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气温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测量气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在引入环节,通过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也有明显提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本课时是小学科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数据记录表、数据分析图,教师极具耐心的为第一次尝试的学生给足时间,做足功夫,强化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几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力,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分析、辨别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极大的为之后的有关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学生对温度计使用的注意点基本掌握到位。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池塘边)直以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出的结果也挺理想的。通过这样的室外的活动,学生对科学课产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有几位特别调皮的孩子在这节课上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配合。
户外活动的过程中,课堂纪律难把握。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在武进湖塘中心小学借班(三(3)班)上课,得到了该班班主任朱老师的大力支持。
本课由如何使用温度计和怎样读写温度计、以及测量和记录气温的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四个呈递进关系的环节构成,力求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如何测量气温、在整理观测记录中懂得白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首先,课前用一个谜语导入,引出温度计。介绍怎样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我把它概括成四句话,缩成四个字(拿、等、看、读),这样便于学生操作。再通过动态互动的课件指导和练习学生正确认读气温计。
其次,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气温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同地时间内,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中(教室左、右和就近自选一个地方)测量气温,并记录测量结果,以便察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三处的气温差异,并抓住时机抓拍几组“镜头”,在讨论反馈过程中使用。
再次,发现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我通过指引学生观看某天气温变化的曲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白天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
最后,引导学生懂得测量标准化及其意义。课本以百叶箱的标准、放置位置高低、观测记录时间为什么要统一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从而使他们懂得测量标准化得到的数据才有比较价值。
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我播放一段护士帮病人测量体温的50秒视频,让学生来感知,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去发现,就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4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
为了规范科学实验,课前我就以复习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
通过图片及实物温度的测量,以投影的形式,全班正确读数,强调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读数。
随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学过温度计的知识后,我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科学作业本中各个地点的温度。
对于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教师应提前做出规划,以免学生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纪律。
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认真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探究的兴趣也很高。
本课中的另一个活动,通过测量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得出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及管理上的限制,开展起来较困难。
尽管课后我安排同学们回家自行测量记录,进行探究。
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趋观察的同学毕竟还在少数。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知识和探究的相互作用下,科学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价值体现。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学生要学会认读气温计读数,并且会正确使用气温计。课堂开始我先询问学生这几天成都的天气如何,在回答中引导学生说出气温较低比较冷,学生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说明气温是天气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气温是怎样测量呢?由此过渡到认识气温计。由于学生已经在第1单元认识过水温计,因此我第1个环节是让他们对比水温计和气温计发现他们的异同点。第2个环节就是练习读数,最开始的一个班,我采用的是用“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的口诀来帮助他们,结果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后又改用直接出示3三个读数,让学生说一说读数分别是多少?他们是怎样读的?
零及以上的读数他们都没有问题,零下读数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有说出来的学生,一定要让他说一说,是怎么读的,如果没有就引导学生发现液柱高度在零刻度线以下,并且10在20的上方,所以应该从上往下读,这样一来基本上全班都没有什么问题。第3个环节就是利用活动手册让他们读一读活动手册,上面4个读数,并说一说读数的时候有哪些问题?不同规格的气温计精度(分度值)也不同,要数清楚每一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每一个小格应该是多少度。当液柱高度处于两条刻度线的中间时,应该怎样读,我向他们简单的介绍了估读。第4个环节,出示一张空白的气温计,给出几个读数,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读数液柱应该在什么位置。
接着给他们介绍了各种温度计,它们的测量范围和精度是不同的,适用的场景也是不同的,最后再一次强调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天气预报告诉我们气温是多少,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穿衣,那么你想当一个气温观测员吗,布置任务:观测室内的气温(因为疫情管控不能出教室,只能观测室内温度)。
思考:本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唯一的难点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最开始想的口诀朗朗上口,他们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后面发现其实让他们实操一下,多读几个读数,并让读正确的学生多说一说他们的方法,这样的效果更好。因为气温计上数值没有正负号,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大小的变化,从而感受读数的“方向”,这一切都要以零刻度线为参考,所以我在读数教学中反复强调,第1步要先找到零刻度线,比较液面高度与零刻度线的位置后再开始读数。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共45分钟,第1部分处理综训前一节出错较多的题目,大概花了7分钟左右。第2部分是新课讲授,这一部分3个班进度不同,1班、3班进度相同,剩余2个问题,2班慢一些,剩余4个问题。2班是这节内容开始的第一节课,我对节奏把握不好,在上课过程中维持纪律方面花的时间较多,有了2班的教训,在1班和3班开始上课之前我便跟学生交代清楚两件事情,第一件不许接话,第二件回答问题想好再说,所以1班和3班课程内容进展顺利。
在1班讲述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3个规律后,我直接引入第2个规律的延伸问题“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怎么不同”,给学生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结合两幅图回答3个问题:1.北半球1月气温和7月气温哪个高?南半球呢?2.北半球7月份,是陆地气温高还是海洋气温高?1月份呢?为什么?3.想一想:北半球海洋上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出现在7月和1月吗?,结果回答完这3个问题后学生糊涂了一大半,都被绕进去了。所以,在3班讲的时候,我立马调整了策略,前两个问题我不让学生全部看图了,而是直接问大家“我们生活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我们这里的气温是1月高还是7月高?大家看图看一下南半球是哪个月气温高哪个月气温低?你夏季去过青岛吗?那里比我们这里凉爽吗?冬季呢?比我们暖和呢还是寒冷呢?”,除了最后一小问外学生都回答很快,因为这些知识贴近生活,最后一小问我准备下次再上这个课时给学生们准备1月份某一天的天气预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冬季青岛的气温和泰安的气温谁高谁低。第3个问题时我问大家“北半球1月陆地气温更低、7月陆地气温更高,这说明陆地和海洋相比,是不是同样的时间段,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呢?海洋又是怎样的呢?所以海洋上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是比陆地早还是晚呢?”这样一点点问下去,反而是不看图学生回答快。不过回答完之后,学生要小组合作用图来验证。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面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以后的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堂课的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1、镜头前的紧张,因为心里的压力所以导致这堂课的发挥有所欠缺,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熟练。
2、对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没有了解清楚。由于学生之间的只是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每一个孩子同样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同样渴望别人看到自己感受得到存在的价值。因而,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去了解他们的需要。
3、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讲授重难点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在上课的时候要全盘考虑,既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又要将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整节课才能够有条有理地开展,发挥最大的效率,这节气温与生活方面讲得太泛,时间安排不合理。
4、在教学的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的环节中,要出现本节课的亮点,例如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中对只是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等,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没有特别的突出。
5、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的开头学生举手比较踊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个好方法,但是要求老师要特别细心注意评价方面,不然这个竞赛没有意义,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6、教学的内容表现方式要吸引学生。老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其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7、教学中要体现学科的专业性。这节课的知识难度不大,要使得这节课学生能够愉快得吸收知识,教师还要做很多工作,其中要体现学科的专业性,让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很有用。而在这方面自己还做得很不足。
8、新课标所体现的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这一特点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知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8
《温度和气温》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首先是通过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发现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才能反映当时的气温;再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看看那个时刻温度高,那个时刻温度低,并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在进行汇报时,各个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数据的趋势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读数的时候读错了,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由于数据差别太大,也不可能那么多人读错。这时,我随便拿出2支刚才测量的温度计,发现室内的温度就不一样,让他们意识到温度计也会存在一定误差,也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并且认真观察。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我想本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是关键,可以在此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10
《气温有多高》是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认识天气中第二章节内容,《气温有多高》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法。
2能够使用温度表准确测量气温。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表,让他们在感官上先一步认识温度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快让孩子们进入到学习使用温度计的环节中,调动了他们学习使用温度计的热情。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温度表的构成,温度的温标以及正确的温度认读方法。
教学温度表的读写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我特意地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边练写,目的是区分好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结合实时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反思《《气温有多高》教学反思》。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为后面的测量、记录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测量过程,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也会有差异,培养学生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分析一天内气温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的教学受到了时间的制约,不能在一节课内的时间完成,所以我运用了教材中的已有资源。出示书中的“一天内气温变化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6:00-18:00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结合同学们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发现白天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明白一天中气温最高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不是在中午12点。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重要性,学会观看曲线图,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地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篇11
成功之处: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想法: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后,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测量气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气温与气温分布教学反思09-12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06-20
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06-10
气温和气温分布地理教学反思01-13
温度和气温教学反思06-12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06-12
气温有多高的教学反思06-13
关于《气温有多高》的教学反思06-12
有关《温度和气温》的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