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4 12:13:4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姿势、情况、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点评:第四条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应该写在第一条的后面。还少一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最好再单独写出来,这样更明确。可以是:进一步感受爱心,努力奉献爱心)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点评:把“把握课文内容”改为“了解课文内容”更符合年段要求,不然要求就高了,学生不容易达到,再说“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把它当成重点,就会影响更主要的任务)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表示了欢迎,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吗(结合生活体验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掌声》,齐读课题。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唤起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体验。方法一般,但比较实用。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直指本文主要人物)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2.学习生字词:

  (1)指读生词,小老师领读。

  (2)理解“犹豫”和“忧郁”的意思。总结解词的'方法。

  (3)多音字组词“落”、“调”。

  3.说说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忧郁”

  (出示第一自然段)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词句谈谈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当学生说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

  (1)理解“默默地”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2)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点评:想象体验英子此时的心情,为进一步理解英子性格的后来的变化做铺垫。请注意:想象体验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走进文本的一条途径)

  (3)英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体会着她的内心感受读这个句子。

  2.当同学们说到“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时,她为什么这样做?加重“早早地”和“最后一个”。

  3.当学生说到“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时,理解“小儿麻痹症”。

  4.两个“总是”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英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到文中去找一找。(点评:应点出到第四自然段中去找,不然太费时)

  生齐说:忧郁(教师板书)。(点评:理解英子忧郁的心情,采用了两种走进文本的方式:一是抓住重点词语,即品评;二是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不过重点词语抓得稍多一些,可以再有所取舍)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开朗”

  过渡: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大家继续读课文,看看她还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出示第四自然段)“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师指黑板:一对反义词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七色光》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包括分解阳光和混合色光);第二部分是滤光实验。

  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先由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颜色和成因,引导学生制造彩虹光影--分解色光,再通过陀螺的旋转做色散的逆实验--混合色光,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时间许可的话,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做光的色散实验,知道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能对此进行观察研究;

  2、使学生学会做光的合成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3、使学生认识色光可以被过滤掉,感受滤光纸下的神气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从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手电筒、镜子、硬币,水盆(装水)、陀螺(涂上七种颜色的圆形纸片)、红、黄、蓝3色玻璃纸和白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牛顿与七色光的故事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7页的“牛顿和七色光”材料,仔细观察两幅插图。

  思考:大家读懂了什么?说说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内容?

  2、组织交流。

  二、做彩虹光影实验

  1、师:夏天,雨后的傍晚,常常会看到彩虹,谁能说说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空中的水气反射阳光)它有几种颜色组成?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师:你们能制造出一个彩虹吗?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人工彩虹的制作方法:在盆中倒一些水,把镜子斜放在水中,可用硬币抵住镜片,以免滑动,把一张白纸斜立在镜子前方,用手电筒对着镜子照射,调整镜子和手电筒的角度,很容易在白纸(或墙上)发现彩虹光影。

  5、学生制造彩虹活动。

  6、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7、师: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晴朗的白天,喷泉旁边的水雾中就能看到彩虹;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将会在水雾中看见一道彩虹。)

  三、玩陀螺

  1、制作陀螺。

  学生上课前能够带来现成的陀螺最好。如果没有现成陀螺,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稍硬些)等材料,让学生装在铅笔上,指导学生制成一个简易陀螺。

  2、指导学生猜测:陀螺旋转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3、学生活动:旋转陀螺并进行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4、师生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实验。

  5、拓展思考:陀螺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托班科学教案认识红色绿色11-03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3-28

科学教案模板03-25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优秀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