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时间:2023-05-24 13:03:0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熟悉“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由于常常有一种外形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闻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诞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争论、沟通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同学生活实际,关心同学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勉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分。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同学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美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奋勉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同学自学、自悟、得意,充分体现同学的自主学习。同时,老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同学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勉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楚,说明诗句前两行为所见,后两行为所想。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2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同学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通过鲜亮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学问,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同学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终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终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预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特别出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特别出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其次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

  3、 把这气概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渐渐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漂亮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绚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丽,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认真观看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伴侣有这样的经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情愿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假如把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或许会读的更好?情愿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长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很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状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预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爱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同学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留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观察中条山,下面接近黄河,由于常常有一种外形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当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需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看的景象,诗人观看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案】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案09-16

登鹳雀楼教案02-08

《登鹳雀楼》教案07-08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03-29

登鹳雀楼教案12-02

【荐】《登鹳雀楼》教案11-26

《登鹳雀楼》教案【热门】11-26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06-14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