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3 18:12:38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精选18篇)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四兄弟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四兄弟能指点骆驼主人找回骆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四兄弟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骆驼主人和四兄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一点不错”“谢天谢地”“真奇怪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骆驼主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四兄弟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母亲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或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板书课题:刷子李(板书课题)

  指名读(提示把“子”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刷子李,这名字有意思吧?从这名字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姓李的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特别高)

  4、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民国初期,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扎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刘,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粉刷技术特别好,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下面,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刷子李。

  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那么把书打开,翻到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先看看词语掌握得怎样?

  (课件出示词语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分行读,再一起来(派头的“头”读轻声),(相机解释词语“发怔”是“发呆”的意思。)

  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通过刚才的朗读,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品读文本、感悟技艺高超

  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生说: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b、师问: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生自由说)

  老师这有两张粉刷匠粉刷时的图片,我们来看看。看了有什么感受?(生再说感受)他们能称为刷子李吗?(不能)为什么?(他们身上全是白点)

  c、那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带着敬佩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再个别读)

  d、刷子李真不愧是个奇人,不但干活好,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什么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第一奇。(相机板书:规矩奇特)

  刷子李为什么敢立下这样奇特的规矩?(生自由说)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师引读:他要是————生读。

  2、学习第五自然段

  a、师: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接下来我们找出感受到刷子李技艺高超、奇特之处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

  b、指名说。(交流点评)

  生说: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好,这样的粉刷,效果怎样?(板书:效果非凡)

  哪几个词看得出他刷的墙效果非凡?(指名说: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师:真是让人叫绝啊?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用哪个词?(生说: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等等)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刷子李的佩服的态度读一读这段话吧。

  c、师:这个自然段还有那句话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只见师傅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问:好,你找得这一段重点对人物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动作)那你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动作怎样?(板书:动作娴熟)

  谁想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在他读的句子中有个很美的词重复出现两次,是哪个词语?(悠然)悠然是什么意思?(悠闲的样子)

  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师: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来读这句话,读出“悠然”。(生齐读)

  读这八个字“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那就再读这八个字,读得慢一点(齐读)再慢一点(再齐读)

  听你们悠然地读这八个字,老师眼前仿佛浮现出刷子李刷墙的样子来了。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指名说:舞蹈家、画家等)

  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整句—齐读。)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一起拿起书,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奇特之处。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奇特之处,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侧面描写

  1、面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佩服),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感到很(失落),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心服口服)。

  2、谁来试着填填这个空?(指名生一个一个说,并相机板书: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请同学们一起填填空。(生齐读填空)

  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为什么?(生自由说)

  4、小结:这样写并不多此一举,侧面烘托人物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同学们课后写一写身边有特长的人,写出人物的特点。

  四、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书。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震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自然、维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知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俺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偏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示它的智慧;二从“有人震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示它的警觉;三从储藏食物过冬来表示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示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示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示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偏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偏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如、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俺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昼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身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震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俺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干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安排

  改写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通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

  2.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3.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国徽,怎样尊敬国旗、国徽。

  教学过程:

  一、认识祖国

  1.老师讲授“祖国”的概念,用学生已有的“母亲”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国的概念。

  2.祖国在哪里:用地球仪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大体位置。

  二、读熟并记住三句话

  1.教师教读三句话。

  我是中国人。

  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体读、比赛读、比赛背诵等形式,让学生熟记这三句话。

  3.播放祖国__、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与美丽。

  三、认识国旗、国徽

  (一)认识国旗

  1.出示国旗图片。

  2.从色彩、形状、图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并说一说。

  3.讲解国旗的红色和五颗五角星所代表的意义。

  4.画一画国旗。

  5.欣赏图片,说说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国旗,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国旗。

  结论:国旗代表国家,我们要尊敬国旗。

  (二)认识国徽

  1.欣赏国徽图片,从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说说国徽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__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国徽也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尊敬国徽。

  3.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国徽?(图片展示、学生议论)

  四、学唱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2.教师教读国歌歌词。

  3.播放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奥运会体育健儿夺冠唱国歌等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唱。

  4.课堂展示唱国歌。

  五、参加升国旗仪式

  1.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

  2.观看视频:__升旗仪式。

  3.阅读并讨论课文16页,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一般人行注目礼。

  4.教师示范立正、行注目礼,学生互相学习、规范行为。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歌唱国歌。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生机勃勃”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大花猫小时候的可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介绍认识的猫。

  2.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明确自学要求。

  ⑴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⑴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任凭 无忧无虑 尽职 稿纸 抓痒 丰富多腔 遭殃 蹭 责打 折腾 枝折花落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⑷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⑸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4.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⑵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1.自学第四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3.教师归纳:

  ⑴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真是一只

  ⑵老舍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⑶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喜欢、喜爱)

  ⑷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爱的一只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解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生:语文,桥)你们猜猜我是教什么的老师?(生:语文)你们猜猜除了语文我还教什么?(生:数学,音乐……)告诉你们吧,我除了教语文外还教同学们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你们觉得我会是个什么样的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上这节课吗?很高兴我们有这四十分钟的时间了解认识,让老师把你们牢牢记住好吗?我也争取尽量多的记住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二、新课学习

  1、回顾全文

  一边快速浏览课文,一边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写的是一位党支部书记老汉为了救乡亲而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的故事。)

  2、分析品读

  本篇故事的主角是谁?像大家介绍一下。(生:村子的党支部书记,老汉。)

  如果故事的发生是部连续的影片播放,那么老汉出场是怎样的形象?请找出描写老汉的词句,并结合当时的环境细细体会,把所思,所感批注在旁边。(生自主学习)

  汇报交流: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点拨:“拥戴”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拥戴”他?老支书第一个来到这座逃生的木桥前,他为什么不先逃生?他来干什么?把你理解的老汉读出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点拨:这句子中有个五个字的比喻句,你们发现了吗?说他像座山,你们在山的面前是什么感觉?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可能在想什么?

  就这样的党支部书记老汉,课文一共写了他几次说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小组合作交流,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理解朗读。

  三、领会“桥”之真谛

  师:读了课文,我想此时老支书的形象一定牢牢地定格在了你的心间。文章是缅怀老支书的,可是却取了一个这样的题目——《桥》,同学们,此时你们眼中的这座桥,还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吗?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变化。首先要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然后进行梳理,列习作提纲;再根据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写具体;最后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环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梳理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仿照例子列习作提纲。(重点)

  3、按照提纲,分段叙述,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

  4、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范文。

  学生准备: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考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旧对比,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照片,请看——(课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乡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老师二十年前的家乡。那时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烂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课件出示现在的家乡照片。)这是现在的我的家乡,看,变化多大啊!

  2、过渡:你的家乡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采访活动谈谈自己家乡的变化。

  3、导入: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也在变,瞧,我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了,现在的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未普及呢,而现在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大啊!(课件出示问题。)再过二十年呢?我们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时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

  2、过渡:同学们,《二十年后的家乡》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板书:写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习作要求。

  3、学生自读,梳理这篇习作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家乡的变化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

  设计意图:小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选材,并且使学生明白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

  三、举例指导,启发想象

  1、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街道公园、住宅广场、科技交通……

  2、教师以“街道”的变化为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1)现在的街道给你什么感觉?怎么形容?

  (2)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街道的样子、街道的栏杆、街道边的植物、街道边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说。

  3、继续启发,拓宽学生思维:还有哪些变化呢?

  (1)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变化。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通过“追问”“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说具体,使自己的想象更丰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想象。)

  设计意图: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环节着重从此入手,通过举例引导,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四、列出提纲,理清思路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提纲,引导学生读一读,并仔细观察,交流思考:列习作提纲有什么好处?

  2、讨论交流:如何列好提纲。

  3、交流总结,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仿照编写提纲。

  4、集体交流,适当修改,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之前列提纲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就好比盖房子有了一个框架,墙怎么砌都不会歪倒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以便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动笔写作,完成初稿

  1、根据编写的提纲,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

  2、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教师的巡视就是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指导,帮助他们遣词用句,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

  六、展示作文,交流评点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习作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

  4、全班点评: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聆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通过交流,提修改建议,思考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对于学生来说,入境想象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课堂导入不仅要直奔课堂的主题,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设计了课前准备活动——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考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对写好作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不足之处:

  学生赏评的方法较为单一,而我没能及时地洞察到这一点,及时地教给学生多角度赏评的方法,学生只是主观地评赏,需要反思和改进。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2、通过练习,把左右结构的字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1、同学们,谁能说说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

  (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2、一起做一做

  二、导入新课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松”

  (1)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左右部分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

  (2)教师相机介绍: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使左右两部分的长短、宽窄、高低适当,搭配合理。

  2、各学习小组讨论其余的字

  四、学生练习

  1、学生临写,师巡视。

  2、展示学生作品,指名评议。

  五、巩固练习。

  六、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总结。

  七、了解书法文化常识:学会读帖。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

  1、积累4、5两段

  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篇1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1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10-28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5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