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册第25课《古诗两首》,是唐诗中的极品。它的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难以估量。主要刻画了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策略的实施:
一、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都所感有限。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作品,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阅读,了解诗人,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同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的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所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仿佛与贺知章同行。
三、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我搜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并把他们按照难易度分为四种不同的星级,让学生自由地在网络上选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也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我在“小作家”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三个题目中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有创意、新颖的作品。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我也不例外。对于怎样上好古诗词?甚至有些迷茫。古诗词的教学是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这次专家指导课,我选择了古诗《回乡偶书》。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得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尤其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比较顺利。我以多种方式导入课题,伊始谈话导入,你的家乡在哪儿?之后复习背诵有关思念故乡的古诗《静夜思》,让大家一起背诵《静夜思》,再听小故事引出作者--贺知章,通过介绍贺知章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写作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好处,能让学生对诗人写作时的情景产生共鸣。在理解诗题时,我让孩子们用组词、扩写句子的方法,结合小故事,孩子们能比较简单快速地理解题意。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简单地教学了本课的生字,并用开火车的游戏巩固了生字词。然后,我先教给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因为这首诗在经典诵读里面有,所以学生比较熟悉,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我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老师刚刚教给他们的“扩词”和“换词”的方法,想想每句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认识,又让学生观察三撇,提醒他们三撇儿代表毛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的毛发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并让亲自体验,用手摸摸自己的鬓毛在哪?观察同桌的鬓毛是什么颜色?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还创设了情境,以身示范,用家乡话介绍自己,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乡音”。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我校开设了“国学欣赏”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国学欣赏”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
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间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如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与困难。
1、如今的社会和家长始终抱着分数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尤其面对考试的压力,在对这样的非考试学科,学生和家长都不可能、也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
2、相对于严肃的评论和赏析,学生更喜欢一些无厘头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称能,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经典文学的悲哀。
总之,无论怎样,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们要不断地尝试,这中间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相信我们是可以培养出具备极佳的文学素养的学生的。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打破传统的教学古诗的方法,做一些新的尝试。
在执教《回乡偶书》这篇古诗时,我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单,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参照注释,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我要求学生们四人一组,汇报诗的意思,然后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间,明显的出现了一个个 “编剧”、“导演”、“演员”、“道剧”。第一组粉墨登场了,这个身兼“编剧”、“导演”二职的小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中间,这时有一个“苍老” 得稚嫩的声音开始说话:“我,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故乡……”呵,还有背景旁白。只见这个“贺知章”驼着背,拄着小木棍,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 “贺知章”走近两个的小女孩,小女孩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 “贺知章”说:“我从京城回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 “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贺知章”笑而无语,那笑声里有很沧桑的味道,我真是诧异,随后“贺知章”呤起了这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那边两孩童嬉戏依旧,笑声如流。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幼儿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感情。对于幼儿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初读”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幼儿多读,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老师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
老师在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把知诗人,解诗意,读诗句为教学主线索,期间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初读理解诗意,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整个课堂扎扎实实。
教学时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诗情,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古诗之情节与现代的孩子相隔甚远,孩子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终于成为现实时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头,孩子更是难体会。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挚的深沉的情感,让古诗丰韵起来?我想老师如果再在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点功夫,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回乡偶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9-19
回乡偶书的教学反思01-21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5-05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7-12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5-16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7-18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7-12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与反思10-28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及反思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