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时间:2022-12-08 12:23: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xx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 b、黑夜无光时 c、只在黑夜 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第五章第1节内容。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

  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分析---本课时小结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六、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入手,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出结论,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小结】: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能力目标:锻炼学对生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教材分析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二)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的绿叶在光下能吸收CO2 ,释放 O2。

  2.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

  1、光合作用的课件播放:(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引出)

  2、光合作用的结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通过阅读、观察、动画演示、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4、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实战演练—理论联系实际

  (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本节课入手,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周围的环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五)、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和产物之一淀粉的基础上,再次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从知识的体系上说,先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接触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将知识延伸-----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同时体会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有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许多经典实验,本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和实验相结合的新模式。

  本课中安排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多个科学史料。一节课下来,学生仿佛从2000多年前开始伴随着各时期的科学家重走了光合作用发现这一历史之路,在与科学巨匠的对话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及其中的曲折和艰辛。

  存在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4534535aaa色、黄4534535aaa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xx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xx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xx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xx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

  教学过程:

  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和;atp合成过程中能转化成了能,该过程还需的催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图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

  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

  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图,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图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图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自制板图,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图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

  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一)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二)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

  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五、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六、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9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识要点。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之后,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设置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去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第1课时,需要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通过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在观察和简单分析中,初步获得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等知识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 知识目标:

  ①概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写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 2. 能力目标:

  使用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体验科学实验的设计的一般步骤;

  ②关注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使学生知道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可采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出结论。

  如何有效、有序地组织开展实验活动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

  ①课前安排预实验,有意识培养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实验小组的临时带头人;

  ②课中教师需作好简要讲解、恰当示范,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实验的亲手操作。

  对设立“对照实验”的理解和处理是另一个教学难点。突破该难点可采用提问“如果采用全部光照处理,没有遮光对照,能不能准确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引发学生思考得出“不采用对照实验就不能准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四、教与学方法的拟定

  以课前进行预备实验和课堂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操作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为特色,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本节课基本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有着跃跃欲试的探究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积极和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师要着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地、不断地启迪、指导和帮助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灯、碘液等,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是首要的注意事项。教师要及时地仔细讲清实验注意事项,时刻关注和调整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

  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和交流实验操作程序和观察结果,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并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对教科书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可进行变式处理,借用PPT比较直观、简明并规范提示学生,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和组织问题的答案,逐步养成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同伴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教学流程的交替进行,随着实验步骤的步步有序操作,教师要不断地引发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不断生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构建出“黑暗处理→部分遮光处理→酒精脱绿→滴加碘液染色→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知识链,完成“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学习内容。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了解叶绿体,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学习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实验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分析实验原理及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工具: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打开PPT,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联系的图,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导议: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产生的是有机物和氧。)

  讲述:板书光合作用的化学公式,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思: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光合作用的过程?

  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学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

  1.仔细研究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及实验结果。

  2.讲一讲每个实验各自得出的结论。

  3.结合几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4.由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你还想到了什么?

  活动结果: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背景及实验过程,可以获知科学的发现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现在课本上许许多多的科学成果都是几代科学家艰辛实验而成的,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成长。

  过渡:接下来,我们在实验中见证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吧,首先我来认识一下叶绿体。

  问:叶绿体在叶子的哪个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在PPT上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

  (答:集中在叶肉细胞中,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中,叶绿体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有双层膜,使叶绿体与细胞基质隔开,叶绿体的膜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内部充满了基质和绿色的基粒。)

  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超薄切片,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圆柱体呢?

  (答:不是,是由一层一层的结构重叠而成的。)

  讲述:就像一元的硬币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硬币一般累叠而成,形成一个圆柱体,叶绿体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圆柱体,仔细想想,这样的形状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对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成果展示:

  出示叶绿体色素提取滤纸带,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别是什么?其中稀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两类: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也分为两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由于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类胡萝卜素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叶子总是翠绿醉人的。这是由于叶绿素掩盖了类胡萝卜素颜色的缘故。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破坏。秋天叶绿素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动比较稳定就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枫树“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的缘由就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时候,大量花青素被转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慢慢转化成光能,在恩吉尔曼的光能转化分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颜色是与它们吸收光的情况相关的,我们可将提取出的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可见光与三棱镜之间,可以看到连续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谱幻灯片。)

  提问:同学们观察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量最少。)

  讲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绿光会被反射出来,因此叶绿体才呈现出绿色。

  很好,综上可以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本节课中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最终明白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结果,还要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的心理及思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分析光合作用。

  目标巩固:

  1.动动笔,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小组之间互相诉述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相关文章: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04-06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11-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02-28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说课稿11-02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说课稿范文02-28

《氧气》教案10-12

《氧气》教案10-12

植物呼吸作用吸收和释放什么气体09-09

二氧化碳能生成氧气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