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通用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
成功之处:
1.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2.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整改措施: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2.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
9月27日,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一课。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谈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一帆风顺善始善终,学生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教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仍然点多面广
近年来,我逐渐接受了“语文教学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学思想,平时的教学也在努力践行,可是,执教公开课时却又难以割舍了。不可否认,家常课与公开课是有区别的,家常课备课简单,仅依据教材、教参和手中的教辅资料撰写教案,着眼于问题解决;执教公开课,既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名师教案也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视频资源,资料多了,思路广了,就难以取舍了。
执教《唯一的听众》,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并存,两点都该抓,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与神态描写对“老教授的平静”的关注都是教学重点,两点都做了,却做得不够扎实。在40分钟的课堂上能抓住一点训练扎实就很不容易了,两者兼顾实在勉为其难。训练不扎实,以后学习另一篇课文时还会都抓都训练,依然不扎实,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在轻浮中行走了。
其实,本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却并非每篇课文都抓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是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时各有所侧重,这样就会减轻教学每一篇课文时的压力,也就不至于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鉴于此,单元备课乃至学期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单元规划乃至学期规划,才能明确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二、以文带文过渡桥好难找
引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学生阅读量加大,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多个课型结构同时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迫使语文教学不断变革。为了运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众多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以文带文课,今天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就是一节以文带文课。
学习《唯一的听众》,同时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当然,学习后两篇文章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花费时间并不多。但是,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并非毫无关联,学习《金色的沙子》是因为学习了《唯一的听众》的环境描写,再用《金色的沙子》训练,看学生是否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知遇之恩》是借年级组长说的三种人,让学生体会《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属于哪种人,借以表现对老教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必须有联系才行吗?是的。若没有联系,生硬拿来,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不伦不类,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不但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慢慢失去读书兴趣。那么,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的过渡“桥”是什么?目前,大家倾向于语言文字训练,在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在所带文章中训练语言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题也可以当作“桥”,知识归类也可以用作“桥”,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类人来表现《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对青年人的无私帮助。
三、课堂评价还是有意为之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因此,执教公开课时,总会设计几句评价语,用以增添课堂的亮色。今天执教《唯一的听众》,设计了表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读书广博,同时针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设计了能回答出老教师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同学的激励性语言。尽管在课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错,但我深知鼓励性评价若没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课堂就很难有光彩夺目的精彩。
课堂即时评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难以“习惯成自然”呢?仔细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小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3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课的重点是对老人语言和神态的体会和理解,老人对作者无声的教育技巧(即课文中三次“平静”的眼神)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学生发展之中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出阅读思维方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带来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提出的思维方向,是给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是启迪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潜心读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愿,投入到动脑、动口、动手的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三次“平静”神态是在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学习了老人的语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具体放手让学生独立体会老人“平静”神态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铺垫,已经教给了学生阅读和发现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思维方向:课文中究竟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这眼神中包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和品悟。通过学生的独立发现和集体交流,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立体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发现、探索、感悟的快乐,去展示一个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赏识他人,去感受获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学、会学的幸福感。善于发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回顾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重点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独立发现,无论是老人“平静”神态的几次出现,还是请学生谈老人“平静”神态背后的含义,教师都能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谈,能够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谈到的“为作者消除紧张心理”、“对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体会作者的琴声”,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老人对作者的鼓励”、“老人对作者的期盼”、“老人对作者的肯定和赞许”,这些都是学生的发现,是学生立体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动后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可以使各类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层引导,探求新知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尝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发现、品味能力越强,就会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内在情感的认识越会向深层次发展,疑点就会越多,就会越突出。因此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火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便于学生探求新知。回顾本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品悟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充分证明了学生的理解和品悟能力在不断提升,于是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和品悟: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作者的呢?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总之,《唯一的听众》一课,重点在于理解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体会和分析是读懂一篇记事写人文的阅读思路。本节课,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环节,体现了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将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在解读老人“平静”神态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孩子们都能够感悟真情,共同唱响心灵之歌。
二、遗憾之处:没有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未能设计小练笔
通观本节课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确有遗憾之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应当适时去挖掘孩子的潜能。本节课在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孩子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合理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将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会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如果再讲这篇课文,在对老人“平静”神态的解读的处理上,我将在原有环节的基础上,实现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xxxxxx”。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xxxxxx”。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xxxxxx”。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4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由于铺垫不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使学生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是教师自己挖掘太深入,心中没有学生,而且以老师为本,做为五年的教师,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属不应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如导入环节用时过长、学生在课上通读课文时间过长、老师的话过多等等,这些环节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方面受到了影响。
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5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
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
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6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眼神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上完了这节公开课,听了市教研员王亚芸老师给我的精辟点评,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我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如在课堂上多次抓住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等。
二,注重披文入情,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同桌互读,师生互读,评价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了预期的读书效果。
三,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开放性不够,教师牵引得比较紧。主要体现在整个过程都是老师逐层抛出问题,一步一步领着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先理解老人的三次话语,再理解老人的眼神的含义,每个环节都完全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好。而且,对于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如"我"和老人怎样相识的就不用再讲解,要敢于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建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更高效。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将进行以下的修改:以一个大问题总领全文: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让学生主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有关句子和段落重点点拨,进行朗读指导,体会老教授的关爱和鼓励是"我"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这样的设计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帮扶作用也得到体现,学生情感更加容易激发,对于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板书设计欠严谨,没有体现主要人物。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唯一的听众音乐白痴关爱语言鼓励神态真正的小提琴手沮丧自信这样的板书让学生误以为课文的主人公是"我",而实际上本课的主人公应该是老教授,因此,这样的板书是不严谨的。根据王老师的建议,板书应做如下的修改:唯一的听众关爱老人语言"耳聋"鼓励我神态白痴沮丧最有声望的教授小提琴手自信修改后的板书更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这番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精髓。
我想,每一次的反思就是让我们老师成为更出色的引领人,让学生在攀登"高山"过程中更快更轻松。我将不断反思,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课文反思07-10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2-08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5篇12-08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合集15篇12-08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11-05
唯一的听众(扩写)09-22
唯一的听众扩写09-2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16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12篇11-05
扩写唯一的听众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