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我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行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练习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2
《3的倍数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五个环节包括:一、复习旧知,直接导入。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三、总结提升,共同验证。四、运用结论,巩固训练。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赵老师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赵老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二、亲身经历,探索规律。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让学生继续利用小棒摆一摆,进而发现不止是3根、6根小棒能摆出3的倍数,9根也能“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教师将“动手摆小棒”升级为“脑中拨计数器”,将“直观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维”,通过小组交流、集体验证,学生的探索发现离“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咫尺之遥。整节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三、精心选题,巩固新知。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3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四、回顾梳理,举一反。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方法才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静静的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使其在数学思想上做进一步的提升。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3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二、验证: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找看,显然像13、16、19等等的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出3的倍数的数,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四、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4
“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2、理性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4、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节课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一是从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上,二是从分层探究、有针对性的适当引导上。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民主、和谐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探究方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5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我还是先让学生写出50以内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何特征,大部分同学找不着规律,个别同学可能是受上节课的影响,说出了: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数就是3的`倍数,但马上就被其他同学推翻了。
然后我就出示计数器,依次拨出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一共用了几颗珠子,让学生体会到有几颗珠子就是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发现珠子的颗数正好是3的倍数,也就是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说实话,学生对于这一规律,不是很容易接受,在后来的练习中,才慢慢体会到。
“想想做做”的五道题设计得比较好,体现了分层,特别是最后一道,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得出了先选数后组数的思路,练习的效果比较好。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7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8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之后的新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差别,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本节课设计理念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为主线的原则,从现象到本质,从质疑到解疑。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进行做几点反思。
1、瞄准目标,把握关键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行“热身”。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2和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尽管是负迁移。实际上,鲜明的冲突让学生发现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过程,授之以渔
猜想3的倍数特征是基础,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验证也是有技巧的,30以内即可发现3的倍数中,个位上可能是10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之前的判断已经站不住脚。之后继续探究,在100以内,基本可以发现规律,但为了严谨,必须跳出百数表,在100以上的数中去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结论背后的原理,为什么它的规律和之前的规律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本节课知识,更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3、追求本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上,我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我决定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背后的道理。这一尝试建立在我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基础上,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的结论一但得出,运用起来没有难度,后面的练习往往成了“休闲时间”,而进一步提升探索难度,无疑是开发思维的良好契机。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最后还是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这样就给予不同学生各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略,真正做到了让每位同学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9
《3的倍数特征》进行了两次教学授课,第一次是新授,第二次是录课重复授课。下面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进行如下反思:第一次上课,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提前给学生编号,根据编号做游戏。由于每个学生的编号不一样,所以在做游戏的时候,每个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游戏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游戏的目的是复习2或5倍数的特征,同时,对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产生求知欲。接下来是采用提出猜想,举出个例否定猜想来过渡。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依据2或5的倍数特征的思想已经行不通了,从而开始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借助“百数表”,让学生独立地圈出3的倍数,圈完后互相交流3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再次否定了之前的思维定式。由于个位上没有特点,所以引导学生从其他的角度观察,学生能想到横着观察、竖着观察,但对于斜着观察不能很好的发现,所以本节课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思考困境,引导学生从斜着观察的角度思考探索。当学生斜着观察时能发现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加1,适时提出“什么是没有变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没有变!顺其自然的知道了3的倍数具有这样规律。经过研究每一斜行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不变,都是3的倍数。知道了这个规律后,下面开始延伸这个规律。一方面:验证百数表内其他不是3的倍数是否具有这个规律?另一方面:比100大的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等是否具有这个规律?通过两方面的验证,再次强调了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这时3的倍数特征已经归结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知道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练习的设计是三道题,这三道题设计为不同的层次,第一题是基础题,第二题是拔高题,第三题是解决问题。通过做题发现学生本节课掌握得不错。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延伸,通过出示课本第13页“你知道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2或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特征需要看所有数位。从而达到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最终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较好的达成。但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上的过渡应该更加的自然。另外,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多关注学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指导。基于第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第二次的授课即录课。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过本节课,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是旧知识。要把旧知识重新来讲,如果照搬之前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了。如何更改,这给我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为此,这节课我做了适当的调整。本节课我更多关注的是数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其中体现在:
1、学生在举例验证猜想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如果有一个反例的存在,就说明猜想的结论是错误的。
2、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对于100以内3的倍数,应如何着手验证,怎么选取数来验证,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在研究规律的.时候,优先选择数比较多的这一组,让学生明白如果有规律更容易探索和发现。
3、在拓展规律的时候,采用举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规律的普遍存在,让学生体会规律的适用范围。
4、在做练习的时候,第2小题,关注学生思考问题是否全面,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5、练习的第3小题,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通过让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之后,再思考。这一道题学生展示了多种的做题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本节课中的不足,练习中第3题学生的做法没有完全的在黑板上板书,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会超前说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使得教师略显失措,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备学生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改进自己的不足。我将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更能接受和喜欢的课。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0
2、5、3的倍数特征是分为两节课完成的,上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知识让学生们接受呢?
一、互动、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便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不相信,争先恐后地来考老师,结果不得而知。几轮过后,看到他们还是不服气的样子,我故作神秘说:“其实,是老师知道一个秘诀。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三、小组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5的倍数特征相比较,2的'倍数特征稍显困难,所以我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小组合作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经过这样的合作讨论,大多数小组能够得到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发现规律、举例验证、总结归纳。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1
3的倍数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让孩子们提前进行了预习,通过授课发现孩子们的预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汇报时能够圈出3的倍数,而且非常准确,在汇报3的倍数的方法时,他们大多数是借助结论得出来的,没有体现出他们研究的过程。因此,我在课上进行了及时的指导,把孩子们需要汇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立刻进行了新的分工。第一位同学汇报了他们找到的3的倍数,并介绍的找3的倍数的方法即,用这个数除以3,看商是不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接下来汇报百数表中前十个3的倍数,让大家观察个位上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的任意一个数,不能像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的特殊数就行了。因此只看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
由于孩子们有了提前的预习,孩子们心目中已经有了结论。因此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思考的深度不够,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教师把教材的意图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驻足片刻,把握课堂的结构。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发现斜着看每个数的各位逐渐加一,十位逐渐减一,因此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不变,而且都是3的倍数。让孩子试着总结结论:两位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第四个环节,其实并不是把3的.倍数特征总结出来了就完成任务了。这个结论只是通过观察百数表得出的关于两位数的结论,两位数满足这个特征,是不是所有的数都适用呢?于是让孩子试着写一个三位数、四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然后用这个结论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孩子们先试着写几个3的倍数,老师罗列到黑板上,然后分别用用各个数位之和相加的方法和除以3是否有余数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是肯定的,因此得出的结论适合所有的数。
到这里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做起练习来也显得得心应手。孩子体验了结论得出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他的意图,在每个环节孩子都有思考,有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教材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数学课。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我教学了3的倍数的特征,我首先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我出示了几个不同的'四位数,问生: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是3的倍数?想知道有什么窍门吗?这们引入课题很顺当,学生也很有兴趣。下面,我先让学生写出50以内3的倍数,再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一时很难发现,仍从个位上的数去观察,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当时我心里有点担心怎么看不来呢?,我启发学生再看看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通过交流后,在部分学生马上发现把每个数的数字加起来的和除以3都是正好除的,我让学生用这个发现对书上第76页的表格100以内的数进行验证一下,学生验证后我又让学生从100以外的数来验证。从而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再通过用1、2、6可以写成哪些三位数?这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吗?由此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3的倍数跟数字的位置没有关系,只跟各位上数的和有关系。这样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思考时就不会漏写了。最后,通过后面的练习,我觉得在教学某些知识时,最好老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只有让他们自己在反复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3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4
在执教《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跨年级学习新数学知识,知识衔接不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2、5、3的倍数的特征看起来很简单,探究的.过程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之处,但要内容让学生学懂,首先存在知识衔接问题,整除、倍数、因数这些概念学生都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在课开始安排了整除、倍数、因数新概念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二、为了体现“容量大”,教学延堂。
备课时也参考了不少资料,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将这一内容分成两节课来学习,一节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节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确定用一节课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容量大,我的设计内容多,相应的学生自学、展示、巩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就压缩的比较少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又完全不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单独作为一课时学习。最后的环节达标测试拖堂了。
三、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展示未体现立体式。
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学生会学,学会,在本节课上,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高,通过展示,发现学生学懂了,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在展示环节,学生讲的、板书的相互干扰,于是,我临时安排按先后顺序进行,没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立体式”这一特点。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5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与2、5倍数的特征难度上有不同,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从表面去判断,因而我特设以下环节突破重难点预习题。
1、给出一些数让学生先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从以上的3的倍数进行思考:
(1)、3的倍数与它个位上的数有关系吗?
(2)、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
新课时让学生从上面的练习中去发现了什么,从而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然后再让每个同学任意写一个3的倍数,再看看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和思路。
经过以上这些活动后学生都能对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进行简单的判断。特别是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判断大多数的学生能先求出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再进行判断,效果很好。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1-10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07-20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07-12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02-11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02-18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07-05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02-22
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反思07-07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11-03
《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