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1 14:11:58 飞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2in3in4in5in6in7in8in9in10in11in

  明亮

  阴暗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 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 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欣赏。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生机勃勃、大地复苏,百花盛开的美好气息。

  2、冬天寒冷,大地一片萧瑟,树叶凋零,草木枯黄。而随着春天的到来,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树木抽出新芽,鸟儿开始筑巢筑窝,花朵绽放五彩斑斓。这些变化背后可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阳光的增加、降雨的滋润等因素所致。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吧!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走进草莓采摘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采摘草莓。他们聚精会神地摘取着红红的草莓,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呢?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畅所欲言,最终总结出影响草莓生长的关键因素。老师特别强调,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好的,让我们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接着进行背景调查,然后制定假设,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合作,共同思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 汇报 展示,确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代表们开始展开汇报和交流。每个小组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方案,既借鉴了教材的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将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老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产生影响。在实验中发现,黄粉虫幼虫更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下。然而,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明暗环境对比不够明显,导致结果不够明确。此外,黄粉虫幼虫的生命力强弱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同学们围在一起也可能形成了黑暗的.环境,这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上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需要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小果农们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小果农,思考如何通过影响草莓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来提高草莓的产量。他们积极讨论,合作交流,各显神通,提出各种方法和建议,共同努力为草莓的生长增产出谋划策。经过集思广益,小果农们都展现出了优秀的果农素质。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了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观看视频后,记录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汇报展示。老师总结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草莓的生长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鸟类等。这些生物与草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草莓吸收养分,促进生长;而昆虫可能会传播病原体,对草莓造成危害。因此,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草莓种植,提高产量。例如,可以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害虫和病害的传播,保护草莓的生长。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适合这两种热带植物的生长。香蕉树和椰子树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这是因为菜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例如,他们可以利用温室种植技术,在温室内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他们也可以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品种,如耐寒的黄瓜和西红柿品种;此外,菜农还会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地膜、棚架等,保护蔬菜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确保冬季蔬菜的生长和收获。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评价

  1、通过举例分析,评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程度。

  2、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评价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联系和课堂检测,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布置学生课前做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的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一棵小草的生存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生交流)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回答)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新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教师屏幕出示

  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讨论: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3、课件展示动物的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被捕食者对环境的适应;食肉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我的发现: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列举雷鸟的例子说明适应的相对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师过渡: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2、师: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3、启发学生举出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更多例子,结合课件抓准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练习设计

  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的是()

  A、侯鸟迁徙B、朵朵葵花向太阳

  C、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D、树木能保持水土

  2、蚯蚓体表有黏液和刚毛,有助于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使土壤变得疏松,并提高土壤肥力。这一事例可以说明()

  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才能生存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C.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3、下列事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

  A、仙人掌的叶变为叶刺B、蛾类的昼伏夜出

  C、候鸟的迁徙D、公鸡报晓

  4、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表明()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法国梧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法国梧桐树进行着竞争

  5、到了冬天,我们看不到青蛙,蛇等动物,它们冬眠了,这是因为()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躲避敌害

  6、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达标检测

  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和,生物的适应性是的。

  2、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A、风声鹤吠,草木皆兵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判断:

  (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生物适于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存()。

  (2)蚯蚓只能生活在疏松湿润的土壤中,因此,蚯蚓既不能适应环境,更不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板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生物适应环境-------和------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生物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四“生态系统”的开篇节,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概念至关重要。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将为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以及稳定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到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识环境、学习适应、拓展视野。在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植物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转向理性认识。特别是在动物方面,我们重点讨论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适应现象,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我们也提到了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原来的适应策略就会变得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二、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二期课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2、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2、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教学难点

  (1)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2)认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初一科学课上学习了非生物环境的因素,如水、阳光、土壤等,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半年多的生命科学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具备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他们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他们希望老师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的教具、生动的演示和易懂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有机会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五、教法指导和教学器材:

  1、教法指导

  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

  金鱼、莲藕、小组活动评价表,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和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然后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接着,他们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制作PPT。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展示他们的成果,互相交流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组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全班同学掌握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猜猜老师带来的“神秘礼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整合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启动学生思维,畅所欲言。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好的,学生们组成小组,派选代表上前展示他们在课前收集整理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介绍。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莲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适应性特点。

  ①保护色、

  ②拟态、

  ③警戒色

  教师大屏幕展示各类生物适应环境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夏天苔原上的雷鸟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通过这两幅图片,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

  (三)教师总结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八、评价:

  1、学生自评:我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也比较准确。在野外实地考察中,我认真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能够理性分析背后的原因。但是在采集数据和整理资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够细致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互评:我观察到小明在活动中表现出色,他对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有着很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团队合作中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同时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再加强一些细节工作。教师评价: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展现出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他们在野外实地考察中认真观察、积极讨论,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的道路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2、完成练习册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面对如今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增多,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种局面。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7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

  1、使用多媒体辅助

  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四、环节用时:10分钟

  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2、授课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

  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在一个生态环境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认识到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能通过资料了解一些生物灭绝的原因并探讨生物灭绝带来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具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思考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的栖息地为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需要的生存条件,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特殊本领来适应环境。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单元的《保护生物与环境》这一课。

  2.聚焦话题

  (1)根据课页提出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生物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与环境?

  (2)小结:?那么在一个环境中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生物与非生物(空气、水、阳光)?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同学们又是怎样思考的?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开始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吧!

  二、交流与探索

  (一)认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

  1.初步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草原狼的案例分析)

  谈话:首先请大家思考(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们称草原狼为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如果有一天狼群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会怎样影响草原环境的发展状态?

  2.再次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蚊子的案例)

  ⑴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草原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起到了调节草原牲畜量的作用。那么作为食物链最底端的蚊子应该不会对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吧?想一想,蚊子如果从地球上消失了,一定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吧?

  (2)创设情境,分角色讨论

  谈话:事实上,这个问题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曾探讨过,那么咱们一起来看看,蚊子的灭绝到底会让什么发生改变吧?

  世界上任何有蚊子的地方都会有吃蚊子的动物,比如、青蛙、毛脚燕等等,蚊子是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同学们边思考,边进行角色扮演,蚊子消灭了,会怎样呢?

  (二)认识生态系统及其作用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谈话:根据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PPT出示第一课的生态瓶图片。

  我们在第一课中学习的生态瓶其实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视频播放)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谈话: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生态系统,我们一起来交流。

  3.认识其他生态系统的作用。

  谈话:在知道了有这么多种的生态系统后,我们继续来交流探讨这些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生存和环境各有什么作用?

  小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里占有各自的地位,起着一定作用,这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三)了解一种生态系统中的某个因素改变,会对动物与环境产生哪些作用?

  谈话: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我们对于生态瓶的研究,我们发现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内生物的一些反应和变化。那么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的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

  1.分析渡渡鸟的案例

  视频: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因遭到大量捕杀而灭绝。?渡渡鸟灭绝后,该地的大颅榄树就患上了不育症。原来,大颅榄树的果实只有由渡渡鸟吃下,将果实外壳消化掉并将种子排出后,种子才能发芽。

  谈话: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一种生物的灭绝对其他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繁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分析红树林案例

  谈话:刚才的资料中是一种动物的灭绝给其他生物带来了影响,咱们再来看看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出示有关红树林的视频播放。

  (1)提问: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近年来,由于围海养殖、乱扔垃圾、乱排污水、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红树林的面积在锐减。

  (2)提问:为保护红树林,我们可以做哪些事?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看过新闻,知道可以引种造林、创造多样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空间;

  学生B:我也听说了有的地区为了保护红树林对水污染进行控制;还要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3.了解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提升学生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识。

  谈话:同学们说的很好,结合前面两个案例的研究,谁知道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人们无节制地猎捕食肉动物,就会间接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学生B:如果人们滥砍滥伐,破坏了动植物们的生存环境,森林遭到破坏,周围的空气水源等也会恶化,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空气、水、土地等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C:如果人们还继续往海洋和淡水里倾倒垃圾,水里的生物种类会大大减少。环境恶化和污染最终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我们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

  学生D:各种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每种生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的生态地位和功能,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保护生物与环境,那很多物种就会继续灭绝。

  学生E:保护生物资源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4.小结: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环境。我们人类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破坏环境,人类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在总结前面作用的基础上,交流人类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度理解生物多样的意义和生物灭绝的主要影响,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拓展与应用

  (三)拓展与应用

  1.提问:既然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如此重大,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保护生物与环境吗?

  2.谈话: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PPT出示视频介绍

  3.讨论:同学们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保护生物与环境的具体措施?

  4观看视频: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中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怎么做的?

  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动物救助站、基因库、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9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

  ②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③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②怎样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h试纸,配制ph为4的硫酸溶液,清水,烧杯,纱布,大培养皿,提醒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准备食醋,当地的雨水,小麦的种子,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准备废电池的浸出液,当地的土壤(非酸碱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课时分配2课时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过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教师所举的例证,分析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举例指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①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②对比实验

  ③收集数据

  ④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活动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

  方案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雨,则可用ph为4的食醋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对比。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尤其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损伤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指导学生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

  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①准备实验溶液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出的稀释液。

  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帮助确定科学探究方案;向学生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

  ②对比实验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用ph为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

  ③分析并整理、交流数据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03-2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03-2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12-2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4-0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2-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4-09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集合03-3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03-1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0-26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