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时间:2024-02-24 11:30:04 登绮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日出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精选10篇)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1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1933年,年仅23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两部剧作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曹禺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萧条:经济衰微。

  五、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六、理情节:

  1、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并加以分类。

  黄省三(不足者)李石清潘月亭(有余者)

  2、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3、理清情节发展。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指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打昏

  七、欣赏影音片段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八、析人物

  1、黄省三为何一心想要复职?他当时的处境怎样?

  2、从黄省三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以及黄省三与潘月亭的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黄省三李石清求情的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饿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

  2、从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凶狠残忍使得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最后被潘月亭狠狠一拳打昏。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九、研环境: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十、揭主题:

  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十一、拓展训练

  如果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对李石清的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李石清最终被炒了鱿鱼,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间由襄理变成了扫地出门的“废物”。

  阅读上面资料,由李石清最终的结局猜想潘月亭的命运又会怎样?从而揭示了什么?

  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终被辞退。潘月亭在辞退李石清之后,也难逃破产的命运。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那个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和人与人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小结: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xx),当代作家,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萧瑟(xiāosè)陡壁(dǒu)弥漫(mí)绯红(fēi)朦胧(ménglóng)泛滥(làn)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簇拥(cù)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

  4、互动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

  海涅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柔和明丽

  刘白羽平视冬季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雄伟瑰丽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教学总结】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

  2、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教学难点)

  【创意特点】

  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第三环节——知背景、揭主题,即教师通过作者创作意图和戏剧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曹禺先生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深刻的控诉

  2.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目标明确。在整个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理清戏剧情节,在情景的创设中品读人物形象,在背景的穿插中理解作品主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饶有兴味的开展语文学习,培养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注重创设情境,教师引领示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作品背景的适时穿插,我时刻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沉入课文,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泪水,真正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戏剧可以让快乐的人怡情乐性、压抑的人宣泄放松、善良的人得到安慰、邪恶的人得到警示。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把戏剧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话剧《日出》,见识人生百态,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抓矛盾明剧情

  (一)方法引领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全剧一共四幕,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是节选,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怎样的剧情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

  为让大家更好的概括,老师教给大家概括的方法:(出示课件)

  【前提:找人物知身份】

  戏剧总要靠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展开情节,这些人物什么身份、什么关系是了解剧情的前提。所以,解读剧情首先要找出剧中出现的人物,明确他们的身份。

  【关键:读对话抓矛盾】

  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围绕某件事发生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争执与交锋。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本必须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根据方法提示,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思考概括剧情。

  (二)学生活动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同桌结合,一个人用自己的话简述剧情,另一个人予以补充纠正。

  (三)全班交流

  教师特别提醒:概括剧情时要语言简洁,情节完整。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日出》节选剧情:

  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银行襄理李石清求情。李石清给不仅拒绝,还让他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是自杀。银行经理潘月亭更加残忍无情的拒绝黄省三并打晕他让茶房王福生拖了出去。

  特别强调: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矛盾冲突:

  第一次: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唆使黄省三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

  三、品语言析人物

  (一)分析黄省三(出示课件)

  1.读中思考

  话剧《日出》中的黄省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面对被银行开除,衣食无助的现实,他只能找上司求情复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黄省三的语言,边读边思考在他在求情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表明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通过黄省三在找李石清、潘月亭求情过程中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示课件)

  黄省三的态度变化:他从苦苦哀求继而到绝望的抗争,最后是尽情的宣泄。

  黄省三的性格特点: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本分老实。

  小结:可见,黄省三的态度变化彰显在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这说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戏剧中独具一格的要素。

  3.再读体会

  (1)黄省三个性化的语言中,集中抒发他内心怨恨的内容更能打动人心。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应的语段。

  生发言,师明确:“好,我起来,我起来,你们不用打我!……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2)怎样读,才能宣泄出人物内心的`怨恨呢?下面老师选读示范其中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把握。

  师范读“五年哪!……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变化,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读出黄省三宣泄的无奈绝望。

  (3)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为便于情感的抒发,请大家全体起立自由朗读,并按照舞台提示边读边加上态势语。

  学生自由朗读。

  (4)下面找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师生点评。

  (二)分析李石清、潘月亭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深刻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魅力。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李石清、潘月亭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继续结合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仍然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去读出上层社会人物的无情残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师点拨总结。(出示课件)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唯利是图凶狠残忍

  小结:通过戏剧中颇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认识了黄省三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和老实本分,也体会到了李石清、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和冷酷残忍,可见话剧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为我们展示出世间美丑,人间百态。

  四、知背景揭主题

  (一)探究主题

  1、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李石清、潘月亭的恶言恶语更让我们为之切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原因一:身后无人撑腰;

  原因二:“做事凭心”,不懂投机钻营,更不会溜须拍马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足以说明以黄省三为代表的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以及千千万万旧时代、旧社会的老百姓在现实中面对上层社会的疯狂压榨剥削是没有活路的。可见,课文虽然只是节选了全剧一个片段,出场人物不多,但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出示课件)

  1.《日出》题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理解: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2.《日出》简介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全剧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与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痛苦挣扎,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称得上是当时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板书: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可见,话剧《日出》暴露了上个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黑暗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3.欣赏视频

  《日出》以它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喜爱,多年来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长演不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受作品深刻的主题。(播放视频)

  视频欣赏。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教师补充《日出》剧情:小职员黄省三被开除后,走投无路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自尽被救后发了疯。而在第四幕中李石清则被潘月亭无情的解雇,成为了又一个黄省三。这些,无不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4.了解曹禺

  《日出》剧作者曹禺先生以其经典的创作震动了30年代的文坛,奠定了他在整个话剧史上的地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曹禺先生。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话剧《雷雨》和,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五、课堂总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课下,大家可以:

  1、阅读《日出》全文。

  2、阅读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

  3、编排《日出》课本剧。相信在阅读实践中大家会更深刻的了解戏剧、感受多味人生。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观看电影海报)

  一部好的电影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可以说好剧本,成就好电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学习戏剧、品味戏剧。提到戏剧那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戏剧大师——曹禺,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是他的《日出》。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剧作家,“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戏剧“三部曲”有《雷雨》、《日出》和《原野》。《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除此之外,《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

  剧情介绍:《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上层贵族社会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三)戏剧常识

  (内容角度)文学的四大样式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分成话剧,歌剧,舞剧,街头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3.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4、戏剧剧本的三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台词。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潜台词

  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完或者未说,但心中已想;

  或者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么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

  (四)快速济浏览,初步感知

  1、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互相欺骗。

  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2、请说一说文中有哪些人物及其身份。

  (四个,分别是: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

  3、请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其他同学互相补充和纠正。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4、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五)、探究学习(小组)

  1、找出文中情节发展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一、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开端)

  二、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出条出路。(发展)

  三、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高潮)

  四、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结局)

  2、文中黄省三与李潘二人有几次冲突,结局如何?

  第一次:黄省三向李石清求请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钣、去偷东西,最后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结局:打晕在地,拖了出去。

  3、提高巩固。

  仿写:“乞求工作遭拒绝”的样式,写出黄省三与李潘二人的后两次冲突。

  (六)小结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除此之外,鲜明的人物个性,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节我们将一同探究。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第1小问。

  2、找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熟读台词,下节课表演。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分析剧情和人物的特点。

  2、学习并了解戏剧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来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显著特点。

  3、通过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剧情和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

  录音机、录音带、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情境切入新课程

  《日出》是我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大杰作。在现当代戏剧文学中,能够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而常演不衰,并且适合于阅读欣赏、令人回味的剧本实在是少之又少。《日出》便是这少数优秀作品之一。

  阅读欣赏新课程

  在学习本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如果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部分,你认为划到什么地方最为合适?、

  3、他们之间有几次大的冲突?

  4、这几个人物中你觉得你适合扮演哪一个角色?

  互动探讨新课程

  师: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王福升)

  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部分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

  师:如果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部分,你认为划到什么地方最为合适?

  生:开头——我为着我这群孩子,我得活着!

  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

  左门大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结束

  师:他们之间有几次大的冲突?

  生:第一次是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竞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课堂练习:阅读“李石清(想了想,翻白眼)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了三条什么样的出路?这些是出路吗?

  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这三条根本不是出路,而是把黄省三逼上绝路。

  2、从这一节戏剧冲突中看,李石清、黄省三各有什么特点?

  从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的三条出路,表现了他的狠毒、阴险、没有人性。

  黄省三的一次次恳求、辩解则表现了他的懦弱、无能、爱面子、胆小怕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情感体验新课程

  认真领悟第三部分“左门大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中你觉得你适合扮演哪一个角色?请同学上来试着分角色表演一下,看谁的表演符合人物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6

  【设计理念】

  一看课题自然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孔乙己“窃”的是书,本文“窃”的是读,两者大相径庭。到底怎样窃读?窃读的心情如何呢?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本节课,我想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画重点语句来体会作者窃读的心情,从而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窃”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并找出作者是怎样窃读的相关语句。

  3、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会“窃读”滋味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在假期都读了哪些书?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读书有关的文章。(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字词,解题明文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会的`字词和同桌交流交流。

  2、解题

  师:我们来看看题目中的“窃”字,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师:看到这个“窃”字,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偷”,那么题目中的“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字典的解释,窃有三种意思:

  ①偷;

  ②偷偷地;

  ③谦指自己。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②种)

  3、明文意

  师:对,“窃读”可以理解为“偷偷地读”。大家一定觉得奇怪,读书本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大家齐读课文后,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齐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三、寻找“窃读”的方法

  师: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找出作者是怎样“窃读”的?

  生:四人小组合作找出“窃读”的方式:假装问价钱、贴在大人身边、下雨天窃读、饥肠辘辘窃读。

  四、初步体会“窃读”的滋味

  师: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都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快速找出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五、启发思考,引导继续阅读

  “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这种滋味令人终身难忘,对童年时的“窃读”,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呢?下一节课,我们还将细读课文,琢磨文章的滋味,细品窃读的滋味。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7

  (一)文题诠释

  《日出》,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当一轮崭新的太阳冲破黑色的束缚,喷薄而出,把光明洒向人间,无不引起人们对它的赞美。本文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二)谋篇立意

  本文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回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但作者并未直接写飞机上观日出,而是为写飞机上观日出蓄足了势,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日出时的瑰丽景象。并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

  (四)结构图解

  ①海涅高峰看日出。

  <一>从书上所知向往

  ②屠格涅夫原野看日出。

  ①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二>两次错过看日出惋惜

  ②黄山的狮子林

  <三>归国飞机上看日出惊异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写作技法应用

  (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2、语言欣赏

  绚丽、奔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本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如写太阳初露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突然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些句子,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写出了日出之时那喷薄的气势。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也十分细腻。

  3、写作借鉴

  (1)衬托手法,本文的重点是写飞机上观日出。可作者并未只写在飞机上所观之景,而是用海涅的高峰观日出与屠格涅夫的原野观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来衬托。这种方法的使用,既突出了所重点描绘的景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的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导析: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特点是能在高处见到日出。这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

  2、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导析: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3、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导析: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

  (二)重点段落导析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导析: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往的事。第②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2、第③—⑥自然段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他们的描述有何作用?

  导析: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

  (三)易错点导析

  作者是如何写飞机上看日出的?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作者见景生情,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了喜悦之情,他在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由此作者产生了联想,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至此,作者已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的感受。伟大的祖国正如这初升的朝阳,她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充满生命力,作为祖国的儿女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句的引用,已明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豪情。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注意积累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品读潜台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黄省三失业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表演法、朗读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媒介: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日出时的美景呢?(学生答,看过!)同学们都看过日出,日出时的景观确实很美,但是日出前,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日出前,似乎马上就能看到太阳看到光明了,但整个大地还是是很黑暗的,是黎明的黑暗。曹禺的戏剧《日出》就写出了“日出”前的中国的黑暗现状,反映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现实。

  二、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本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4.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剧本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第三、极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特点

  作者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成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日出》简介: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的一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作为剥削者的“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欺凌侮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职员黄省三想复职不得,反而被侮辱,最后走投无路,先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杀,被救醒发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世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个性化的人物台词

  1.提问:读完了课文,请几个同学复述课文,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被辞退的黄省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无奈下,去找李石清要求复职,但遭到拒绝和侮辱,李石清给黄省三指了三条路,黄难以接受,黄又去求潘经理,被潘骂,黄悲愤控诉,最后被打晕的情况。

  2.课文描写了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又是怎样化解的?

  明确:黄省三要求复职,被李石清冷嘲热讽,并被逼上绝路,黄又去求潘月亭,激怒了潘,潘让黄滚,激起了黄的愤怒,黄悲愤控诉,最后被潘一拳打晕,矛盾才化解。

  五、课文讲析

  1.戏剧开端:黄省三求职遭到拒绝。

  黄省三请求复职,理由是:银行辞了他,没有进款,自己和孩子都饿,没饭吃;而银行还在盖大楼还在添新人,自己一个月才用银行十三来块钱;自己累一点没关系。

  李石清拒绝:这是旅馆,不是粥厂;黄省三身后没有人撑腰;

  2.戏剧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路

  三条路

  1.拉黄包车(黄省三不能接受原因:拉不动,身体有病,咳嗽)

  2.到街上去要饭(读过书,要面子)

  3.去偷(急的时候也想过,但是为人正义,下不了手)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的最后一条路:跳楼自杀(矛盾冲突得到激化)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的路,其实对于黄省三来说,都是绝路,由此可见李石清的冷酷无情,毫无人性,也体现了上层对下层人民的压迫,把人逼上绝路。

  4.戏剧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求潘月亭,下跪,被骂,接着被推倒在地,要赶他出去,激起他的愤怒,悲愤控诉。

  5.戏剧结局:黄省三被打倒在地,晕了过去,被拖下去。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日出》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日出景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之情。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以展示一组日出美景图片或播放一段日出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日出的经历和感受,激发他们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二、课文研读(约20分钟)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语音、语调,确保全体同学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探讨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3.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日出景色的文字特点,品味语言美。

  三、小组讨论与互动(约15分钟)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日出有何象征含义?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日出’时刻?”

  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享交流,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日出”情景。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日出”,记录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出”背后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观察一次日出,并用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景象及内心感受。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日出的景象,让学生掌握色彩渐变、光影表现的基本技法,理解自然界光影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日出过程中的色彩、光线变化,运用素描或水彩等绘画工具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日出视频或展示相关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日出时天空颜色的变化,云层、地面以及周围景物在阳光照耀下的光影效果。

  二、探究学习(约20分钟)

  1.分析讲解:教师详细解析日出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色彩特点,如黎明前的暗淡蓝调、日出时分的暖色调变化等,并结合具体画作进行示例说明。

  2.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以日出为主题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来展现日出的光影美和色彩美。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1.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课堂分享环节,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画作构思及表现手法。

  2.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点评每幅作品的优点与改进之处,强化对学生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自然、捕捉光影变化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画笔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同时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任务或课外实践作业,比如观察并记录一周内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出的景象。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优化。

【初中生日出的教案】相关文章:

《日出》教案06-06

《日出》教案推荐05-04

《日出》的教案范文05-13

《泰山日出》教案06-22

沧海日出教案范文08-24

《海上日出》教案02-15

海上日出教案02-27

海上日出教案08-31

《海上日出》教案09-17

《日出》教案设计05-13