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教案

时间:2023-05-19 17:51:3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问: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发现桃子、李子这些植物的果实只含有一粒种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述:当果实和种子形成后,植物体要尽可能将它们传播出来(果实中有种子),这样才能够扩大自身生活范围。你们所知道的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一、植物的传粉与受精

  1、传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2、受精过程

  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1、子房——果实:果皮(子房壁)、种子(胚珠)

  2、种子:种皮(珠被)、胚(受精卵)、胚乳(受精极核)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及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和特点是学生学习遗传的基础,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上一节内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DNA的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学过核酸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家探索基因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学习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五、学习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用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DNA的结构。

  第一部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部分并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DNA分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DNA分子双螺旋的模型,师生共同观察归纳出DNA分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完成相应的模型构建过程。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过程。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分子的元素组成有哪些?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脱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质组成?碱基有哪些?

  脱氧核苷酸有哪几种?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A

  T

  G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单链)

  C

  在图一中画出一条链中脱氧核苷

  图一

  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A

  T

  G

  C

  模型构建3:DNA双链(平面结构)

  1.在右图中画出DNA双链中另外一条链。

  2.两条单链如何排列?外侧是什么?内侧

  是什么?

  3.碱基之间如何配对?通过什么化学键连

  接?

  模型构建4: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结构

  师生结合下面问题共同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本支架:在主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结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侧骨架如果一条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另一条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两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磷酸和碱基数目相等,长度一样,排列反向。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有碱基A,另一条链必有碱基T与其配对,一条链上有碱基C,另一条链上必有碱基G与其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G数目越多,分子结构越稳定。在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的总数与嘌呤碱基的总数相等。A+G=C+T。这可作为判断单、双链DNA的唯一依据。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对和GC对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课下要求学生用硬纸板为材料,借用于剪刀、针线等来完成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买到做DNA分子结构的教具,每四个同学一组,通过合作来组装出DNA分子,并在下一节课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动手,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想象出DNA分子的结构。

  九、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分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分子的结构特点

  分子的碱基计算

  十、自主检测

  彻底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是()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5.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下列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  )

  A.(A+C)/(T+G)

  B.(A+G)/(T+C)

  C.(A+T)/(G+C)

  D.A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非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生物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一生物教案04-21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07-14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案04-11

生物必修一说课稿06-10

生物必修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教案06-11

生物必修第一章教案2篇06-11

关于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教案06-11

高一必修生物全册课件07-12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