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2-03-16 14:57:52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的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模板合集9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

  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

  学习任务1:做一做,想一想。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亲身体验基础上讨论、交流、体验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会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及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使对摩擦力这个概念的建构有真实的感悟作基础。

  学习任务2:看一看,想一想。观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画面,谈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及有何感受。观察教材第114页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气体、液体的摩擦,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并且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铅笔、橡皮擦、书本等物体来制造摩擦力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摩擦的初体验之后,再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摩擦力,使其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

  【环节二】动手实验,探究"摩擦"

  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会儿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动,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

  建立假设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建立假设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器材准备: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检验假设1: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假设2: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活动建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体会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针对探究的问题,自己总结结论。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环节三】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

  学习任务5: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建议"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现象".对没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客观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即创设一个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在学习者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设计适当的任务,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因此,本案例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同时达到"还学于生"的良好效果。

  1.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学习和迁移能力。任务1、2、3都是基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摩擦力概念,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并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的观察。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任务4就是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两个变量,即压力和粗糙程度,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结构的探究,根据一定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通过实验探究任务,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开拓思维任务,激发学生智慧火花

  如果学生能使用已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这表明学生已经发生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通过任务5进行逆向思维。这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反馈和把握,并以此调控教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复习跑跳步、前踢步、后踢步等基本舞步。

  2、引导幼儿创编具有一定意义的短小快乐的舞蹈。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体验舞蹈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鼓一面、鼓棒两根、录音机、音乐磁带。

  2、学习各种舞步。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教师鼓点的变化而做动作,训练幼儿节奏感。

  师:“小朋友,跟我一起敲敲鼓好吗?”(幼儿走入活动室自由找空位站好,教师敲鼓,幼儿随鼓声的快慢,调整自己脚步的速度进行表演)

  二、游戏“快乐的脚步”。

  1、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的脚步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快乐的脚步的游戏,好吗?”

  2、师:“老师的两根鼓棒表示小朋友的两只小脚,老师的鼓棒往哪边敲,你的小脚就往哪边跳。”(教师变换鼓棒位置敲鼓,幼儿随鼓棒位置的变化及鼓声速度的快慢变换舞步进行动作。)

  过渡:小朋友累了吧!让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快乐的脚步花样真多,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优美的舞蹈来。今天,老师就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一则非常好看的舞蹈,下面请小朋友欣赏。

  三、教师示范舞蹈,幼儿模仿动作。

  1、教师听音乐舞蹈,幼儿欣赏舞蹈。提问:

  ①你刚才看到老师跳了些什么?

  ②老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表现快乐小动物的舞蹈,那舞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幼儿说出一种动作后,教师针对较难的动作,让幼儿集体练习。)

  2、幼儿随教师学舞蹈。

  ①师:我知道你们也想跟随我们一起跳舞了,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吧!(教师将口令与语言提示相结合带领幼儿一起舞蹈。)

  ②让我们再来一次。(师生再次舞蹈一遍,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变镜面示范为同方向示范。)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则表现快乐动物的舞蹈,这个舞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来的,下面老师还想跳一段舞,也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出来的,这则舞蹈与刚才的一样不一样呢?请你们看。

  四、教师变换舞步舞蹈,启发幼儿创编。

  1、教师变换舞步舞蹈。提问:

  ①刚才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什么样的舞蹈?

  ②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表现身体锻炼的舞蹈,老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

  ③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变化一下快乐的脚步呢?行不行?让我们听音乐想一想。

  2、幼儿创编脚步动作。

  提问:“想出来了吗?让我们来听着音乐试试看。”(两遍)。

  3、请个别幼儿将创编的脚步表演给大家,并集体学一学。

  小结:你们想的真棒,老师有个建议,你们可以把刚才编的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成一个快乐的舞蹈,如果你想出来的办法一个人不够表现的话,可以请你的好朋友帮忙,几个好朋友编一个快乐的舞蹈,好不好?下面我们去商量商量吧!

  五、幼儿创编舞蹈。

  1、幼儿听音乐全体编舞。(两遍)

  2、请个别幼儿表演。

  3、集体表演

  六、结束: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快乐的脚步编出了这么多快乐的舞蹈,让我们一起去表演给其他

  的小朋友看吧!

  大班刮画《家乡的夜景》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刮画《家乡的夜景》

  动目标:

  1、学习刮画的技巧,了解刮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画的方法;

  2、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体验色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认识深色和浅色;

  2、多媒体幻灯片夜景图;

  3、幼儿作画工具(画纸、油画棒、无尖铅笔);

  4、半成品几张(一张铺好浅色底色的关成品、一张在浅色底色上涂好的深色的半成品);

  5、歌曲《萤火虫》磁带。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幼儿欣赏歌曲《萤火虫》,小朋友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谁吗?萤火虫什么时候进来?(是晚上)。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动物迷路的时候,萤火虫打着它的小灯笼把小动物们安全地送回了家。

  2、欣赏图片,放映幻灯片,“家乡的夜景”。

  天黑了小动物们有萤火虫,城市的夜晚没有萤火虫为、该怎么办呢?灯光把城市的夜晚装扮得十分美丽,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吧?

  (1)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呀?(是晚上的天安门)天安六上有什么?(有彩灯和焰火)

  (2)再依次欣赏几张代表性城市的夜景如:人民大会堂、北京西客站、立交桥、东方明珠等地方的夜景。

  (3)观察我们家乡的夜景,看看这里是哪里?(是白天的广场)大家看看晚上的广场是什么样子?

  (4)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是马路)观察晚上的街道同白天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说说晚上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5)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是楼房)到了晚上房子里是什么样子?(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天上有星星和月亮,还有路灯)

  3、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我这有只神奇的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边讲解边出示画纸现场做画),我用魔笔刮破黑夜,一颗小星星钻了出来,又钻出一颗小星星然后是月亮……

  小朋友,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无尖的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叫“刮画”。

  4、认识刮画,熟悉作画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画法“刮画”,刮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在于画画上之前,要先把画纸处理一下。

  (1)首先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

  (2)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如果你有一尺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去哪里呢?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美妙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夜景”这么美,下面就请小朋友拿我送你们的魔笔,画画咱们“家乡的夜景”,乘着魔笔出了吧!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先涂一遍浅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注意要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想好了主题再刮画,错了的话用同样的颜色的油画棒盖上重画。

  6、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7、活动结束

  让幼儿拍手唱歌《小蜡笔》。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洞洞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补洞洞。

  2、发挥想象,尝试根据洞洞的形状添画出各种形象。

  3、体验洞洞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胶棒、记号笔

  2、各种服装杂志、彩纸、彩色报纸等

  3、PPT:教师登山照片;各种形象(动物、车、水果、人物等)

  4、 音乐:《撕报纸》、《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放假,你们出去玩了吗?(去公园了、没出去···)你们猜我去哪了?(打开登山照片)对我去爬山了!爬山很开心。哎!只有一件事让我特别的郁闷,我把衣服弄破了好几个洞,你们瞧!(出示刮出洞的T恤)

  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呀?(缝一缝、补一补)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各种纸)假如这是一块布,我把它补在洞洞的背面。看洞洞补好了。怎么让洞洞看起来更漂亮?(在里面填上图案,装饰上花纹···)

  二、游戏—撕洞洞。

  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把你们请来,就是想让你们帮我把这些洞洞设计一下。

  1、提出设计要求:老师准备了各种T恤纸,但现在上面还没有洞,我们一起玩个游戏,把上面撕出各种形状的洞洞,然后再来设计。(记住:洞洞的形状越奇怪越好,洞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2、播放音乐《撕报纸》开始游戏。

  三、尝试想象创作。

  1、补洞洞。

  师:现在T恤上有许多洞洞,你们把洞洞周围涂满胶,选一张喜欢的纸把洞洞补好。

  2、添加想象。

  师:洞洞补好了,我们看看洞洞能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示范)播放PPT及《森林狂想曲》幼儿开始创作!

  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设计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剪纸活动:花儿朵朵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见图1),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菊花、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习,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金灿灿的油菜花(添画)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习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

  准备:

  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导入:

  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

  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

  1)观察花的外形。

  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

  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

  2)观察枝干及菜叶。

  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

  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

  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

  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

  “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

  幼儿学习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1)请每桌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内容,并说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

力的教案 篇4

  一、故事引题

  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

  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你们会唱卖报歌吗?

  生1:生表演。

  生2:唱卖报歌。

  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李秉哲的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而李秉哲的这种卖法,中国近百年的卖报史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没有必要学习李秉哲的这种方法,但孩子们完全能够理解李秉哲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这种特殊的卖报的方法),这也许是这一课应该让每个孩子懂得的。从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故事把全体学生吸引过来了,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惊讶,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感觉他们感触到了李秉哲卖报的聪明智慧。这是笔者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敲的第一次锣声]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许多老师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大,这是笔者实践得出的。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时间多是被许多阅读花样占据,的确看得出十分热闹,其实好多学生,特别那些特困生是难以受益的。所以,笔者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生练切)

  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的苹果),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笔者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是在苹果高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让孩子动手绘制也是给学生敲的第二声锣]

  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没有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生读自悟)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自己的理解,因为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秘密。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孩子们阅读几遍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写的这句话,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让每个研究起来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

  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会团圆、搓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2、喜欢参加泥工活动,愿意和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油泥(彩色),红豆、短牙签,白纸、皱纹纸、水彩笔、彩纸等。

  2、动物园场景一副。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幼儿随音乐如:小鹿跳跳跳,小乌龟爬爬爬等等来到动物园。师;动物园到了,呀!(作惊讶状)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你们知道小动物到哪里去了吗?我们来问问小熊猫吧!师;原来是大家不爱护环境,动物园里变的不美了,所以小动物们都离开了动物园,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将小动物们请回来好吗?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呢?(熊猫、鸭子、猴子````)

  师:我们一起看看熊猫长的什么样?熊猫有圆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熊猫又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呢?(是由黑色和白色组成的) 师:熊猫用油泥怎样做出来呢?先将泥团圆搓长,然后分泥,白色的泥做身体,将分好的泥团圆,然后用牙签将他们连接起来,熊猫的头和身体就做好了。熊猫的眼睛和四肢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色的) 对了,我们用黑色的油泥做四肢和眼睛,这样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就做好了(出示成品) 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小动物呢?(大象)大象长什么样呢?大象有胖胖的身体,耳朵象一把大扇子,腿象四根粗粗的棍子,大象还有一根长长的鼻子和细细的尾巴呢。怎么做呢? 我们还是先分泥,一块做身体,另一块做四肢、鼻子、耳朵,看一只大象就做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好吗?第一组的小朋友是折牵牛花,折的时候要边对边,角对角,比一比谁折的好看。 第二组的小朋友是做大树的,我们将叶子贴在树枝上,美化动物园的环境。 第三组的小朋友是做小草的,沿着小草的轮廓剪下来 第四组的小朋友是做小动物的,比一比谁做的小动物多又象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四组

  3、总结评价

力的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 篇8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参见本书图12—3),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2、3、4、5

  2、完成同步练习

【力的教案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力的教案模板合集八篇03-13

精选力的教案模板六篇03-02

力的教案合集十篇03-01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03-07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6篇03-12

力的教案集合6篇03-11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8篇03-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合集九篇08-12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合集五篇08-10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合集六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