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 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 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 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 反问句式 “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 机智从容 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 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 固善盗乎——傲慢,嘲笑
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3、阅读下文,复述并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设计: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体育精神”这一主题,《苦练》一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国姑娘》发表于1981年,写于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之前。作者沿着中国女排的足迹,记录了她们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夺得胜利后的欢乐和激荡在她们心中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介绍了她们的训练、比赛、国际交往、老运动员的爱情生活以及理想和情操。《苦练》记叙了排球姑娘陈招娣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训练任务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文笔朴实,抒情意味浓烈,富有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陈招娣的两次罢练,最终又继续加练的过程中体会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精神。
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
4、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揣摩,体会陈招娣为什么能在两次罢练后重新加练,感受陈招娣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五、教学策略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自由交流合作的舞台。老师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站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交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播放女排比赛取得胜利的实况(节选)。胜利是喜悦的,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板书课题:苦练)怎样的练习,才能称得上苦练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围绕谁来写的?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引出陈招娣及中国女排。师生共同介绍中国女排的事迹: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 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练练夺冠,获得了“五连冠”的殊荣。
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讨论文章围绕“苦练”二字,写了什么事?
汇报初读收获,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接读课文
生生评价,师生共同正音。
2、课文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课文按“加练”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三部分。
(1)抓住重点语句作批注
(2)陈招娣为什么要加练?
(3)加练过程中,陈招娣为什么会两次罢练?又继续加练,是什么力量支撑她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
(4)如果你和陈招娣的队友一起在旁观看她的训练,你有什么话想说?
(5)细读陈招娣的种种表现,你能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一位运动员。
(四)整体,理解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训练苦,还自我找“苦”吃,表现出陈招娣的倔强、好胜、不认输、不屈不挠的性格和为祖国荣誉锐意进取、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五)积累内化,拓展升华:
通过我们课前看到的比赛,你觉得陈招娣成功的背后究竟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苦练”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六)教师总结(略)
(七)布置作业
收集资料,了解袁伟民、陈招娣其人,了解现在的女排,进而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成绩及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启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整体导入
交流同学们搜集的材料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识字写字“猝”不能读成“碎”和“粹”。
注意写好“袁、惫、毅”等笔画复杂的字。
强调学生书写习惯。
(三)自主选择,积累语言
自己选择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四)板书设计 :
2、苦练
袁教练征练 陈招娣请战
为祖国荣誉 刻苦 训练 顽强 拼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羞愧、兴奋、尽心尽力、割舍”等词语。
2、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3、继续学习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唯一的听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明白老教授说自己是耳聋,体会她的良苦用心。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检查字词。
1、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聋子老人——老教授)理解“唯一”。(只有一个,与众不同,对故事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检查字词。
(1)读准词语,特别是多音字“兴”“尽”;
(2)正确书写“沮丧”“抱歉”“羞愧”等常用难写的词。
二、再读课文,提炼主线。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唯一的听众”切入,提炼主线。
出示: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1)“那时”是什么时候?
(2)再读句子,你有什么问题?
三、抓住语言和眼神,感受人物
1、再次走入课文,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重点品读老妇人的语言。
出示:
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4、讨论:
1)老妇人为什么要说自己耳朵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2)从“每天早晨”你体会到什么?
A、这是老妇人委婉地给我提出要求,要求我每天早晨去练琴,激励我要持之以恒,与此同时,老妇人也要每天早晨来听。
B、老夫人为什么要每天早晨都来当我的听众?是我的琴声好听吗?
指导读好这三句话:/sjbwz/你能相像出老教授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5、比较感悟,体会后置式表达的。
出示:“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谢谢你,小伙子。”
(1)引导学习第一个句子:
A、我们平时与人打招呼,先要称呼对方,现在我们也来当当老妇人,怎么称呼?(小伙子)平时我们会怎么说?
B、比较体会后置式表达的作用。(老妇人重视我,说话更亲切)
(2)读第二句体会老妇人委婉地给我提要求。
(3)读好三个句子。
6、品悟“平静的眼神”。
过渡:老妇人不仅用语言鼓励我,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她还用“眼神”鼓励我。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就是无声的激励。
(1)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3)过渡:老妇人的延伸是那样地平静,可她的内心是那么地不平静,对“我”充满了热情和希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置的写法,把老妇人内心对“我”的呵护、鼓励写一写。
(4)写话训练:
A、当我沮丧地想溜走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
B、当我每天去小树林练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4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
2、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几方面内容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描写兵马俑的方法,仿写。
4、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理解“虎视眈眈、一脸稚气、栩栩如生、膘肥体壮”等词。
二、教学过程:
(一)开题:
师:同学们,二十年前,在西安的沉沉地底下,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支部队,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同时,边讲边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的课件)。这支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阵,沉睡了两千多年。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它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千百万参观者。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在看了“这支部队”之后,情不自禁地赞叹:“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地到过中国。”同学们,你们听到这番话,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一种感觉?(自豪、激动)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自豪、激动的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见过秦始皇兵马俑吗?这个“俑”字,是单人旁的,所以它肯定与人有关。“俑”就是古代陪葬的偶人,这种偶人与真人差不多大小,一般用陶土或是木头制成。秦始皇兵马俑就是指陪葬在秦始皇坟墓里的偶人和马的塑像。
(二)理清文章脉络:
师:那么,秦始皇兵马俑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课件回到课题)
学生读书。
学生交流:
1、由兵马俑组成的军阵威武雄壮;(第3节)
2、兵马俑的神态栩栩如生;(第4节)
3、历史悠久;(第5节)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哪一小节?(板书)
师:是啊,这两部分内容就是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的,那么除了这两部分内容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1、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兵马俑博物馆的雄伟建筑;
3、兵马俑在考古史上的地位。
师:课文就是从这几方面入手,来介绍秦始皇兵俑的,我们把这些内容有机地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来说一说。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这一个填空题。(课件出示“填一填”)
学生准备,自由练说。
学生交流。相机评议。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完整,也很简洁。对这一类介绍性的文章,我们可以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介绍的几方面内容,就能快捷而正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以后读到类似文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学习第4小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秦始皇兵马俑做得栩栩如生是吸引世界各地参观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读一读描写兵马俑样子的这一部分。来研究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他又是如何将这些兵马俑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第四小节,思考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学。
交流: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老兵俑,一个新兵俑,一匹马的塑像。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老兵样子的相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
师:你理解“虎视眈眈”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小结:是啊,从第三小节我们看出当时的军队正处于临战状态,所谓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他的目光犹如老虎的眼光一样,凶狠地注视着敌人,作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与之相对应的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谁来读一读描写新兵俑的句子。
学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脸稚气”是什么意思?(一脸的孩子气)对啊,这些还带着孩子气的新兵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还缺乏经验,也许他们还对战斗充满了好奇心呢!我们一起把这一句描写兵俑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他们的不同。
学生齐读。作者还写到了一匹战马,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膘肥体壮”这个词语以前我们没学到过,你认为怎样的'战马才能称得上是
“膘肥体壮”的?(出示图片课件)
小结:同学们,作者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面对的是泥塑木雕的兵马俑,却让作者觉得他们很逼真,像活的一样,这种高超的雕塑艺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介绍给我们的呢?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能不能发现它在表达上的特点呢?
板书:先概括后具体;
有代表性的兵马俑;
样子+想象,中间用连接词(也许、可能、似乎)
小结:是啊,作者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结构,选取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然后描写他们的样子,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把兵马俑介绍清楚,给我们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
师:同学们,兵马俑坑内,有近千个兵马俑,有文中写到的老战士和新兵,还有将军、指挥官、另外还有步兵、骑兵、射手等等。这些形象无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但本文限于篇幅,没有将他们一一写出来。我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否可以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描写一下你看到的兵马俑呢?老师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二到三个兵马俑,也来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写作。
交流。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由兵马俑组成的军阵。请同学们作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
抄写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内容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接触这篇课文,我就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诚信对人格形成的意义。
2、学习在故事叙述中插入“点睛式议论或抒情”的写作方法。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二、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
三、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感知内容
板书:积攒糖纸
对故事的感受
(一)师生共同探讨学习重点
1、质疑
2、讨论得出学习重点
1)我们为什么要攒糖纸?
2)我们是怎样攒糖纸的?
3)我对“一千张糖纸”故事有怎样的感受?
i、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A、商量后出示解决问题的途径:
1)浏览,找出相应小节。
2)自读,找出相应语句。
3)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B、共同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
1)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的问题。……“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呵。
2)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3、读句子,说说两句句子写出了什么?
4、作者在大段的叙述中,穿插了自己内心的意见、看法。这就是点睛式议论。
A、作者在写攒糖纸过程的.时候,选择了很多典型的细节。
B、读第8自然段,找这样的典型细节。
板书:
买糖、吃糖——寻找、追随——等待、捡起——盼望
C、再读这一小结,体会这细节描写的好处。
D、小结: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们的天真、纯情。但追求、盼望得越真切,失望也就越深切。
A、读最后一部分,谈谈自己对“一千张糖纸”的看法。
B、辩论赛:我对“表姑的行为”的看法。
ii、课外延伸
1、辩论赛的延伸: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故事、名人名言)来为自己的“看法”寻找充足的论据,准备再次辩论。
2、扩展阅读:《又见香雪》
iii、作业
1、查字典理解文中引号的作用。
2、片段练习:我们的纯真不容欺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从品味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喝粥产生的各种情感。
(2)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情所折射出来的沧桑,从而理解文旨。
分析学生:
学生学习过张抗抗的作品《故乡在何方》,对作者的有关生平情况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堂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喝粥”这一生活现象比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与认识,更不善于对生活现象作生动描述。
课文的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内朗读。因此,在接触文本探究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必须作一定预习工作。
学习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结合。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时安排:两教时。
授课班级:东门中学初二7班。
教学方法: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学导结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作者张抗抗的生平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
要求给下列字词注音:粥、粳、黏、翘、芍、舔、罄、炮制、豌、楂、犷、熬、舀、 煲、焖、舂、匮、掰、迭
二、思考与探究:
1、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特别精彩?哪些句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哪些字词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作圈划)
2、 作者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终得出什么启示?
3、 结合课文的内容质疑,提出你最想提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自读笔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题并要求齐读。
询问:“稀粥”这东西同学们喜不喜欢喝?
作家张抗抗可以说是喝稀粥长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 “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她喜不喜欢喝粥?她对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
二、 指导探究文本
层次梳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2段。
作者记载了自己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喝粥经历:
①童年与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②青年时期时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③偶尔回祖籍广东访亲时喝鱼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级阶段)
留意文中的两个过渡段:9段、17段。(它们作了怎样的过渡?)
品读揣摩: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说说自己的理由。(启示探究文本)
1、 关注课文③—⑧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喝(吃)粥;飘起香气;一抢而空……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 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
◆ 滚烫的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见锅见底,一抢而空。
◆ 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有些单调、别无选择、出于习惯、某种需要……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探究:母亲爱粥如命,祖母舔净粥汤碗底,作者为什么却时常不满?……饥饿使然)
2、 关注课文10—16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涌入;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词:
◆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灿,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 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旷和力量。
◆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
◆ 每天每天,几乎每一餐每一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无味无趣,独自在外,屡尝人生艰苦,小米粥却食之津津有味,为什么?……化作自己闯荡世界的精气。)
3、 关注课文18—23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别具风味的种类,呈现在我面前
◆ 鱼生粥其味鲜美无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无穷,其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它求
◆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圆才肯作罢,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白而黄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生活、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鱼生粥的鲜美无比?……与“烧鹅乳猪蛇羹野味”对比)
4、 探讨文旨
作者从喝粥的经历体验,谈到了自己对喝粥的认识。她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稀粥这玩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叠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和积习。
(25)节:“……贫穷。粮食的匾乏加之人口众多,结果就产生稀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
(26)节“如今……喝粥是因为祖先遗传的粥的基因……”
(27)节“……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
——告诉人们:要懂得生活的甘与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一种人生经历,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实。
三、课堂小结:
作者述说了她人生道路上与喝粥有关的一段经历,她深切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喝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会不完全一样,内中折身着世情与沧桑真是:少年不识“粥”滋味……而今识尽“粥”滋味;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喜见彩虹啊。
四、作业:
亲自实践一次喝粥经历,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稀粥的“初级阶段” 稀粥的“中级阶段”
少年时代/杭州 青年时代/北大荒 多年之后/广东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黄)〕 〔鱼生粥(街头)→煲粥(亲戚家中)
白而黄 五彩缤纷
清爽可口∝ 奇妙 过瘾、细腻温柔∝新奇庄严 鲜美无比、回味无穷∝舒畅
(南方) (北方) (南方)
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9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少年满怀坚定的信念,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2、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反复手法的作用。
4、学习朗读技巧,正确处理重音、停顿。
教学方法与步骤:
导入: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该如何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要翻过那座山》。
一、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边听读边想象,想象人物活动的画面、细节和人物的内心感受,看你脑中出现了一组怎样的画面?
二、同桌互讲,再指名请同学们谈:你脑海中出现怎样一组画面?
第一幅:清晨,在被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一个少年正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汗珠。
第二幅: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当他站在山顶往前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第三幅:少年继续赶路,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上一座又一座山顶,然而前方仍然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第四幅:少年猛地一坐在路旁,垂头丧气、疲惫不堪,他在想什么呢?突然,一只海鸥掠过,像一束亮光。
第五幅:少年蓦地站起来,望着前面的山道及山道上空淡蓝色的天空,一片雪白的羽毛翩然落下,落入少年伸出的双手中。
第六幅: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三、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用“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连接。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共出现了六次,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每一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朗读这几句话,看看每句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1、这是少年清晨走路时心理活动的描摹,说明他是带着这个信念上路的,作用是点题,引出下文。
朗读:少年带着美好的憧憬去看大海,要读得自信、坚定。重读应是“山、大海”,语调稍慢。
2、这是少年的回忆。作用是为了引出插叙的内容——这是小时候奶奶哄他入睡时的念叨,就是这念叨使他产生了要去寻找大海的梦想。
朗读:要读美好的梦想和憧憬。语调要舒缓、轻柔,“大海”应重读。
3、这是少年在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仍不见大海踪影时,仍然反复默念这句话、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朗读:语气要坚决,富有力量,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语速要稍慢。语调要稍重,“翻过”宜重读。
4、然而当少年翻过一座山,眼前仍是长长的山道,他又一次聚积起力量,这一句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朗读:在双腿打颤情况下,仍然坚持攀登,说明少年坚决的意志,因此,要读得更坚定,更有力量,“那座”要重读,意在强调克服眼前的这座山。
5、仍然没有看见大海,眼前仍是望不到边的山峦,这一句是在他多次失望之后,对这句话产生的怀疑,要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
语气轻而快,重读“山”,“大海”,大海应读得稍微轻柔一些,表现出一种疑问。
6、当海鸥和海鸥的羽毛带给他大海的消息,他再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这一句少年终于战胜了彷徨和动摇。作用是照应开头,成为少年心中的一信念,又体现了少年的胸怀和感悟。
朗读:要舒缓、深情,富有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所以语速舒缓,“山”、“大海”重读。
四、请同学朗读全文。(全体齐读,一名读六句话)
五、象征意义:
大海:理想。
山峦:通往理想道路上种种困难。
海鸥: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六、这句话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和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七、讨论:
少年看到了大海吗?为什么?
结尾看不看得到,并不重要。
因为只要他牢牢坚守“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的信念,只要他为寻找大海征服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只要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至于结果如何,又何必在乎呢?实现理想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作业:
你心中的“大海是什么”,你为寻找心中的大海,翻过了哪些“山头”,还需要翻越什么“山头”,你是否有信心翻越?
写出你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不少于300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9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桥吗?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题,说说什么叫远景图?
3、介绍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讨论。
2、课文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一座桥由哪三部分构成?
二、细读课文、体会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 作者在文中设想的几种桥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选出一种它的特点你最喜欢的桥梁,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 、点出来,总结归纳)
2、作者何以能设计出那么多特点新颖的桥梁的?
(原因: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你认为他的想象是不是异想天开呢?为什么?(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
3、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常常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
4、总结
三、延伸创作
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 请同学们也设想一种具体的桥,并用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
4、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5、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有关春天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目,知作者并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3、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蒌蒿(1、óuhāo)河豚(tún)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想象的)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出问题。
诗意: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3、全体朗读诗歌
4、这画上,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5、诗人,画家为什么要写、画这些景物?
六、欣赏“正是河豚欲上时”
1、“正是河豚欲上时”哪一个字写出河豚具有怎样的心情?
生答:“欲”字写出了河豚急切的心情。
2、讲讲要上来的想到什么?知道什么?想干什么?
3、这么美的诗,请问诗中哪句是想象的?
4、这么美的春天在哪里?
(在惠崇和尚的画里,在苏轼先生的`诗里,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魅力)
5、放手学生自由讲诗、画画。
七、背诵诗歌
八、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这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表明春天即将来临。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还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谁和谁争画?他们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毛泽东、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从毛泽东、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5
一、设计思路
1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新课标和大纲制定的有关六年级的各项要求,理解其中的每一项标准、尺度、重难点。
2学习教材课后练习和理解作者的编排的意图,理解每一项知识因材施教使得复习有针对性。
二教学目标
1是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调查会,了解学生对考试的看法和态度,了解他们对复习有什么要求:分析学生的心理层次,给学生一些精神食粮,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期末复习中来。
2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了解学生最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难题;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可以因材施教使得复习有针对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有满足感,能较好的受到复习的效果。
三、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依据教材和卷子、对本班的学生状况都做个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2、复习时间:我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安排语文基础知识的单项复习,第二阶段我安排阅读和习作的复习,第三阶段我安排的是单元综合和模拟综合的测试。第四阶段我安排的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3、复习方法:我采用的是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4、复习内容:我把所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基部分、阅读部分和习作部分、口语交际部分。
四、复习的实施方法
我采用的是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阶段:习作部分--反复修改 写好日记由于我平时对学生的日记、读中学写、课后习作都抓得很紧,指导及时,讲评反馈比较到位,所以我班学生习作的复习重点不是反复的写作文,而是把重点放在反复的修改上。
1、组织修改一个方面:可以是作文中的重点段、可以是人物的一段对话、可以修改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欣赏日记:我让学生从四个一练习修改日记
(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结合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3、日记交流:三至五个人进行日记交流,交流日记的方法是自己读、自己评、同学评、老师导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而且不乏味。 据学生的实际,我把前边的单项复习进行综合检测,以集中审题和单独审题的方式进行检测,可以是整体检测,主要是做一些综合练习,(接把自助餐搬进复习课的内容出示相应的题目进行审题并进行口头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3-07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02-27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2-0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1-1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9-10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4-1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24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上册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