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9 12:21:31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师生共赏西湖美景。(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西湖的“绿”)

  2.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齐读课题

  2.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老舍《草原》

  (2)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花港观鱼的“绿”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xx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己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己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一词换一个词是——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树木小径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苏堤:青苔绿得多姿喜爱赞美

  花港:新荷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07-11

《西湖的绿》的教学反思07-17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人教版07-11

《西湖的绿》教案05-13

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6-25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5-08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7-01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04-26

《西湖的绿》教案推荐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