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2-09-21 11:38:14 教案 我要投稿

毫米的认识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的认识教案(通用22篇)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第21—2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节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设计理念】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自我体验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相信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面猴哥孙悟空有一样非常厉害的法宝,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教师:对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现在猴哥一声令下:“变长!”,就变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说:“变短!”这是多长啊?金箍棒变短,变成1厘米。

  金箍棒再变短,变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还没到1厘米,这究竟是多长呢?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毫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介绍毫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字母表示为:mm

  2、学习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教师: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3、即使做练习:金箍棒再变长,让学生看看数数现在是多长。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绍我找的身份证的厚度,内存卡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1理解毫米的长度单位。

  师:怎样用手表示1毫米?

  6、动手操作:(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

  (2)测一测数学书的长、宽、厚

  三、巩固与提高

  1、量一量:回形针,钉子

  方法:想对准0刻度,再看终点刻度。

  2、故事:小狗弄断了尺子,没有0刻度时,应该怎样测量呢?

  测量时,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3、测量薄荷糖盒的长度。

  四、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3、测量时,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五、课后练习

  【反思】

  毫米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微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米)。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呈现的逐渐变短的金箍棒,增强了动感效果,旁边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 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7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8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厘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练习五第3、7题。

  (1)杯子高1()

  (2)螺丝钉宽5()

  (3)牙刷长16()

  (4)蚂蚁身长6()

  (5)一步长5()

  (6)尺子厚()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 √”。

  (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完成练习五第9、10题。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

  8、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

  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

  硬币,尺子,练习纸,学具袋,名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这节课,咱们要一起来研究这张名片,你知道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吗谁来估计一下。(生估计,2—3名,快速)(我认为长大约是9CM,宽大约是5。4CM。)

  2,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拿出尺子量一下,把测量的结果写在名片上。(生量)——板书:名片,长,宽

  反馈:A,长是多少(3人说——同意吗)——板书:9厘米

  B,宽呢(5厘米多一点,5厘米4毫米,54毫米,5。4厘米……)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的时候,我们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用字母MM表示。(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毫米。(出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请你仔细观察大屏幕上这把尺子。(出示)

  找一找1厘米,谁找到了(生:刻度2—刻度3之间是1厘米。)2—3名

  2,直尺上有好多1厘米,把尺子再放大一些,仔细观察这个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A,小刻度线——(这是你的发现)

  B,10小格——(你观察得真仔细)

  ……

  这些短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一起来数一数。(1毫米,2毫米……10毫米)10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10毫米)——板书

  当然这里的1毫米是放大后的效果,还原后看一看,怎么样呀!

  3,在你自己的尺子上随便找一个1厘米,仔细数一数是不是都有10小格。(活动)有没有(有)所以我们说(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4,把尺子放一边,拿出1分硬币,它有多厚呢(生估计)量量看(巡视,一人上来演示)请大家看XX是怎么量的。(表扬:好多小朋友的眼睛已经看着大屏幕了)

  仔细看,看清楚了吗他是这样量的,小朋友也这样量量看,是1毫米吗

  哦!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把它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手指不动,轻轻地把硬币抽出来,留下一条细缝,大约就是1毫米,多试几次,感觉一下。(师一起再一遍)

  5,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很短,细缝)

  说得真好!这是1毫米(举1分),那1元硬币又有多厚呢量一量。(2毫米)

  量好的举手,你说(1名,2毫米)——同意吗

  1个一元的硬币大约厚2毫米,那2个呢(4毫米)量一量验证一下!叠几个会是1厘米呢(5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5个2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10毫米)

  6,(举着1分,1元)

  这是1厘米,这是1毫米,闭上眼睛,把它们记在脑子里,记住了吗好,把硬币放回铅笔盒。(表扬XX,动作最快,奖你一朵玫瑰)

  听仔细要求,不用尺子,把你脑子里的1厘米和1毫米画在练习纸的背面,开始!(生画)

  反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XX小朋友画的,(反馈2个)

  你画得准确吗让同桌检验一下。画得比较好的送他一个笑脸。

  7,认识了毫米,请你再来量量名片的宽(一生上来量)宽是多少(生)板书:5厘米4毫米。你是怎么看的(4毫米是怎么看出来的)数出4格)

  宽是(5厘米4毫米),还可以怎么说

  A,(54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引:1厘米是10毫米,5厘米呢50毫米+4毫米=54毫米)

  B,(不会)想一想一毫米一毫米数过来会是几毫米呢(54毫米)生活中,你真的会去这样数吗那可以怎样知道呢

  三,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A,认识了毫米——1毫米是怎样的(手势表示)

  B,1厘米=10毫米。

  一个1分硬币大约厚(1毫米),一个1元硬币大约厚(2毫米)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毫米呢(生举例:校徽厚,胸卡,纽扣,磁卡等)生活中要用到毫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下雨天的降水量就是用毫米表示的,只要你有数学的眼光,处处留心,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四,练习

  1,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这些物品的长度。(出示)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独立完成——投影反馈,生说)全对举手,真棒。

  2,这些都是已经量好的,想不想自己动手量一量瞧,这儿有橡皮,发夹,棋子还有小棒,(出示)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一起完成这张表格。听清楚要求的小组表现给我看!(发学具)(小组活动——投影反馈,小棒多反馈两组)

  橡皮9毫米,棋子9毫米,发夹4厘米7毫米,小棒14。4;12;10。2。

  小朋友都测量得很仔细,估计能力也不错。

  五,拓展

  经过一节课的接触,好多小朋友我都记住了,想进一步了解我吗

  徐老师可是有备而来的,瞧,这是我的名片,有整整一盒哦!(出示)

  A,估一估,这一盒名片的厚度。(生估)——谁上来量一量。(生投影量)谢谢你,送你一张名片。

  B,(出示9毫米左右)这些又有多厚呢(估—下面测)你来告诉大家。

  C,那一张的厚度是多少呢(生说:1毫米不到)拿出1分的硬币比较一下。

  1毫米都不到,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找一个比毫米更小的单位)

  你知道吗

  A:微米——微米很小很小,1毫米里面有1000个微米,1000微米才1毫米呢!还有比微米更小的单位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兴趣上网查一查吧!

  B:微米,纳米——微米很小很小,1毫米里面有1000个微米,1000微米才1毫米呢!纳米比微米更小,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C:无——小朋友课后可以上网去查一查。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9

  复习内容:

  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复习重点:

  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复习难点:

  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零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1米=10分米。

  【教师小结】

  为了测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来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要用米作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单位。

  3.单位之间的换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将厘米和毫米、分米进行换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馈。

  4.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的第3、4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几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巩固复习米和厘米

  1.学生猜老师的身高

  2.告诉学生,老师的身高是168厘米,问,那是几米几厘米呢?

  3.问:这里有哪些长度单位?

  4.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5.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通过自身体验引出毫米

  1.过渡语:我们人有身高,我们身边的文具也有身高,同学们看看这两件文具分别有多长?

  2.是刚刚3厘米吗?那再仔细观察,估计一下,多余的地方有前面一样的几小格

  3.看来同学们的估计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现在说一说这块橡皮有多长了吗?回形针呢?

  4.用几厘米几小格来表示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要学到一个比厘米更小,更精确的单位--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你们知道怎样的长度就是1毫米呢?

  2.在尺上找到一毫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一般会指从0刻度开始的)

  那尺上哪里还有1毫米,同旧之间互相指一指

  其实尺上每1小格都是一毫米

  3.你们知道了尺上1毫米的长度,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4.测量2分币的厚度

  5.用手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

  6.毕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装进自己的脑袋里

  7.你们现在已经认识了1毫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四、通过估计测量,建立几毫米的概念

  过渡:是啊,1毫米实在是太小了,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却真有用毫米作单位才能测量的物体。

  你们瞧!

  这幅儿童画里画的是什么啊?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有多长?一粒米又有多长呢?

  老师已经把它们画在了作业纸上,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它们各有多少毫米?

  现在测一测,看看你们估得对不对?

  你是怎么测量的?

  五、认识厘米和毫米间的关系

  1、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很聪明地从尺上找到了4毫米、6毫米,知道有几小格就.几毫米?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橡皮有多长,回形针有多长?

  2.又有厘米,又有毫米,如果只能用毫米作单位,那又该怎么说呢?

  3.你为什么说是33毫米啊?你怎么想的?

  得出1厘米=10毫米

  4.请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数数它里面是不是有10小格

  5.那回形针呢?共有几毫米?为什么?说清理由

  6.即时练习

  (1)我们无意间发现了这么大的一个秘密,真是太了不起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大发现,完成下面几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1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1米=()厘米=()毫米

  (2)测一测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清楚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用一用毫米这个单位?

  A.估一估,这个四边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只能用毫米作单位,再测一测,你估的对不对?

  B.测一测书本的厚大约有几毫米?先估后测

  C.说一说,测量什么样的物体的时候要用到毫米作单位?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以前我们就知道如果乱用单位就会出错或者闹笑话,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单位,那同学们看看,在()里该填上哪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4____

  粉笔长75____

  楼房高15____

  铁钉长50____

  大头针长3____

  大桥长200____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七、拓展延伸

  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存在,以后我们还会学到

  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毫米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毫米的认识》教案10-11

《毫米的认识》的教案10-18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0-02

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08-29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8-29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案10-12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0-08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10-08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