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9 08:33:34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某某,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 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有什么联系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教学新课

  1、例3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自学完成。

  3、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4、注意: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然后再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最后的结果要两两互质。

  5、试一试

  求15、30和60,3.4和7的最小公倍数。

  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1)其中一个数是其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最大的数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三个数是互质数时,三个数的乘积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7-58页

  五、反馈

  六、布置作业

  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在求出三个数的公约数后还要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十几减6、5、4、3、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集体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杰瑞和可爱的小兔子杰比,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杰瑞跑去和杰比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兰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活动体验,建构知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感受退位减与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区别。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13-5=8

  情景图11-6=512-3=913-4=9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