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3、阅读第 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毁灭________
三、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訏的杂感《谈金钱》。
[板书设计]
①揭来源举表现
②揭出实质
批判送去主义经济衰败
③指出危害主权丧失
⑥“送来”(反面)
主张拿来主义正面态度“拿来”
⑧占有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⑩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⑦运用脑髓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
(正面)鸦片取其精华
⑨挑选烟灯烟枪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
1、细针密缕精益求精满载而归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4、略
拿来主义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 的内容。要求:A 划出生亨新词和4 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 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 要求:A 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 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 事例,( 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 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 体研究。
(三 )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 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 )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 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 ,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 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 、“捧” “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 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 “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 )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拿来主义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xx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拿来主义教案五篇】相关文章:
拿来主义课件06-25
当今文化中的“拿来主义”作文10-13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05-24
春节教案大班语言教案12-14
晏殊《蝶恋花》教案教学教案03-08
钱塘湖春行教案教案03-14
《bpmf》教案12-13
《笑》教案12-16
《山雨》教案12-13
《闹钟》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