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2-08-26 09:31:58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⑶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考虑: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⑶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考虑:

  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

  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同学理解包括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两首》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古诗两首》教案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古诗两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两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古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古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所见》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

  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课时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池、惜、阴、晴、柔、露”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个体自学

  1、学生自主读古诗。

  2、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2、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3、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4、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馈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夸一夸,帮一帮。

  (1)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2)展示: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3)帮一帮: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4)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古诗两首》教案13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两首》教案14

  《古诗两首》的磨课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之久,从脑中不断地反复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写再到教案的实施与几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乐,还有遗憾。现将磨此课过程中所经历和思索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初,两首古诗是想是想教学其中的一首《咏柳》。想通过用简笔画画出柳树的叶子,姿态,色彩等来理解字词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态美等进行艺术阐释,充分感受柳树的美。然后,拓展学习其他的几首描写柳树的古诗。但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习的量,一般两首古诗教学需要二教时,包括作业的完成,那么,一课时中安排学习一首古诗,量就明显偏少。决定教学两首古诗后,就又考虑哪首古诗先上。在备课过程中,自我感觉如果从<绝句>入手,自己上好课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学习古诗的方法会体现得更为清晰。但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春日》中要对柳树进行阐释,接下来在《咏柳》中还要进行柳树之美的想象,这样的处理会引起教学的重复和低效,于是,最终决定先上《咏柳》,后上《春日》。

  二、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确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咏柳》,觉得这首诗非常简单,而且想当然地认为,这首诗90%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解字意和词意进行了简单化处理,甚至没有刻意的安排某个环节让学生理解字意和词意。但是,课题组的教师将事前的调查信息反馈给我,学生对这首诗的认知中国基本上为零。试教之后,教师们普遍认为,感性的体验需要,字词意思的理解也应该到位。于是,教案又进行了更改。考虑到两首诗的难易程度,学生自学的反馈处理不同。《咏柳》让学生将自学学习到的成果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词的确切意思,同时也是对自学态度好和自学能力强的孩子色鼓励。而《春日》的教学则是通过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从这次的备课中,我深切感受到备教材和备学生应该是怎么备的。这两者的备课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对话主线索的确定

  《咏柳》和《春日》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古诗,随着备课的深入,两首古诗的共同点渐渐凸显。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让我感受及深。而诗词本身就是充满着灵动与诗意,充满着韵味和美感。如果用美来串联两首诗,课堂教学一气相连,课应该能活起来。

  语文是思维的物资外壳,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而语文具有美感.我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美.还应是教学流程的美.师生课堂活动中表现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课件制作尽可能地精美些,教师的评价语尽可能地优美些,引导学生想像也尽可能地体现美。整个课堂浸染在美中,这是这堂课追求的一个目标。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许多的教师为教而教,为考而考,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在枯燥的说诗、背诗、抄诗、做诗题中逐渐远离了本应美丽的古诗词。古诗的教学应轻理性分析,重感悟体验。教学中,我将理性与感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主要流程是:

  1、谈话引入,向往美。

  2、自学古诗──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词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诵读──表达美。

  第3点是教学重点,但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主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步走:

  1、(为什么不用剪?(避免用词重复)

  2、这是怎样的一裁?做动作,动作更加潇洒。

  3、二月春风用剪刀裁出了细叶、裁出翠柳,还裁出了()。

  4、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

  师小结:课文的最后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在于作者不仅在咏春,还在赞颂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课上完之后,反思自己,遗憾之处是:

  因为在裁的教学上,花时超过了自己的预设,因而直接影响到第二首古诗的教学。再来看看裁的教学。

  师:为什么不用剪?自己读读看。

  学生读: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呀?

  生:用词重复了。

  生2:还有,古时人们称做衣服的人为裁缝,不说是剪缝,用了裁就显得巧。

  师:你可真会联想。

  师:这裁呀是怎样的一裁?师做动作。

  生看着教师的比划,便猜测教师的意思说:

  生1:乱裁。

  生2:乱七八糟地裁。

  生3:想怎么裁就怎么裁。

  师:就是很有本事地裁。

  生:就是一裁,全都乱七八糟变了。

  师:就是能随心所欲、潇洒地一裁。

  师:这二月春风用剪刀裁出了细叶、裁出翠柳,还裁出了什么?

  生1:草。

  生2:叶子。

  师:都是绿色的。

  生:点头。

  师:那么没有其他颜色了?

  生恍然大悟,争着说:

  生:色彩鲜艳的花。

  生:

  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生:绿的叶,青的草,各种色彩鲜艳的花。

  生:裁出五颜六色的春天。裁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这一裁呀,裁得是多么得()。一个字形容。

  生1:好!

  生2:奇!

  生3:妙!

  生4:神!

  为什么在第二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会出现离谱,分析原因,有:

  1、没有做好铺垫。

  直接由裁的用词不重复过渡到裁的神韵,缺少的是铺垫。而旷怡因为做了一个铺垫效果良好。看细叶,感受细小,然后体会到小心翼翼地裁,很巧地裁。(还可以开放些,细小、精致、可爱等)相比之下,因为缺少这个铺垫学生答不上来就显得很正常了。

  2、没有抓住生成。

  这个孩子说到裁缝与剪缝的区别,其实就是联系他的实际经验体会到裁的精

  妙。可惜教师没有很好地挖掘开发利用下去,如果换一种教法,师:这位学生说到了裁缝的巧,联系一下裁缝做衣服,再看看绿叶,那么,你就说这是怎样的一裁?如果这样处理,或许效果会截然不同。而后面的裁的意蕴,因为由裁出什么做铺垫,学生就答得非常精彩。

《古诗两首》教案15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5-29

古诗《绝句》教案04-25

古诗《牧童》教案04-08

古诗《劝学》教案04-11

古诗教案小班02-28

清明古诗教案01-31

清明的古诗教案03-20

古诗春晓的教案05-23

古诗春晓教案05-23

古诗《咏柳》的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