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例教学失误的反思范文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揭示课题后,我与一个学生示范玩“抓小棒、数一数”的游戏,然后让同桌合作玩。随后提问:“刚才抓小棒时,我们都是通过数数才知道抓了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多麻烦呀!比如这12根小棒,想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我巡视发现,多数学生是一根一根摆的;有四五个学生分两堆来摆:一堆10根、一堆2根。我选取了两个代表上黑板演示,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呢?”
“第一种(一根一根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感到有点奇怪,这么明显,怎么竟不明白?我的嗓音提高了八度:“哪一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摆的是12根?”
“第一种。”多数学生仍坚持着原来的观点,只有几个善于“察言观色”者开始动摇:“第二种。”
教学预案的流程出现了障碍。尽管后来在我的灌输下,学生认同了第二种摆法,但充其量只是被我牵着走,后面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明白“一眼就看出”的要求在学生的头脑里是“摆得整齐、清楚”的意思。于是,希望学生能领会第二种摆法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他们又怎能主动发现10个一就是1个十,从而有意识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呢?教学设计的成效取决于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如果我能预想到此环节的障碍,及进增设机动环节:出示用两种摆法摆好的13和15,比较哪种摆法能很快看出是多少。或者像教材那样,先让学生经历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再运用1捆就是1个十的概念去摆出120真正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现状,教学才会更有效。
图意不明生歧义
教学“加减混合”一课,我出示教材上的情景图,请同桌互相说图意。汇报交流时,绝大多数学生叙述了与教材意图相一致的意思:“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时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正当一切“水到渠成”时,一个男生举手提出了看法:“车上原来应该有8人。”
糊涂!连车上原来有几个人都数不清。正想着,那个男生不紧不慢地说:“因为车头前还应有个驾驶员。”经他这么一说,许多学生点头赞同,我也不由得在心中默默赞许。
“你观察很仔细,说的.也有道理。刚才大家说车上原来有7人,这是指车上的……”反应快的几个学生已心领神会:“乘客。”
我长舒了一口气,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师,我觉得下车的应该是3个乘客,因为有个阿姨也站起来了,像是要下车。”糟糕!在我们眼里确定的事实怎么到了学生眼里都成了不确定的了。细一瞧,的确这图容易产生误解。因为有教学用书的帮助,我也根本未真正仔细观察、揣摩图意。而学生是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观察这幅图的。如果我用抽拉投影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个过程,或许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也能避免这些不确定因素。这些聪明的孩子想的一点也没错,只是我把问题考虑得太简单,备课也不够细致。有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随心所语、所为、所思,都是必须引起关注和思考的教学现状。
偏离的“列车”要拉回
在“认钟表”的课尾,我安排了一个体现学科综合的环节:“请你设计一个钟面,比比谁画得漂亮?”学生一听兴致极高,纷纷拿起水彩笔画了起来。他们的想像力倒挺丰富,各种形状、各种寓意的钟面很快出炉了。可细一瞧,多数学生钟面上的1—12这些数没有均匀排列,时针、分针的长短也没有区别,多数学生忽视了钟面的正确性而只注重了钟的样式与色彩。细一想,这本末倒置的结果原来都是“比比谁画得漂亮”惹的祸。如果在提问时说清要求:“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画一个钟面,比比谁画得准确。”或许学生不会只考虑美观这个角度,而会重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创作了。数学教学终究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姓“数”。
都是“示范”惹的祸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学习十几的组成后学习20的组成。我两手各拿一捆小棒,高举着问学生:“这是多少?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白告奋勇者很多。第一个学生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了10颗珠、个位上也拨了10颗珠,顿时有人反对。第二个学生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了1颗珠,个位上也拨了1颗珠。
咦,怎么回事?我挥动着手中的小棒:“这里是多少?有几个十?”挥着挥着,我忽然意识到了问题在我左右两手各持的一捆小棒。学生刚刚建立起“右边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的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左边就是十位,右边就是个位,而我左右两手各持1捆小棒,怎能不让他们误解呢?后来我仔细翻看教材,教材上小棒、算珠和数是上下对齐的,这便于学生理解数位的含义。像20,是两捆小棒上下排列,对准计数器的十位。认识、建立数位概念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将小棒、算珠、数三者割裂开来,人为地加大了难度。看来,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将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与理解,钻研教材也不是“老黄历”。备课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有了这番思考,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几例教学失误的反思】相关文章:
《几和几》教学反思08-08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1-15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6-09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08-02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6-11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7-05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5-23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01-05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范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