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教案

时间:2022-03-14 17:26:06 教案 我要投稿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欢迎大家分享。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1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占有极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宋词《踏莎行》(秦观),初步领略一下宋词的魅力。

  (展示教学目标)

  二、关于词牌名

  踏莎(suo)行:词牌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调指词的腔调,即词所依据的乐曲,它决定着词的篇幅和字数,《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

  学生朗读,指出韵(压韵)、律(格律对称)之美(形式的美)

  五、进入赏析

  1、请快速阅读页下注释,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问:读完这首词的上片有何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词语(书上标出)

  失、迷、断、孤、寒、暮

  4、请参照上片词句内容,使用这几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段现代歌词,表现作者的处境。(目的:改变翻译的做法,用再创作的方法来理解古词的意思,是创新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相互评价(评价要点:用了几个词语?意思表达完整、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参考:雾茫茫、月朦胧,

  我在寒夜之中,

  无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里,

  孤单一人,望断秋水,

  杜鹃声声,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但何处是家乡?

  5、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6、下片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传递

  对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增添韵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亲情在传递,但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恨:远谪之恨(抓住关键词语)

  讨论后明确:自己被贬谪,身在远方,寂寞凄冷,友情和亲情在传递勾起了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情,但却有家难归,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无重数:多、深(直白)

  砌:深重、坚固(深刻)

  9、一个人爱恨到了极点,一般会有怎样的表达?(提示:苍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谓恨到极点,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释放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jie)和呼号。)

  明确:作者也不例外,他把无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发出天问,以此宣泄、释放个人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反(同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坛怛(da,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请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实难耐

  下片—远谪之恨向天问

  六、小结:韵律美、词句美、意境美(多媒体展示)

  七、作业:完成“下片”的歌词创作

  教学反思

  1、诗词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感悟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时间很短,对内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够深入。

  2、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情感态度单纯,对于思乡怀旧之情缺少人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迪、学习兴趣的引导缺少经验和手段。

  3、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不深导致拓展不够,对于赏析诗词的美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局促感,缺少说服力,本课只能定位在初步领略。

  4、有些环节处理简单、粗糙,朗读为了读而读,情感的引导不够,朗读没有释放出的应有的情绪。歌词的创作,没有给出标准,操作性不强,学生感兴趣但下笔较难,示范在后面,意义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

  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

  1、解释词语

  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

  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3、个性赏析

  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

  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

  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

  (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

  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名家评点

  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

  杜甫:忧端如山来,澒泪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结语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相关文章:

踏莎行 秦观 教案08-28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02-17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11-21

秦观诗人 踏莎行09-05

踏莎行 秦观 鉴赏11-13

秦观的踏莎行11-11

踏莎行秦观背景11-03

秦观《踏莎行》赏析10-18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08-28

《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