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1 16:11:34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课题】

  铅笔有多长

  【教案背景】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实际上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以及简单的估测和测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和分米,掌握他们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为三年级上学期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际测量,认识并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议一议”、“找一找”等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将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和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为主,辅以练习、游戏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好吗?(略)生:铅笔。师:猜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师:请大家把桌上的铅笔拿起来,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算一下,这只铅笔有多长?师:谁能说说这只铅笔大约有多长呢,你是怎么估出来的?生:回答。

  2、量一量。师: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生:用尺量。

  师:下面我们就亲自用小尺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生:汇报结果。

  3、说一说。师:你们能用手表示一下10厘米是多长吗?那么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呢?生:分米。

  师:对,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课件)师: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师: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指名说。(课件:1dm=10cm)生:齐读公式。

  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

  生:齐读公式。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

  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认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请大家仔细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活动二:认识毫米1、量一量。

  师:请大家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宽、厚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测量、汇报。

  师: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精确,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生:毫米。 2、说一说。

  师:1毫米有多长呢?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师:对,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生:回答。(课件:10毫米就是1厘米)师: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生:1cm=10mm师: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

  看看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生:汇报。 3、估一估。

  师:请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捏一捏、量一量。生:汇报。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生:汇报。

  三、阶段小结

  1、议一议。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观察米尺,一起讨论,看哪个小组的有新的发现。生:汇报研究结果。

  (课件)

  2、看一看。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2—43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巩固练习师:接下来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闯关游戏。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闯关。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m=()dm 3cm=()mm 90dm=()m 60cm=()dm 2m=()cm 800cm=()m

  2、画线段。

  我们要想准确地画出线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10-18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