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1 15:25: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2、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

  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4、学生汇报,并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点:

  溶液概念的形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起点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见到的种种液体,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直接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师也应该从溶解入手,使学生轻松得出溶液概念,并通过糖水甜、淡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讨论法、信息处理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举例,讨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天地: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这个实验看似平常,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盐水放置久了会怎样,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抓住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实验:

  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

  教师再列举以下事例:糖水、医用碘酒、汽水等,引导学生认识溶液。比较三种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形成感性的认识。不过早的让学生对溶质、溶剂等一般概念进行辨析,只要能将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的关系理顺即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真阅读,体会,交流、归纳。

  学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颗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响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能力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交代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分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时,要,明确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作用。分组认真研究,讨论,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要注意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这一事实,要注意限制物质的用量,所以水的温度,质量以及所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质量都应有所限制,逐步使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乳化作用:

  活动天地: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再加几滴洗洁净;在另一只试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其中的道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实验天地:

  1、 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2、 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做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1、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2、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3、 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4、 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从活动入手,使学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

  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不困难,这些有意识训练对学生学习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非常有帮助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首先明确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质质量分数。

  将公式应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

  启发学生讨论,运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到位,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还可适当介绍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溶液的配制

  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通过正反两个方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 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2、 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 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

  4、 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量的准确性。

  注意计算过程的规范。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规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为宜?

  回顾与反思:

  通过以上的探索,请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挑战自我:

  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对于边讲边实验的这种形式,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教师要注意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魔术导入。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比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讲出高锰酸钾的变化和水的变化。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5、课后延伸 这些物质的溶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定义

  (2)会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够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并且能够绘制溶解度曲线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实验变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理解化学上利用物质溶解度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定义,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海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盐,那么这些盐应该怎样把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我们都听说过“海水晒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思考,在一杯水中,能否溶解无限量的蔗糖

  学生作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师:那么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是有限的,其实任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都是有限的,那么再思考,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好,我们马上来做书上的一个探究物质溶解限量影响因素的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请学生起来回答得出的结论,教师给予评价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师:那么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谁更强呢?

  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

  师:200C时,在每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18克,100C时硝酸钠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呢?”那么同学们想想哪个的溶解度更强。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师:同学们请看书,理解有关溶解度的概念,回答溶解度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在上个思考题中,要比较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定义之后,我们知道二者是无法比较的,因为温度不同要比较溶解度,必需在温度相同时,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多少克得溶质。

  师:请同学们说说,“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2g”,你们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纠正。

  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限量不同,也就是它的溶解度不同,于是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情况,溶解度曲线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知道该种物质在任何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氯化铵在不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表)

  学生将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绘出来,加深理解

  投影: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通过溶解度曲线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何用途

  学生观看投影的同时,回答如下问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怎样,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陡和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纠正和补充。

  师归纳:

  (1)温度升高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

  (2)温度升高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3)温度升高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除外如:氢氧化钙

  师:这里分别是氢氧化钙、氯化钠、硝酸钾的三种饱和溶液,我这里也准备了很多的实验器材,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设计实验,将这三种物质结晶析出。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紫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像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我们就可以用蒸发结晶,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我们用降温结晶,比如硝酸钾。

  五、板书设计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

  (1)温度;

  (2)溶质的种类;

  (3)溶剂的种类

  2.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1)温度:在一定的温度下

  (2)溶剂质量:100g

  (3)状态:在饱和状态下

  (4)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

  4.结晶:

  (1)降温结晶

  (2)蒸发结晶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

  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

  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记录)。过一会儿再轻轻搅拌,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我们把它叫做和水的混和物。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小匙面粉(已备好),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把这三杯混合物静置一会儿再观察。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8)、演示实验:过滤食盐溶解与沙和水的混合物,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9)、重新观察静置的三杯混合物,你发现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

  1、师生共同整理解获得的信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拓展,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 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

  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

  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

  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2-18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11-27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06-12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11-05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07-02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07-04

物质的溶解试讲说课稿02-24

物质的溶解试讲教案11-1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说课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