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教学设计
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
[宋] 苏轼
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
秋霖暗豆漆,夏旱臞麦人。
逆旅唱晨粥,行疱得时珍。
青班照匕箸,脆响鸣牙龈。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
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
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借助诗歌和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示儿的内容。
(2)体会和学习苏轼苦中作乐、豪放豁达的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粥,都不陌生,依稀总有一些回忆。它连接着过往的岁月,也许包含着一段清贫的历史——洁白无染的形象中倒映着纯洁的心灵。粥与中国人的关系,与粥本身的形态颇为一致:粘稠绵香,水乳交融。
“粥”是个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就是指米粒,“弓”意即“张开”、“伸展”。“米”与“二弓”走到一起来,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了,表示“把米粒从左右两边同时张开、伸展”。汉字之美,汉字之妙,就是如此生动贴切地在这样一个简单“粥”字上展示了出来。
粥的廉价与方便致使它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贵族所看好。在大灾之年,“施粥”成了一种慈善手段,因此在多数上层人士看来,喝粥只是穷困人家以及灾民的食物。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缓解。《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 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文人对食粥有多么的喜爱。
说起吃,不得不提苏轼,他在吃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写下《豆粥》一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他还写过一首与粥相关的诗歌,名为《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这里写的是另一种粥——“豌豆大麦粥”。东坡先生的文字中还提道,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1、读诗题(学会从题目中窥探诗歌内容)
(1)让同学们从题目中找出能够了解到的信息:
地点:汤阴(相州,河北西路)
事件:得一碗豌豆大麦粥
写作缘由:示三儿子? 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2)了解创作背景:
苏东坡是文人,喜欢舞文弄墨,热忠于吟咏,当时又正值党争之世,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好心的朋友经常劝他少作诗文,避免惹祸上身,他却积习难改,任性而为。他一生所受的祸难,都与文字有关。从乌台诗案起,他就因多次以文字议论触怒王安石,因而屡屡遭险遇获,文字狱的魔影总是伴随着他,官职一贬再贬。直到后半生他才开始改变自己,很少去考虑社会问题,更多的是考虑人生问题了。“鸡猪鱼蒜,遇着便吃;生老病死,符到奉行。”(《答王定国》其三)这几句话反映了他后半生的态度,那就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麦粥店在今汤阴县县城南七里,店已不存,遗址尚在。宋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东坡罢定州(今河北定县)任,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途经汤阴,在此食豌豆大麦粥,并作《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
2、解诗句
(1)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含义。
适时点拨:“暗” “臞”的用法及意义。
(2)指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小组互译诗歌句意
适时点拨:匕箸? 适
补充:汤阴豌豆大麦粥,因东坡称之“行庖得时珍”,一家老小,又“争相加餐食”,而成为当地风味小吃。名列中国十七粥类的第二类——豆粥类。据马风琴《中国粥品500种》载:豌豆大麦粥的做法为“大麦仁、豌豆分别拣净杂质,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锅置旺火上,加入豌豆、大麦仁,清水,烧沸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熬煮约3小时,其间不断搅动,使豌豆熟匀,直至豌豆大麦粥与大麦仁软烂,汤汁黏稠成粥;糖桂花、糖玫瑰分别放入碗中,各加凉开水调成汁,成为味汁;食用时,将粥盛入碗中,浇上味汁,撒上白糖搅匀即成。
(4)体会诗人的乐观旷达
交流归纳:
遭贬途中,风餐露宿,他把豆少麦多的杂粮粥当作“时珍”,从中人们可以看到苏东坡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甘之若饴的坚强性格。他年轻时,在准备试制科时,也常“日享三白饭,食之甚美,不复信人间有八珍。”所谓“三白饭”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无论是玉盘珍馐的琼林宴,还是穷乡僻壤的粗食寡水,苏东坡一样的甘之若饴。
寻访苏东坡当年在宋朝的身影,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岛……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他孜孜不倦亲自烹调发明美食的往事,几乎可以出一本东坡美食地理志了。苏东坡热爱美食,热爱生活,是宋朝的超级文豪,也是超级吃货。如果他当年有微信圈,把他做的一道道美食发到朋友圈,想来该收获多少点赞啊!
3、知诗人
(1)一生放荡屡遭贬。
苏东坡一生多灾多难,宗派斗争和文字狱使他受尽了折磨。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因此政敌们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注意,经常鸡蛋里挑骨头,钻他的空子,拿他来做靶子。加上他本人好议论,好嘲戏,敢于褒贬是非,往往无意之中与周围的.同僚结下私怨,他自己不当回事,别人却记在心里,一有机会便对他进行报复,这就使他大大增加了殃咎的发生机率。
(2)生计艰难持达观
苏东坡被贬期间,其生计之艰难,真是难以想象的。他在写给程德孺(程正辅六弟)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儿子结茅屋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躬泥水之役,愧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一方面诉苦,一方面又达观自解,这就是苏东坡。他在《闻子由瘦》一诗中,先述“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再言“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意思是说自己比起当地居民来,还算好的了。然而入境随俗,“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在回忆了“十年京国厌肥羜(出生五个月的羊羔),日日烝花压红玉”后,又自我宽解说:“人言天下无正味”,蜈蚣食蛇未必较麋鹿食蒿草更为甘美。在这种“尔来犹解安贫贱,不为公卿强陪面”的达观后面,该有多少辛酸啊!东坡这种“超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无论在儋州,还在遭贬谪的其他地方,无论打击有多大,他都做到了“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他始终能够守志如一,决不卑躬屈膝,同流合污。
4、课后作业:
(1)找出课内外表达苏轼旷达乐观精神的诗词,开展主题阅读。
(2)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不仅文学成就极高,在饮食方面也颇有造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苏轼遭贬期间亲自烹调发明美食的趣事,感受和学习仕途失意的文学家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豁达精神。
【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示儿》教学设计10-26
示儿教学设计12-22
《示儿》教学设计04-14
示儿教学设计03-08
示儿的教学设计10-24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0-24
《示儿》教学设计11-10
示儿的教学设计精选10-04
《儿子》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