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2-08-07 13:31:3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桥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桥之美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 默读课文

  2.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蝶恋花》等词孤独凄清的意境和空虚惆怅的心境,体会作者因“不见所思”引发的伤离愁绪。

  2、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体会此词从旧题材中提炼出新的主题,道人之所未道,善于议论,在议论中抒情,颇具创新的精神。

  3、领悟《青玉案》造语精工,巧用博喻的特色,记忆名句,深刻领会这些名句的意蕴。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把握移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2、体会活用前人文句的作用,鉴赏幽深婉约的意境,缠绵多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推进新课:

  1、言情:1)言语之情。指心意。2)谈情说爱或描述男女情爱。 3).抒情。

  3、言情词的特色:一是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二是一些“缘事而发”、“即事名篇”,大胆讴歌纯洁爱情,深刻批判封建礼教的词;三是一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之作;四是真挚动人的悼亡之作。

  三、学习课文:

  (一)、《蝶恋花》

  1.作者简介:晏殊 (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昭,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他家常常尽日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就是一个文艺沙龙。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碧鸡漫志》)“温润秀洁”四个字,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而且作者的主张也正是这样。《青箱杂记》载了晏殊这么一段话:“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在这里虽专道“吟咏富贵”,但也可代表他对词的表现手法的主要见解。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主旨)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来去。”写景,写思妇居住环境的景物,这是她清晨起来所目睹的景色。“菊”、“兰”,显得高雅,住处种有菊花、兰花,说明她生活在有一定身份的人家。菊“愁烟”,兰“泣露”,早晨的雾气笼罩在菊花上,在她看来像是盖上一层忧愁的烟;兰花上的朝露,在她看来像是相思人洒的相思泪。“罗幕轻寒”,读到下文可知这“寒”是秋寒,但与其说是秋寒,不如说是人的内心的孤单造成的凄寒。“燕子双来去”用燕侣双飞,反衬自己的独处。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是思妇追述昨夜因相思而通宵不寐的情形。“离恨”是此词的眼睛,全篇只此两字点题。“明月不谙”,埋怨明月,是无奈,是自怨。“谙”,人格化的写法,月本无灵性,此处赋之以灵性,说月本来应该同情我的“离恨”之苦,可是她不。“斜光到晓穿朱户”,说明整夜没睡,“到晓”即从昨晚到天亮。“朱户”,补写其生活环境,从而暗示其身份。

  3)“昨夜西风凋碧树。”思妇的视线又回到早晨的眼前景。“西风凋碧树”,昨晚这庭院里的树还是碧绿的,可经过昨夜一夜秋风的吹打,已凋零不堪了。这里语带夸张,极言西风摧残力之强。这是比喻,用“西风凋碧树”之烈,比喻相思对“我”的煎熬和摧残之甚。

  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行为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相思是“无计可消除”的,“独上”、“望尽”都是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企图借以排解相思而发出的近乎下意识的行为。“独上”照应前面的“燕子双来”和“离恨苦”。“高楼”照应“朱户”,再补写其居住环境。“天涯路”,说明伊人离家很远。这望,并没有什么预定的目的,不是得到什么消息说他可能今天会回来,而仅仅是为了宽解一下相思的痛苦罢了。可是望无所得,反而使相思更加强烈。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望不可得,那就给他写封信,倒一倒内心深处的苦水,或许会得到某种慰藉,可是他的行踪不定,“山长水阔”,信往哪儿寄 ?无从寄,又加了层痛苦。

  6)小结:我国古代艺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突出神似,不大注重形似。这个思妇的身材容貌如何,作者没有给读者作任何审美提示,全由读者自由联想。而她对丈夫的刻骨思念,这种思念对她的煎熬之苦,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鉴赏要点:

  1)体会文人言情雅词的特点。它所表现的是普普通通的离愁别恨,是刻骨的相思。但整个行文都非常含蓄委婉。全篇只有“离恨苦”点题,其余都是间接地暗示出来,让读者思而得之。

  2)行文高度凝练而流转自如,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或借景抒情,或比喻,或衬托,或拟人,各种手法的运用自然妥帖,没有丝毫刀斧痕迹。通篇章法灵活而结构严整,前后照应,针线细密。例如,对抒情主人翁的身份,没有一个字直接道及,但从她的居处环境及其行为方式,读者自然可以思而得之。而她的居处环境,也没有一句作正面介绍,而是紧密结合她的行为心理的描写来逐步交代出来,处处都给读者留有一定的联想空间。

  (二)、学习《鹊桥仙》

  1.作者简介:秦观 (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由于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名篇佳作不少,历来都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从内容看,秦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的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不停留在色相的美好、感官的愉悦的浅层描写,而能够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是秦词的又一显著特色。秦观很善于将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的感慨融会到离情别恨的描写中去。秦观因与苏轼的关系,一进入仕途,就被视为旧党的成员,在新党执政期间,一贬再贬,最后远谪郴州 (今湖南)、雷州(今广东),一生坎坷不平,潦倒失意。这种身世飘零落拓的感慨,常常流露在爱情描写之中。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吟唱对象的情歌。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汉代以来,流传非常广泛,以这个故事为创作题材的诗歌,古来很多。牛郎和织女都是劳动青年,他们是很恩爱的一对,但是天帝竟然罚他们远隔银河两岸,一年只能在农历七月七日会面一次,而且当夜就要分开。这对仙侣的遭遇多么不幸,多么值得同情。天帝多么恨心,多么令人憎恶。古来关于这个题材的诗歌的主题大都在这些方面,但秦观的这首词却一反传统,不是表现对牛郎织女的同情,而是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颂,从中表达了自己超越常人的爱情观。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这三句是描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情形。“纤云弄巧”,写景,云天之景。这绚丽的云彩,衬托着仙侣的美好相逢。作者还设想,这彩云是织女的巧手绣成的。“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传恨”,互相诉说长期离别的憾恨。这是“暗度”之后,相逢之时的情形。为适合词律,作此调整。“银汉迢迢暗度”,仙侣慢慢地度过鹊桥幽会,极富仙味。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高度评价和颂扬。“金风玉露”,紧扣季节和时间,即初秋的夜晚,同时补一笔景物描写。“金”、“玉”显然带有褒扬和赞美的感情色彩。这冰清玉洁的背景,象征着爱侣心灵的高尚纯洁。词人认为,这对仙侣,尽管一年才能见面一次,但是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不衰,而且恩爱弥笃。这样理想、圣洁、永恒的“仙爱”,相会一次,比凡俗的平庸之爱强得多。

  3)下片,写牛郎织女的离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又是热情的赞美。这温柔缠绵的挚爱,就像那迢迢银汉之水既深且长。“如梦”,一是甜美,二是短暂,在此二者兼备。正当他们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时候,他们分手的时间到了。‘‘忍顾鹊桥归路”,哪能忍心回头看那回去的路呢 ?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但是不忍别,也不得不别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他申明的爱情观。在作者看来,爱情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

  3.鉴赏要点:此词颇具创新精神。从旧题材中提炼出新的主题,道人之所未道。善于议论,在议论中抒情。上片和下片的歇拍两句,都是议论也都是抒情。这些议论,新颖独到,很能启迪人。与此相关,所抒发的情感也显得真挚高尚。

  三、青 玉 案

  1.作者简介:贺铸 (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其词集《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又名《贺方回词》。

  2.基本解读:这是一支描写单相思的痛苦的情歌。(主旨)抒情主体是男性。他对一位美人极其爱慕,但又揣摸不到对方究竟对自己有无爱意,于是他就被这种单相思折磨得苦不堪言。

  1)“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暗用曹植《洛神赋》对洛神的描写。“凌波”,即“凌波仙子”,在此是指抒情主体所倾慕的人。“不过横塘路”,她总是不从我的住地横塘这边经过。“但目送、芳尘去”,我每次都只能用目光送她远去。“芳尘”,她的长裙扬起的芳香的烟尘。饱含赞美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

  2)“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她那美妙的青春年华,究竟要和谁一起度过呢?名花何属呢?她对我有没有意思呢?哎!天才晓得。“锦瑟华年”,化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描写她的居住环境,华贵而高雅,充满倾慕、爱羡之情。“春知处”,犹言天晓得。但不说天,而说“春”,自然会给人以青春爱情方面的联想。

  3)下片浓墨大书单相思的痛苦。“飞云冉冉蘅皋暮”,描绘了一个自吐心曲的处所。这里暗用了江淹《休上人怨别》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情景。曹植《洛神赋》中也有“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的句子。这本来是一个期待伊人到来的幽美高雅之所,曹植就是在这里遇到宓妃的。但是,抒情主人公并非约会,他只是来这里单相思。思不可得,并没有见到伊人的踪影。于是用彩笔来倾诉心曲。“彩笔新题断肠句”,用犹如江淹曾在梦中得到郭璞授予的富于才华的彩笔来写情诗,来倾注令人悲欲断肠的“闲愁”。这里所谓闲愁,就是所谓爱情的痛苦。“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这闲愁共有多少呢?回答是:多到无法计量,多到好比广阔平原上的茂密如烟的春草,好比江南暮春时节满城飘飞的柳绵,好比梅子黄时的连月不停的毛毛细雨。这几句,古来备受激赏。作者也因这一名句,而得到时人给予的一个雅号“贺梅子”。那么其妙在何处?概括起来至少有下面几点:一是设喻精当。闲愁是抽象的事物,通过这三个比喻,显得非常形象,非常具体可感,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印象。而且春草、飞絮、黄梅雨都给人以愁丝连绵不断的联想。二是巧用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称为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扩展,一种延伸。成功运用博喻,可以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地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这里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三个喻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特征,即多到无法计量,而且还在发展变化,越来越多。三是比中有兴。三个喻体都分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景物描写,都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色。因而,它们除了用来作形象的比喻以外,还共同构成了一个春去夏来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与“闲愁”又非常和谐浑融。在文学作品中,凡是写到爱情不如意的,大都会联想到暮春,从而用自然的春去夏来,比况人的青春易逝。这里也用了这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读到这里,我们非常自然地感觉到抒情主人公的“闲愁”确实多得不得了。但这究竟是一首地道的情歌呢,还是以情歌为载体,别有寄托呢 ?许多人都认为是有所寄托的。但具体寄托了什么,说法不尽一致。我们认为,这样的词就当作单纯的爱情作品来读,也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如果有寄托,词中所描写的美人,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政治理想,其中的闲愁,就是作者执著追求而理想终究不能实现的苦闷。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多情种的失恋的悲歌,实际是士不遇的浩叹。

  3.鉴赏要点:言情词的精品。词作把单相思这种人们多少都有过体验而不易说清楚的情感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造语精工,巧用博喻,最突出的表现是最后几句。

桥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由于我班的小朋友每逢遇到事情或困难,都不愿意想办法解决,所以,我通过语言活动“奇怪的桥”这个故事里面发生的事,让孩子大胆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

  教学目的:

  1、 以故事角色的身份想象、思考、理解故事的内容,发展创造

  2、 懂得当同伴有困难时,应热心相助的道理。

  准备:

  1、 录音机、录像带、废旧材料。

  2、 小鸡及ji妈妈头饰。

  3、 在活动室内布置三个故事场景:小鸡的家、河面、对岸的。

  教学过程:

  1、 教师扮演ji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轻快的音乐中到“对岸的小山坡”上捉虫子吃,然后愉快地回家。

  2、 ji妈妈在家里听到雨声,启发小鸡猜想这会对它们家产生什么影响,将会发生事。

  3、 雨停了,ji妈妈启发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选出一个最可行的方法.

  4、 正当小鸡们准备用自己想的办法过河时,忽然它们发现水里已经有了一座桥,这是谁搭的`呢?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5、 在音乐声中,ji妈妈带领小鸡们排队过河,来到对岸的小山坡上,回头发现不见了。妈妈让小鸡坐在自己身旁简单讲讲各自的过河经历,推测桥可能是谁搭的,为什么桥不见了。(放录像)

  6、 吃完虫子后,ji妈妈启发小鸡自己想办法过河回家。

  7、 引导幼儿带着疑问完整看一遍故事,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圆圆的石头是否真的是石头。

  8、 提供废旧材料,让幼儿利用这些废旧想办法过河回家。

桥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平衡、钻爬和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力量。

  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互相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幼儿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木制长凳8条(每条长2.6米、宽0.2米、高0.28米)、 地毯(长20米、宽10米)、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

  我们苏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小桥,好看又好玩,我们一起来想法玩一玩有趣的“姑苏桥”。

  2.幼儿三人一组站在长凳上,听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做热身操:

  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关节运动―跳跃运动。

  3.探索“钻桥洞”游戏

  (1)在凳子下面让幼儿探索“钻桥洞”。

  (2)鼓励幼儿在“钻桥洞”时,充分开动脑筋,手脚协调、 灵活地运用最快最好的方法通过。

  (3)提醒幼儿在“钻桥洞”时,不要拥挤,按秩序鱼贯通过。

  4.跨跳“小小桥”游戏

  (1)要求:幼儿依次跨越过每个“小小桥”。

  (2)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可用一脚踏在“小小桥”上,然后跳下。

  (3)集合幼儿,教师边请个别幼儿演示, 边指出过“小小桥”方法。

  (4)继续进行过“小小桥”练。

  5.游“姑苏桥”

  (1)将8条长凳摆设,让幼儿进行走过“姑苏桥”游戏。

  (2)幼儿分成四组,依次进行。

  (3)提醒幼儿用快而稳的方法通过“姑苏桥”。 为增加游戏难度,可把桥分开一定距离,让幼儿跨过。

  6.走“多层桥”与“斜坡桥”

  (1)将长凳叠放成多层桥(二层――三层――四层)、斜坡桥。

  (2)教师谈话后,幼儿可自主选择桥进行锻炼。 提醒幼儿由高处往下跳时,屈膝下蹲,轻轻落地,保持平衡,注意自我保护。

  (3)集合幼儿,教师进行讲评和演示。幼儿继续练习。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多层桥的高度。

  7.放松操,听音乐跟教师一起做放松活动。

  8.活动简评:对主动、积极投入活动和活动能力有提高的幼儿作切合实际的评价。

  9.幼儿整理器材、离开场地。

  评析

  这是一次成功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意识明确

  这次活动,从设计到实践,始终围绕一条目标主线展开,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行为适应性等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活动,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内容新颖有趣

  利用了平时意想不到但能用于体育教学的长凳作为器材或玩具,并选择了“趣游姑苏桥”的主题,顺着情节的发展,设计了钻桥洞――跨小小桥――走多层桥、斜坡桥等多种颇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动,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锻炼活动。各个分解的游戏,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层次,又衔接自然,是一次内容完整小步递进的教育活动。

  三、形式灵活多样

  围绕目的和各个内容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采用幼儿个体的、伙伴结合的、集体活动的多种形式交替出现,灵活变化。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自主选择;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改变了“一刀切”、“一个样”的环境创设,使得体质、性格、活动能力有差异的幼儿都得到提高。

  四、体现活动的主体

  这次教育活动,自始至终在创设的心理环境方面,是宽松、自由、愉快的,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较高,情绪高涨。教师能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调整,有效地调节运动强度、心理负荷,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和几种说明方法。

  2、 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

  (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模块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桥墩 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 匀称

  3、 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模块二:分析课文

  一、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 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 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 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 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 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模块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 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 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 )( )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 )桥

  (2)8、9段分别写了( )( )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 打比方 外

  结构坚固 ↓

  历史悠久 内

  二、(3--9)赵州桥 特点 历史 结构 外形、设计者 整体-局部

  卢沟桥 特点 外形 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 其次 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一:复习梳理

  1、 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 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 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 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 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 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 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 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 列数字 3、作比较 打比方 4、作引用

  三、 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 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 用词准确严密

  例: (1)桥 拱桥 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 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中的“随堂反馈”。

桥教案 篇6

  一、 选定主题

  期中考过后,我开始了第三单元的教学。第三单元学的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说不尽的桥》,我认为这个主题便于学生开展活动,于是我选定了它。

  二、组建团队

  由于3班平时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我决定就让3班与桥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3班共有52个学生,按桌椅的排列情况分成4个小组。我就以这四个小组为单位组建了四个活动团队,分配以赏桥、写桥、画桥、知桥的学习活动任务,并由各组长全权负责活动的组织与进度。

  三、 制订计划

  参照课本上的活动,我给每一组的具体活动任务分别是:

  1、赏桥:搜集并整理、归纳相关材料,设计创作一版手抄报和一版剪贴报(小组全员合作完成)。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解说主题、版面设计和材料选取等方面的内容。

  2、写桥:仔细观察一座桥,并了解、搜集有关它的修建情况等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小组成员个体完成)。小组讨论(教师做指导)找出最符合要求(介绍性)的文章与最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范文,朗读完后,要求第4小组(他们组出竞赛题)同学说说两篇文章哪一篇更符合“介绍性文字”这个特点,为什么?并结合平时学说明文的经验,说说他们在文章里都听到了哪些有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

  3、画桥: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小组成员个体完成)。小组讨论找出符合要求(未来)的作品。展示成果时由设计者们分别上讲台展示创作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4、知桥:搜集并整理、归纳相关材料,拟出竞赛题(小组全员合作完成)。将题目分成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三种类型,题数灵活把握,以竞赛时间20分钟为宜(教师做指导)。竞赛时由本小组指定念题员、记分员、记时员并组织纪律,其余三组作答。

  四、开展活动

  我给学生三个周末的时间准备,初定在第15周周一展示。我强调全员参与,并辅以“获赞”机制,明确论“功”行“赏”,多做事情多得赞,独立完成的作品,越优秀赞越多。各组长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并如实记录他们参与的积极程度。

  五、展示成果、反思总结

  第15周刚好是本年段的教研周,我们备课组长安排我开课。于是我决定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作为公开课的内容。

  我将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1、教师导入2、分小组展示、3、教师总结、4、布置作业。

  分小组展示是整节课的重点,大约占40分钟,在每个小组展示后,我也有给予适当点评,但课堂主要还是交给学生。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7-27

《桥》教案04-04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

桥的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