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
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第四课《猫》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
,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尽职”、“任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
师———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我们一起读读预学题。(出示幻灯片2)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学生自学。
1、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四、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xxxx读得好,好在xxxx”和“我认为xxxx读得不好,因为xxxx—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4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6
教学计划
20xx新学期计划新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自身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本学期,我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我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打算做以下面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个人成长: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本学期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一学期里继续提高。
5、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用电话、联系本、等方法在平时的时间与家长们的互动交流外,还会增加更多新的渠道。并努力在自己创立的博客网页上发表学生的作品,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争取更多的与家长们联系、沟通。“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美、更优秀。
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4、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1、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文章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文章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文章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忧”指的是忧虑、担忧。“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文章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
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从两者对话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晓之者比较理性,关心他人,大度从容。
【板书:发展——晓者开导;结果——放下忧虑】
3、同桌讨论:从这则故事当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我们可以不必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4、再次朗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杞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晓之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而非自顾自的忧虑。
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这则寓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请仿照这种形式用现代汉语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
2、查找《列子》的资料,对比阅读《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谈谈你对《列子》内涵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比较易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并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学生们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线,以提问的方式将课程不断推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让寓意默会于心。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
积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匍匐(púfú)贮藏(zhù)
迸发(bèng)遗憾(h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闲情逸致(yì)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15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词、义,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出示课件1)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吗?
生:鞋
师:你们真聪明!那谁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履”指导书写:“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学生写写练练,师巡视。板书“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法学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韩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说说。(出示课件2)郑人就是古时候郑国的一个人,那么从题目上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吗?(一个郑国人买鞋的故事)
三、质疑课题,读通课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会千古流传。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质疑)看来,我们得好好读读寓言,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我们先一读寓言,大家认为初读寓言应该读几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师肯定要求:不管几遍,只要把寓言读正确,流利,也就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寓言就可以了。听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先一读寓言,开始。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师检查一读情况: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师提出“度”的读音问题。大家看文中有几个“度”,分别读什么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先交流读音)师告知读音规律: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它读“duó”,在表示尺度的时候读“dù”,谁愿意读课文帮大家把这个字音区别开来?指名读书,检查读音和节奏,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四、理解寓意,读懂课文。
1、看来大家一读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二读寓言,把书读懂,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现在做个选择题:你们让老师当服务员还是讲解员?讲解员就是一句一句讲解,帮助大家理解课文:服务员就是你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示意,我这个服务员随叫随到。(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自主意识很强呀,老师喜欢你们这样的学生。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寓言:
2、学生二读寓言,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个词,或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汇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连老师在内我们这么多臭皮匠一定会赛过几个韩非子的。(出示课件3)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指导朗读)
交流回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之”的.含义,(点击课件4)并指导学生说说寓言的大致含义。交流完毕再读寓言,师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对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很短,但描写准确,生动,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生动传神,并且给我们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了,总共3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怎么读?大家读的时候要结合全文去读。
(1)第一处:“吾忘持度!”可用遗憾后悔的语气,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语气,还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语气,也可用旁观嘲笑的语气,还可以用气愤责备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用执拗可笑的语气,可用傲慢无礼的语气,可用懊恼生气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读寓言,表演再现。
大家都读懂了寓言,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寓言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给别人听,还可以几个同学组合,把这个故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言文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汇报,看看哪个同学故事讲得生动,哪组同学创作的课本剧最有创意,合作得最愉快!现在开始。
1、学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谈思说解,升华感悟。
师采访表演郑人的同学:这位郑人,请你从两千多年前回到21世纪,此时你最想对所有的人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最想对这位郑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同学们,郑人买履的故事许多人看了这篇寓言,大概都觉得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傻得实在有点可笑。但笑过以后仔细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让父母帮助做。在学习上,应该自己做的数学题,却不动脑而去抄袭同学的作业。相信习惯、理论、成规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与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许多场合、许多人身上。
最后,老师想用歌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课件5)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这句话是说,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8-1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3-0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12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05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1-04
初中语文《卖炭翁》的教学设计范文09-26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16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0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集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