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4 16:57: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通用19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通用19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本节是我教授的第二课时,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课文是如何将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深层次感悟孔隙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读进去,读出来”的方法。

  课文当中作者写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孔隙的描写。虽然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反而是用近乎白描的语言,却将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清楚具体,读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丰富朗读形式。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齐读,自己读,读给同桌听,或者是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慢慢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读懂孔隙,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掌握如何写好写清楚一个景点的方法,以便学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3、运用自主学习孔隙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内洞学习。

  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学习孔隙景点的方法来小组合作学习“内洞”部分,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4、掌握写作技巧,拓展训练提升。

  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及其写好重点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本节课整体效果不错,只是教学速度稍快,导致个别学生没有跟上节奏,没有及时掌握住学习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当放慢自己的教学速度,全面照顾学生的学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谈话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太好,还应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5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6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通过设计趣多多双龙洞知多少

  这一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因为浙江双龙洞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利用孩子们熟知的毛泽东和郭沫若亲临双龙洞的故事,再次领略双龙洞的矮、窄、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句中去体会孔隙的窄小,发现作者写船小是为了衬托孔隙的小,写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表现孔隙的小。在此基础上,还适时安排了练笔的课下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此,课堂十分轻松自然地做到了“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课堂上,我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8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习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习,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9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 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0

  《记金华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自以为教学成功的几点有: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孩子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险。我珍视学生这种感受,同时结合人们对走夜路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们著者的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眼前昏暗了”引起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教学成功的体现。其实教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于是在教学“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我特意让学生思考:盆栽的杜鹃有人精心照看怎么会比不上山上开的映山红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盆栽杜鹃的娇气,山上映山红的不畏风雨。我问孩子们:“你们愿做杜鹃还是映山红呢?”孩子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都高声回答说要做映山红。我接着让孩子们读这句话,要读得“有精神”,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别强的。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总写了路上风光的美丽。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描诉自己所联想到的,孩子们都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库去说自己的感受。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很大的,到底怎么大呢?我让学生想像:若是在我们教室聚集100人开会会怎样?200人呢?孩子们顿时恍然: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读这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大得多”,然后让他们弄清“一进房子”有多大,通过比较和联想,学生都觉得双龙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伟大!

  3、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很快背熟了“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学我引导学生先读懂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思考句子与句子的内在联系,教孩子边想句意边分层背诵。孩子们思维活跃,背得很快。

  教学后,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个缺点,也许是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吧。认真研读教材,不凭经验随意教学,还有,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切记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课堂要紧紧驾驭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1

  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它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不足的是,一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二是学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条游览路线,但较难发现溪流这条游览暗线,后又经过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找到了这条游览暗线。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一篇游记。叶老以朴实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展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景。

  本以为设计已经全面,但仍然出现了纰漏。在教学第二课时交流空隙的特点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空隙很大”。我当时一楞,因为教学这课已经很多节课,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我稳下心思,问他“从哪里体会出空隙很大?”学生回答:“‘虽说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能容下一条小船,说明空隙很大。”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课前预习也没考虑。想到此,我把窗户拉开一个小缝,问学生:这是不是孔隙?学生回答是。为什么说它是孔隙?学生说,因为窗户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课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们这个教室里来,就不能算孔隙,而在双龙洞中就是。这是因为洞很大,相对而言,这就是孔隙了。学生这才明白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解决方法也是不合适的。“孔隙”这个词由两部分构成。“孔”一般指圆的洞;“隙”指的是缝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举例是缝隙,仓促之下考虑问题很不得当。

  由此可见,每一个小问题都不能忽视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7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8

  在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往学习游记文章的方法,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抓住重点段进行朗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很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的。接着,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和理解,例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让学生想象溪流是随着山势而变宽变窄的,溪声也是随着溪流的宽、窄变换流水声的。这样在边学边想中,去理解课文,去跟着作者的顺序去游览。

  在学生对前面课文有了了解后,再让同学们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由描写“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来里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安排,主次分明。教学“孔隙”这段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从而理解课文。教学“外洞和内洞”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内洞和外洞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浪读,结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游玩的经历,来结束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顺序充分了解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导游的身份互相介绍双龙洞,这样使学生达到完全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虽然说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9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1-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5-24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反思08-2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20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06-0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07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反思10-0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03

《记金华的双龙洞》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