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15:44:18 毅霖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1

  “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而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本节课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小朋友,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先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通过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先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练习的中,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1/4。并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折纸操作和判断题的练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2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我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感受,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课堂上,我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3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教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分食品活动”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时通过涂、折、画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践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2、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平均分,并逐步探索出分数1/2,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或通过自己折一折,发现了哪个分数。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折出并涂色你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时平均分成4份,因此都可以用1/4来表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做、用眼看、自主说、认真想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

  3、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4、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估算和猜测的能力、习惯。

  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次让学生估计的和猜想的环节。第一次是“想想做做”中第3题,让学生先通过观察,估一估下面两张纸条是原来的几分之;再让学生猜测一下,照这样分下去,还会出现几分之一?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找到规律以后,大胆地猜测后面可能出现1/12和1/24。在课尾总结了本课学习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以后,我又让学生猜猜下一节课可能会学习怎样的分数,很多学生都猜测出要学“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和善于猜想的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数的含义。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因为是新知识,所以同学们学起来有点困难。

  我在设计教学是先从一个小判断入手,意图是引起同学对平均分的注意。另一个意图是创设矛盾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导入课题——分数。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是不错的,课堂练习也不错,但是当质疑、释疑时,一个同学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时,而我认为简单,也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儿给与鼓励,并及时发动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助她,忽视了团队精神的发扬教育,这是我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全力准备,做好预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全面的估计,从而上好每一节课。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5

  认识分数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从创设小明和小红星期天“野餐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问:“怎样分比较公平,两人都满意?”,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长方形纸片和三个同样大的圆纸片。学生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请学生将圆纸片当成西瓜,将纸片折一折、分一分,学生就能很快地直观地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思考、去说、去反复实践、去发现。在教学中学生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学生折出了五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够,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如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分之一,有的学生没涂色,认为折出四份就表示四分之一了。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6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并对这个单元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内容,而且可能是因为试卷比较容易的原因,考试的分数都很高。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一个小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因此,我觉得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3、把学习分数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老师要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但是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比较,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比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要难得多,因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数与药表示的份数都清晰可见,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个数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构思:首先,从复习平均分四个苹果,两根火腿肠入手,通过旧知的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接着,在教学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在卡纸上分一分、折一折,并且通过学生的操作,感受“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块饼的1/2”;然后,让学生学习1/2的意义,体会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能被平均分;继而放手让学生研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四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同桌共同交流讨论,得出“每人分得这蛋糕的1/4。”在学生出现不同结果时放手让学生去辩论那个答案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样是分东西,为什么一次用1/4表示,一次用1/2表示,从而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想同”。在习题的设计上,先通过具体情景想分数,逐步抽象到看立体图形想分数,在实物上发现分数,最后想象生活中的物体说分数。

  通过本次的上课,我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比第一次上课稍好一些,针对学生说话只说一半的情况也采取了应对措施,所以课堂的知识结构还较清晰,只是因为我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所以免不了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数学语言不够规范的毛病。在各位数学组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次不断磨课的研究活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以后一定要多听、多问、多学、多想。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8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9

  本课是三下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备这节课,感觉有点乱,因为这节课的练习的类型、数量都比较多。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分析了每个活动,每道练习的目的作用,把这些练习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这节课的两条主线:

  一、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围绕这个重难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

  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也是设计了环环递进的三个活动:

  1、说说1个学生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旨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选一选,让学生用一根小棒的1/3来找出这根小棒。这是课本上的练习,但我更改了第二、三根小棒的长度,让这两根小棒的长度有点接近,主要是让学生休会当目测不准确时,可以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来进行判断。

  3、估一估。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

  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回生,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

  3、对于上课堂的“意外事件”,我应适时改变预设,创造新的生成。当我发现在一道练习中多画了两个圆时,我勿勿地改正,课后想想,也许把这种“无意”转变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细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这样,或许学生会更加来劲,更积极地思考,或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 10

  分数是三年级学生新认识的一类数,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索,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以后进一步认识分数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课前我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由猫和老鼠分肉争吵而提问:“你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吗?”,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猫和老鼠,每只动物分得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接着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1、2、3、4、这样的整数表示呢?那该用怎样的数表示?这一连串的问话,产生的矛盾冲突,极大的激发了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当有些物体的数量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需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在“分蛋糕”的问题中,很自然的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二、自主学习,逐步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分蛋糕”入手,并用一张长方纸代替月饼,让学生试着分一分,进一步明确“平均分”是怎么分的,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教师结合分得的结果说明其中的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同的折法,则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怎么对折,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三、小组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建立的分数的概念。紧接着问学生,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学生会说出很多分数。学生明白分数有无数个。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小组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折完分数后,展示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图形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据前学习二分之一的经验,他们知道,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至少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实际,运用分数。

  学生在认识了分数以后,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想到了几分之一,巧克力一题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效果来看,他们不再对数学感到神秘,不再对新知感到陌生。在应用中,他们感到分数的实用价值,用分数能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评价欠缺。学生汇报完后不能及时的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不能很好调控课堂。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还沉浸在小组活动中,没能鼓励性语言让他们认真倾听,导致课堂上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最后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总结。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思考,交流,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给与学生多样化的评价,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10-01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4-16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1-11

分数认识 教学反思04-08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9-21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4-16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分数认识的教学反思06-1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