件演示辩别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3)指导学生朗读名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树叶很多。
5、师生配合读(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
天气
,树叶
,
一片片叶子
。
天空
,
。
一群大雁
,
一会儿
,
一会儿
。
啊!秋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秋天来了!
(1)
指导读好感叹句。
(2)
以“啊!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了 一会儿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6、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7、 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8、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了
树叶
黄了
大雁
南飞
天空
蓝 高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读成诵。
(2)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
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二)读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1.正音正字
2.朗读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揣摩感情。
3.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认为每一节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每一节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
(三)品秋——领悟诗歌的图画美和语言美
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秋。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物”“景”,去发现诗歌的美。
1.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秋景图的诗?你赞同吗?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1)体现农家特色:稻香,镰刀,背篓,渔船,牛,牧羊女。
(2)表明秋天的天气: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的事物:蟋蟀,溪水。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
3.品析优美的语言
(1)以“用得美,美在”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如: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交流探讨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4.品味画面
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的一幅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四)绘秋——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清、静、香、甜、远、柔、闲
2.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五)议秋——感悟人生
1.比较阅读:何其芳的《秋天》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的感悟,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你更喜欢谁的作品?
2.艺海拾贝: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教师赠语:老师这里推荐给你们一首写秋的诗歌,它可谓是对古人对秋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你能从这首诗中猜到老师通过教学这首诗,对你们所寄予的希望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用美的心情去看这个美的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仿秋——欣赏秋韵
1.续写两个句子,完成小诗。
一个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一个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个说,————————。
一个说,————————。
秋天说,其实我就在你们的心里。
2.颂秋(齐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秋有味。
秋天是多彩的,秋天是美丽的,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来自于人间而又远离尘世的清净清远清甜。
(七)布置作业——拓展能力
模仿《秋天》写几行小诗。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5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一)、导入
走在学校的路上,看着树上的叶子啊渐渐泛黄,你们也正式走入了你们的初中生活,这才发现其实秋天已经来了,我想请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
生答(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是丰收的季节)
然而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却是包含着深刻别样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心中的秋天,体味他在秋天中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及背景渗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习,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比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的--
生:《秋天的怀念》。
(三)、朗读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罢。读书、读书,只有在读中去体会文章思想,读书大体分为三阶段,那么同学们觉得你们能够做到哪个阶段呢?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根据实际情况,追到有感情一步,请同学自选段落读出来,并找同学对他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激励学生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咱们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四)、探究研讨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明确:两次。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母亲想跟他一起去看花,为什么他总不答应?(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答】
师:嗯,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3、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课件,生答)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明确:儿子轻生的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生答、读)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1)忍住的也是自己的病情(原文)肝癌。
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正是因为儿子,她爱自己的儿子,才有忍耐。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2)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母亲爱花,也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明确;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生读)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3)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 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找的很好,(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3、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明确:2、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生读得很慢。)】
【明确:1、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答)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生答,读(好好活)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读)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读)
3: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读)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读)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下面我们就来默读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晚年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从课堂教学研究到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一“忍”三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讣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8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0)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14)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15)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17)“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18)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似的影子轻轻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19)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20)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2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22)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2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25)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26)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28)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29)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0
设计简说:《秋天》一诗为写景之作,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诗情画意。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因此,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成为突破本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品、绘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诗歌活泼自然的语言美,清丽温润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说“秋”
情景导入:(播放秋季美景图后)大自然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尤其是秋天,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知道哪些咏秋的诗文呢?(生“引”秋)你眼中或心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生“谈”秋)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老师对秋也充满了憧憬与留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妙多彩吧!
二、读“秋”
1、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品味诗歌作铺垫。)
2、宋代词人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朗读时做到:①字正腔圆 ②有板有眼 ③有情有味(生自由读)
3、生自告奋勇选读诗歌片断,师生点评、指导。
4、师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三、品“秋”
师述: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不仅要读,更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品秋论诗”环节。
1、师配乐朗读诗歌,生闭目聆听并展开想像的翅膀,尽量想像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2、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或景象。(露珠、镰刀、瓜果、农家院;渔网、渔船;蟋蟀、牧童、牧羊女。)
3、在这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生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节或诗句,小组交流后,师生共赏。)
示例赏析: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4、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给自己喜欢的诗节命名。(提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四、绘“秋”
师述: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理解到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描绘心中的秋天吧!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呢?(绘画、写作、背诗文、歌唱等)
1、学生准备: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交流。(播放背景音乐《庆丰收》)
2、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延伸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可以从用词技巧、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2、充满感情和想像的阅读散文《秋之韵》,你会领略到秋天的另一种美。
板书设计 :
读
说 秋 品
绘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秋风吹散了夏日的雾霭,送来了一个清清蔚蓝的天空.秋雨润湿了山川河流,带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同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2、介绍作者及作品(展示课文标题:《秋天》和作者)
在欣赏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何其芳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进入这节课的第一环节“读秋”。
二、
读秋(课件展示:第一环节主题 “读秋”二字)
1、学生齐读(课件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朗读前,请同学先读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朗读课文。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对朗读情况作评价)同学们要不要听听名家们是怎么来读这首诗歌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合上书,跟随优美的音乐第二次走进《秋天》,同时根据屏幕上的朗读要求在书上作相应的标记。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注意细节4、揣摩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陶醉呀。那我们要不要摩仿他重新来一次呢?好,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先找找节奏、酝酿一下感情,希望这次读得更好。
4、全班齐读(课件展示画面和音乐)
5、评价朗读情况,导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的领悟力很高,朗读技巧也大有所长进,我都快被你们的朗读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处呢?这当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品秋
三、品秋(课件展示第二环节主题 “品秋”二字)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小组讨论发言为主。
(一)探讨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请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课件展示讨论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从导语中找)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呢?
A、表季节:(露珠、冷雾、白霜、蟋蟀)
B、表地点:(稻香、镰刀、农家、渔船、牛背、牧羊女)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都很强,可谓“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这点对写作是值得借鉴的。
2、这些景物构成了诗中的几幅图画?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并说明理由。
师:全诗仅三节,短小精悍(简单复习诗歌的特点: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却构成了三幅美丽的图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课件展示:自主实践活动内容及方式)
l
主题: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写的好在哪儿?
2
方式:以六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所喜欢的图画。
3、老师示范:朗读第一节并描绘(课件分别展示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4、学生自由发言(2——3个同学)分别描绘三幅画,老师作评价。
5.优美语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作课堂小结,导入下一环节:(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探索,我们已了解到诗人通过描绘了不同的秋日场景和画面, 既展现了农闲时的清静氛围,还有世外桃源般的清远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的清甜,创造了一种似乎远离尘俗的氛围.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2、学生再次美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分节朗读)
3、知识拓展:收集展示古今咏秋名句。
在中国其他文学家笔下,秋也被描写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诗人王维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秋写得清新明净,杜牧则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秋景图,在刘禹锡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过春天更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更是赋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秋的壮美。如此看来,“秋”真是美不胜收!(齐读诗句)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绘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时间了,进入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四、绘秋(课件展示第四环节主题 “绘秋”二字)
按照课前的预习安排,同学们肯定已作好“绘秋”准备了。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让你丰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准备,老师作简单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
l
心灵手巧(制作手工)
2
妙笔丹青(用图画和文字表现)
其中展示三幅图,请学生用散文、诗词等形式自由描写并朗读。
3
学生创意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同学们的多种展示精彩地表现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个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
1、以“我是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体裁不限,展现秋天的美丽。
2、利用国庆节假期,走进大自然,发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和祖国美丽的金秋十月。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重点)
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三、板书设计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3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2-16
《秋天的颜色》教学设计12-16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12-19
秋天教学设计(15篇)12-25
秋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5
《秋天》教学设计(合集15篇)12-23
秋天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25
《秋天的收获》教案课件教学设计04-20
何其芳《秋天》优质教学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